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有推理之雒阳僭

第一章 祸起中平:第三节 辛酉·水火不容

三国有推理之雒阳僭 布小佛 5786 2024-07-06 15:46

  东汉光和四年(公元181年)是辛酉年,这一年是汉灵帝驾崩的8年以前。

  一些关于命理的文章上说辛酉年出生的人相貌出众,聪明伶俐,精明强干,个性柔和,品格高尚;可惜不得家人助力,一生较孤独,祖业难得,先败后成,少年有灾,骨肉情疏;身边小人很多,行事阴阳颠倒,多有事成反败之虞,不好变好,好变不好。

  这些玄学占卜的理论,当然是没有什么科学依据可以去证明的。然而巧合的是,在东汉光和四年出生的两个对中国影响深远的人,似乎恰好就是这种命运的真实写照。他们一个是被后人赞颂为人臣典范的诸葛亮,而另一个就是汉献帝刘协,他们二人同是公元181年出生,巧合的是,公元234年,他们也同一年去世。

  说起刘协,我们对他最大的印象可能就是一个傀儡。这也的确是事实,纵观他的皇帝生涯,似乎一直都在被这个、那个权臣玩弄于股掌之中,后来又迫于无奈禅让皇帝位给曹丕,让享国四百年余年的大汉王朝葬送在了自己的手里,成为了一个不折不扣的亡国之君。可以说,作为皇帝,他是不幸的。然而他幼年丧母,命途多舛,一生颠沛流离,即使作为一个普通人,他的人生都是不幸的。但是,尽管他的一生经历了这么多的不幸,尽管他作为皇帝就是一个傀儡,然而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他所经历的这些不幸都不是因为他的无能而造成的。

  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刘协应该算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他的父亲汉灵帝刘宏当初就认为他举止端庄,颇有威仪,后来进京的董卓也对他评价甚高,认为他有明君之像。除此之外,李傕、袁术这些人也都对汉灵帝有过非常积极的评价。

  关于汉献帝刘协的执政能力,史书上也记载的了明确的事例。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三辅地区发生了非常严重的旱灾。所谓“三辅”地区,也叫做“三秦”地区,指代当时京畿地区的三个主要的行政官名兼行政区划: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其地理位置大体就相当于今天陕西省的中部辖区。而京兆尹治下的长安县正是当时汉王朝的都城,于是,随着区域范围内粮食产量的大幅减少,长安城内的谷物价格飞涨,一斛谷的价格涨到了五十万钱,普通百姓根本无力承担。一时间,饥荒蔓延,灾民大量增加,甚至发生了人吃人的恶性事件。

  面对此种局面,刘协命令侍御史侯汶代表汉朝政府进行救灾,调用太仓中的米豆煮粥救济百姓。然而赈灾行动开始后,尽管侯汶从太仓中调走了许多粮食,可是依然有好多灾民因为得不到救济而饿死。朝廷方面就开始出现了许多针对候汶救灾行动的质疑之声,而候汶则解释为从太仓调拨的粮食不够,不能满足当前的救灾需求,需要继续增加调拨数量。对于候汶的解释,刘协并没有轻易相信,他打算做一个实验,来看看侯汶是不是在救灾的过程中玩了什么猫腻。

  刘协首先问侯汶,在救灾过程中,简要的程序是怎样的?侯汶回答道,首先要从太仓调拨回来粮食,然后就在一些灾民聚集的地方架上大锅,开始一锅、一锅的煮粥,并进行发放。于是,刘协让侯汶把煮粥用的大锅展示给他看,看到锅后,刘协又问侯汶,煮这样一锅粥需要多少米、豆?侯汶回答道,需要米、豆各五升。于是,刘协立马命人取了米、豆各五升,现场熬粥,结果熬出了满满两锅粥。事实已经清楚的证明,确实是侯汶作弊,利用赈灾的名义乘机侵占公粮,于是刘协立马命令对侯汶杖责五十,以示惩罚。自侯汶事件以后,长安城中饥民得到了更好的救济。

  从这个事例,我们不难看出,刘协算是一个非常细心也体恤百姓的皇帝,这一年刘协还只有14岁,算是一个未成年人,然而他在政治上表现出的成熟与态度,也从主观上印证了刘宏、董卓等人对他的评价。特别是体恤百姓这一观念,一直延续了他的一生,即使他后来禅让了皇位,被新任皇帝曹丕封为山阳公,也依然坚持自己这样的观念,成为了一个民间郎中,和他的妻子曹节一起悬壶济世,医治百姓,而且许多时候分文不取。

  历史不能假设,我们不知道如果汉献帝没有成为一个傀儡,而是一个拥有实权的皇帝,会不会再一次开创一个如文景之治般的大汉盛世,抑或是在世俗的打磨中慢慢腐化,成为了又一个人们口中津津乐道昏君。总而言之,通过他人的评价以及刘协本人的种种言行,我们可以基本认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刘协是有能力的,至少他不是一个庸碌之人。

  然而在历史的洪流中,似乎任何人都是一粒沙土,只能是随波逐流。即使是皇帝的儿子,即使能力出众,也没有例外。如果硬要说身为皇子,刘协的命运和普通人是有所不同的,那么这种不同就是:他的命运会更加凶险、更加残酷。

  刘协的母亲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王美人,史书上记载她的名字叫做王荣,因为生的丰姿绝色而被选入宫内,并深受汉灵帝的宠幸。

  王美人在得宠之后,不久就怀孕了,这对于膝下子嗣稀少的汉灵帝刘宏来说,自然是一件非常值得开心的事情。

  然而对于王美人来说,这件事却未必是什么好事。虽然王美人有幸怀了皇子,然而她也深知皇宫之内的政治斗争十分残酷,有一个人是绝对不想看到她为汉灵帝再生一个儿子的。

  这个人自然就是何皇后。对于何皇后来说,王美人怀孕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当时何皇后已经为汉灵帝生下了刘辩,自己也因此而被尊为皇后,如果不出意外,那么刘辩就是未来的皇位继承人。然而现在,意外出现了,王美人怀孕了。虽说以当时的医学水平,不能判定王美人怀的到底是男是女,但是以汉灵帝对王美人的宠信,如果王美人再生一个儿子,那么刘辩的皇位就有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对手。

  因此,为了确保刘辩的皇位继承权,何皇后一定会做到万无一失,不论王美人所怀的是男是女,何皇后都有可能先下手为强,除掉王美人,以绝后患。王美人久在宫中,也早就听说过何皇后的手段,因此她怀孕之后就十分不安,担心何皇后会对她下毒手。

  关于这件事情,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说王美人因为畏惧何皇后,所以自己服用打胎的药物,想要打掉这个孩子,然而,据说是因为打胎的药物没有起作用,王美人最终还是为汉灵帝生下了后来的刘协。看来那个时候的药也有不少假冒伪劣产品。

  又一个皇子!还是王美人生的。这件事情对于何皇后来说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原本何皇后的儿子刘辩是汉灵帝唯一的皇位继承人,而现在,又多了一个潜在的皇位继承对象,本来稳稳的皇位,现在突然就是二选一的竞争制了,何皇后当然接受不了。

  面对这样的局面,何皇后只能铤而走险了,她派人用毒酒毒杀了王美人。而王美人一死,汉灵帝立马就大发雷霆,要求彻查此事,并且很快就查出来是何皇后所为,于是汉灵帝就想要废除何皇后的皇后之位。

  然而就在何皇后生死攸关之时,汉灵帝身边的宦官们开始向汉灵帝求情,他们认为何皇后已经生下了一个皇子,母仪天下,不可以轻易废除,否则会导致天下人心不稳。终于,在宦官们的坚决劝说下,汉灵帝撤销了废除何皇后的念头,然后把王美人所生的刘协,交给了自己的母亲董太后进行抚养。

  王美人事件的过程,基本就是这样,史书上对这件事情的记载是比较简略的。然而正是因为事件的细节记录较少,导致整个事件中有很多逻辑不顺畅的地方。下面我们就来一一分析。

  首先,王美人怀孕的事情,何皇后是如何知晓的?既然王美人考虑服用打胎药,那说明王美人当时怀孕时间还不长,身体上应该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王美人为什么不先隐瞒自己怀孕的事情,这件事到底是如何泄露出去的呢?

  其次,王美人又怎么知道何皇后知道自己怀孕,又为什么想要服用打胎的药物来保全自己的性命。因为何皇后是否要对她进行加害,以及加害的条件她都并不清楚。

  再次,何皇后贵为皇后,绝对不可能自己跑去毒死王美人,那么实施毒杀王美人的行动又是如何进行的?而且威胁刘辩皇位的人其实并非王美人,而是王美人所生的儿子,而何皇后却只是毒死了王美人,这好像有点避重就轻。

  最后,宦官们为何皇后求情,真的就仅仅是因为害怕废掉皇后之后会天下人心不稳么,要知道,何皇后并不是汉灵帝的第一任皇后,之前的宋皇后正是被汉灵帝废除的,当时宦官们怎么不说什么天下人心不稳的理由来劝阻汉灵帝废后?

  要分析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就要了解当时皇宫内的一些制度。在中国古代,对于皇帝后宫的管理是十分严格的,东汉也不例外。例如禁省制度,在蔡邕的《独断》中就写道:“禁中者,门户有禁,非侍御者不得入。”,也就是说,后宫不是一般人可以进入的,只有承担侍御的工作人员才可以进入。在汉代后期,这些工作人员基本只有宦官和女婢,而宦官占据主要地位。

  后宫的居住者,就是像王美人这样的妃子了。对于这些人,也分了不同的等级。级别高的,例如皇太后、皇后,级别低的,例如贵人、美人、宫人、采女。而这些人由于级别、地位不同,所以也分别生活在不同的区域,由不同的宦官、女婢来侍御。也就是说,这些人的衣食起居都是受宦官们管理的,她们自己的行动自由是受到很大限制的。

  宦官作为帝国时期皇帝的家奴,本身也是受到严格管理的。当时的制度就规定,宦官有官号、有职事、有轶品、有俸禄、有爵位、有宦籍等等,部分高级别的宦官也享有娶妻成家、养子传爵、休沐归省等权利。在东汉末年,宦官的职位由高到低依次是:中常侍:千石,后增至比二千石;黄门侍郎:六百石;小黄门:六百石;黄门令:六百石;中黄门冗从仆射:六百石;掖庭令:六百石;永巷令:六百石;御府令:六百石;祠祀令:六百石;钩盾令:六百石;黄门署长、画室署长、玉堂署长:四百石;永安丞:三百石;中黄门:比百石,后增到比三百石。由于汉朝时期还没有出现后来才有的官品、官阶,因此对于官员的级别,就以所享受的俸禄来明确。这个“石”就是一个标准的俸禄计量单位,汉朝时期,一“石”大约相当于今天的29.95公斤。

  于此同时,为了规范后宫的管理,朝廷还在后宫设置了一些官职,这些官职负责管理后宫一些重要人员的侍御工作,例如负责皇后侍御工作的大长秋,还有负责太后侍御工作的太后卿。期初,这些职位并非由宦官担任,但是到了汉代后期,随着宦官势力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这些职位也基本由宦官担任。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感觉到,以宦官为代表的这些后宫工作人员,都是在严格的管理体系下工作的。简而言之,就是皇太后有相应的侍御体系,皇后又有相应的侍御体系,嫔妃们还有一套体系,这些体系都分属不同的人员进行管理和协调,当然了,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人最终都向皇帝本人汇报。

  了解了后宫制度的基本情况,我们再来看一下王美人事件。王美人服药打胎的目的是避免何皇后加害于她,为了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满足两个条件,条件一就是如果她服药打胎,那么何皇后就不会加害她,如果何皇后无论如何都要加害她,那她就没有必要打胎了;条件二就是她服用打胎药的事情,何皇后必须要知道。

  那么在后宫这种严格的管理体系下,这些信息的传递是如何进行的呢?答案就是通过宦官。也就是说,在整个过程中,宦官都是重要的参与者。现在,我们可以推导一下整个事情的真实过程:在王美人怀孕后,通过宦官系统,何皇后得知了这件事情,于是立刻通过宦官系统向王美人发出了威胁要求她打掉这个孩子,否则就要对她动手。王美人接收到何皇后的威胁信号后,非常恐惧,然而又不甘心就这样打掉腹中的孩子,于是就谎称自己会打掉孩子,服用一些可能并没有什么效果的打胎药来蒙蔽何皇后。后来,王美人生下了孩子,还是个男孩,何皇后大怒,认为王美人欺骗了自己,于是又通过宦官系统将王美人毒死。

  这样,前面三个问题的答案就都有了,何皇后和王美人之间的这些互动,正是通过宦官们进行的,而且这种互动跨越了至少两个侍御体系,因此必然需要依靠宦官之中的高级成员来打通网络。而何皇后毒死王美人的操作,也是由宦官们具体执行的。

  然而毒杀王美人这件事情一旦让皇帝知道,这些执行的宦官自然是必死无疑,那么为什么这些宦官依然要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去做这件事呢?

  宦官作为皇帝的家奴,人数是很多的,地位也是很卑贱的。如果他们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想要成为宦官之中的少数具有实权的人物,就只能冒死一搏。俗话说,富贵险中求,对于宦官们来说,也是如此。在后宫中侍奉皇帝、皇后、妃子的宦官不计其数,而真正掌握权力的宦官只有那么一小部分,这些宦官的境遇就和普通宦官大不相同,他们可以封爵、可以成家、还能收个养子。而普通宦官则一辈子都做着又脏又累的活,而且还被人所不耻,过着既没有精神、又没有物质的生活,而如果想要改变命运,就只能是冒死一搏。

  所以,宦官们就只能投靠到某一势力的门下,然后为了这个势力甘做牛马,甚至不惜承担失去生命的风险。通常情况下,宦官们大都会主动依附于自己的服侍对象,例如皇太后、皇后、皇妃等等。有时候也可能会依附于其他有权有势的大宦官,例如汉灵帝时期有名的十常侍,他们其实是十二个人,都担任着中常侍的官职,由于受到汉灵帝的宠信而权势滔天。这样的大宦官自然就成了那些小宦官的依附对象。这样一来,在后宫的内部,宦官集团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团团伙伙。

  通过王美人这个事件,我们可以看出来,在宦官集团中,有一部分人是依附于何皇后的,他们为何皇后去威胁王美人,甚至不惜冒死去毒杀王美人。同样也有宦官是依附于王美人的,因为王美人能够十月怀胎而没有被何皇后发现破绽,其中必然有宦官的协助,而且刘协能够在王美人被毒杀的情况下保住性命,也必然会和宦官有关。这些宦官就是想要借助王美人的受宠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而宦官们向皇帝为何皇后求情也就很好理解了,这些宦官与何皇后甚至是何氏外戚都形成了政治联盟,如果何皇后被废,恐怕他们自己也没有什么好下场,救何皇后就是救他们自己。

  支持何皇后的宦官势力在汉灵帝死后迅速转变为支持刘辩继位的势力,而支持王美人的宦官势力在汉灵帝死后迅速转变为支持刘协继位的势力,这两个势力可谓是水火不容,因为不管哪一方最后获得胜利,都必然要将另外一方彻底消灭。

  那么这种对立,又是如何在八年后影响了整个历史进程的呢?让我们继续回望历史。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