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
我们再来讨论一下第二个问题,那就是导致韩信最终被杀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什么才是这场悲剧的导火索?
大概有四种猜测:第一,韩信攻打齐国时惹恼了刘邦,引来了杀身之祸。我们说过,韩信攻打齐国时,郦食其已经说服了齐王田广与汉王刘邦结盟,这无疑就是一种负约,让田广认为郦食其是在骗他,认为刘邦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明面上摆出笑脸来谈合作,暗地里狠狠地捅人一刀子,最后郦食其被煮了,韩信也做大做强了,这是刘邦最不愿意看到的关于打下齐国后的两个结果。
但是韩信打下齐国后,刘邦动了杀人之心了吗?关于齐国,对于刘邦来说,如果把他当成盟友,那么他还具有很强大的独立性,难保会出现彭城之战时那样,看刘邦得势了就跟着刘邦,看刘邦打了败仗就树倒猢狲散的情况。如果直接把他灭了,吞并他的力量,那就永远都是自己可以用的有生力量,所以攻打齐国要比说服齐国既得利益大,这也说明了一点,刘邦其实是支持韩信攻打齐国的。
我们对于刘邦为什么在派出郦食其从政治上说服齐国归降后没有给韩信下达攻齐的撤销令一事上做过解释,刘邦不会有意不下达命令,也不是忘了,那就还有一种可能,他意识到了应该停止对齐国的攻击,因为郦食其说服齐国非常快,韩信还没出发他就完成任务了。刘邦觉得韩信应该会在看到齐国和汉结盟后停止攻击,毕竟这是常识,所以觉得下不下撤销令无所谓,而且刘邦还希望能够在政治上得到一个像齐国这样强大的盟友的同时,能够马上得到韩信的军事力量以帮助自己在中部战场上和项羽的对峙。但是刘邦没想到,中间出了个蒯通,韩信就拿着自己没下达撤销令为由直接把齐国灭了。
这件事虽然让刘邦背上了一个恶名,但是刘邦也有责任,倘若他把事情说得明明白白,不就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吗?所以攻打齐国并非给韩信惹来杀身之祸的原因。
第二,韩信求封假齐王让刘邦不高兴,刘邦必欲除之而后快。关于韩信求封假齐王这一段,史书中出现了不同的记载,有的说韩信是“求封”,请求刘邦给自己一个假齐王,也就是代理齐王的头衔。还有的说韩信是“自封”假齐王,自己把大旗竖起来,自己就是齐王了。其实后一种说法不太可能,首先,韩信并不是一个领袖性英雄,他是一个依附性人才。再者,韩信当时还是忠于刘邦的,尽管对刘邦有了一些不良情绪,但是他的反抗意识还处于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还没有脱离刘邦自己单干的决心。如果韩信是自立的齐王,那么他应该要么保持中立,要么去帮助项羽,而不会去帮助刘邦。事实上,韩信最后选择帮助了刘邦,最终项羽玩完了。
那么韩信是求封齐王,刘邦也确实把韩信给骂了一顿,甚至想发兵去打韩信,但是让张良和陈平这两个顶尖级谋士阻止了,咬着牙给韩信封了个“真”齐王,韩信高兴了,刘邦可一点也不开心,刘邦会因为这个而动了杀心吗?应该说尚不至于。
同样,韩信没有错,求封齐王也是刘邦同意的,因为汉中对中韩信提出来一条,如果刘邦能够把打下来的城池封赏给有功之人,何愁人心不服?刘邦非常赞成这一点,有功之人就应该得到赏赐,那么韩信作为有功之人,他打下了齐国,如果想要把齐国作为自己的封赏,何错之有呢?但是韩信却犯了一个错误,这属于职场潜规则,那就是臣下只能等着君上封赏,不能自己要。这件事只能让刘邦不愉快,对韩信产生一些负面情绪,但是不至于说动了杀心。
第三,韩信要求加封土地,刘邦怒不可遏,要杀之。这一点说的是刘邦撕毁了鸿沟合约,追杀撤退中的楚军,项羽怒了,十万人硬生生地把刘邦二十万人打得躲在阳夏城里不敢出来,叫彭越来打项羽,彭越不来;叫韩信来,韩信也不来。刘邦没办法,听取了张良的建议,加封了彭越和韩信的土地,两个人才来,促成了垓下合围。
这件事让刘邦觉得韩信是个小人,太看重个人利益。之前韩信要齐王的封号,那是直接写了封信,挑明了说,刘邦也是挑明了骂。这次韩信没说,一直在等,意思是你刘邦如果明白了我就来帮你灭项羽,要是不明白我就不帮你。刘邦经过张良一点化,明白了。刘邦也不骂了,直接给了韩信一个大实惠。这就是一种要挟,是韩信在战场上要挟刘邦。我们知道,要挟君上,那是十分危险的。刘邦不骂韩信,说明刘邦已经看透了韩信这个人的本质了,认为韩信不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那么刘邦动的也就是防范之心,尚不至于动杀心。
第四,韩信是因为功高震主,刘邦认为此人不可留。这一点就认为给韩信引来杀身之祸的并不是具体的某一件事,而是长期累积导致的结果。我们说过,韩信是“挟不赏之功,带震主之威”,这让刘邦的政治安全拉起了警报。
功高其实不一定会引来杀身之祸,关键是化解后两个字“震主”的方法。比如说张良,张良有十三条功劳,也是功高,是刘邦很看重的谋士,但是张良一直活得好好的,据说最后还成仙了,是汉三杰中唯一一个得到善终的人。他就没有因为功高而导致结局悲惨。
再比如萧何,萧何的功劳也很大,虽然也引起了刘邦的猜忌,但是萧何擅长后发制人,他最终能化险为夷,让刘邦打消猜疑。
而韩信,他学不会张良的功成身退,萧何的有舍有得和自毁英名,他也办不到,最终还是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第四条猜想比较综合性,但也有不足。韩信的确功高震主,在我们明白功高不一定就会被除掉之后,韩信的缺点马上就暴露出来了,那就是他严重的偏科现象。韩信在军事上那无疑就是神的存在,后世无数名将都感叹韩信的军事才能,高山仰止,其无法复制的绝版战役,最终都演绎成了神话。但是一提到政治,韩信身上的神一般的光环就消失了,这属于严重的偏科,而这个弱项政治就要了韩信的命。
韩信在政治上暴露的弱点有很多,首先,韩信不明白一点,他不明白功臣和君主之间的关系,可以同患难,不可共富贵。
其次,韩信不明白,政治上的一切举动,出发点都是政治强人的政治安全感,而这份安全感只牵扯到权利,和个人感情没有任何关系。
再者,也是我们前文书提到过的,谋反或者造反不一定要有确凿的证据,只要有了条件、能力或者想法,那么罪名成立。由此可见,韩信的“自度无罪”的确不足以让刘邦打消诱捕他的念头。
最后,韩信的性格也的确害了他。他性格里的最大缺陷就是犹豫不决,关键时刻不能当机立断,错过了可以保全自己性命的绝佳时机。
另外,韩信还有一个撕不掉的性格标签那就是恃才傲物。当刘邦问韩信自己能统领多少兵马时,韩信回答刘邦只能统领十万,过了十万就不行了。当刘邦又问韩信你能统领多少兵马时,韩信回答多多益善。刘邦听后心里肯定不会高兴。
总而言之,造成韩信悲剧的一生的原因除了我们说过的政治和性格外,还有社会,它限制了这位大才,最终的结局,只有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