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王莽新朝一一历史的试验田

二十六.小试牛刀

  一切已经准备妥当,为此我牺牲了儿子的性命,牺牲了女儿的幸福,为了我心中的盛世,为了我理想的世界,这一切值当吗?

  既定的事实,想起只会徒增伤悲,日子还得一天一天的过,路还不得一步一步的走。

  变革,从今天起,让国家更富强,让人民更幸福。

  首抓教育,对全国琐事等定立等级,设置祭祀五谷的神庙,并令郡国置学校:郡国叫“学”,县、道、邑、侯国叫“校”。校、学置经师一人;乡叫“庠”,聚曰“序”,序、痒置《孝经》师一人。

  以前是私学,现在起,官学和私学并举。国家引导,提高全民的素质。

  在社会中树立道德模范,提倡孝道,京兆尹金钦因污蔑祖先被逮捕,作为反面教材,自杀于狱中。

  建立明堂,辟雍和灵台。倡导科学,提倡教育。

  明堂,是古代帝王所建的最隆重的建筑物,用作朝会诸侯、发布政令、秋季大享祭天,并配祀祖宗。

  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王莽恢复辟雍,后历代皆有辟雍,作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灵台现代指放置骨灰的地方,古代指天天文台。周朝称观测天象和奉神占星的场所为灵台。

  汲取大灾的教训,在全国大量建设”常满仓”,保证国家的粮食储备。《晋书·食货志》:“永平五年作常满仓,立粟市於城东,粟斛直钱二十。”

  ”常满仓”就是”常平仓”,是中国古代政府为调节粮价,储粮备荒以供应官需民食而设置的粮仓。主要是运用价值规律来调剂粮食供应,充分发挥稳定粮食的市场价值的作用。在市场粮价低的时候,适当提高粮价进行大量收购,不仅使朝廷储藏粮食的大谷仓一太仓和甘泉仓都充满了粮食,而且边郡地方也仓廪充盈。在市场粮价高的时候,适当降低价格进行出售。这一措施,既避免了“谷贱伤农”,又防止了“谷贵伤民”,对平抑粮食市场和巩固封建政权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王莽觉得”常平仓”的平仓不够吉利,遂改为”常满仓”。

  为防止“常满仓”官员弄虚舞蔽,虚报库盈,避免灾荒之年无粮可食的场景出现,对这类官员实行酷刑,关系民生,坑蒙拐骗发现一起重处一起。绝不容许“仓鼠”的存在。

  在长安城内建学者住宅1万套,网罗天下学者和特殊本领的人,其中招揽特殊本领人才几千人,常住长安。这在古代绝对是一个创举,首次大量的向民间征招知识分子,不是指单纯的儒学大家,还包括特殊本领的人。并由国家提供住宿,想来应该会有配套的生活待遇吧!“安得广厦千万间,庇得天下寒士尽欢颜”。好嗨哟,不由得吟起杜甫的诗句来。

  史书记载,最早飞行的人就是出现在这批特殊本领的人中,王莽亲身视之,一人着羽毛状翅膀,从高高的城墙一跃而下,却毫发未损,今天看,更接近于滑翔。

  同时为了保障执行力度,设置“风俗使者”制度,不定期的派8人到各地考察,行使监督纠察之责。

  一时间长安城成了世界的中心。大学,天文台,学者宿舍,吸引着大量的人才汇聚长安。“常满仓”建设并投入使用后,物价得到很好的抑制,百姓生活一片祥和,整个王朝接近了“昭宣中兴”时的局面。

  匈奴,大宛,大月氏等外族纷纷归顺朝贺。国力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呈现出一派盛世景象。

  48万余民众及诸侯王公,自发上书要求为王莽请赏加“九锡”,以感谢他为国为民做的这一切。

  “九锡”其实应该叫做“九赐”。“锡”在这里是通“赐”,读音按通假字的读法,读作“赐”。九锡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给予大臣规格最高的一种赏赐,它主要包括车马、衣服、虎贲、乐器、纳陛、朱户、弓矢、铗钺、柜鬯九类物品,反正是一堆好东西。这九种物品的象征意义远高于实用意义。

  “加九锡”是皇帝对臣子最高的荣誉赏赐。“九锡”就是皇帝赏赐立了大功的大臣,9种用于礼仪仪仗的用具。这些礼仪用具已经达到或接近皇帝的标准。就是这个大臣的功劳实在太大,爵位,官职已经到顶,真正做到了皇上一人之下,升无可升,在官职没法升,爵位没法升的前提下,拿这种礼仪用具,表示这位大臣的地位超过其他文武官员,这是一种荣耀的象征。你可以简单的这样理解,皇帝是企业的董事长,“加九锡”就是聘你当企业的荣誉董事长,我尊重你,在名望我让你与我基本一致,但你也别真拿自己当董事长,这只是个荣誉。

  但各朝皇帝对“加九锡”都慎之又慎,这是皇帝能拿出手的最后一件赏赐,这个压箱底宝贝一出,可就再没有能让人看上眼的礼物了,剩下的就只有他坐下的龙位。

  面对这至高无上的荣耀,王莽不改文人的假清高作风,又玩了一把自谦的戏码。

  大司徒司直陈崇最先提出要对“宰辅”王莽“加九锡”,以表彰王莽对帝国的贡献,马屁精陈崇在拍马屁一事上真是不遗余力。王舜,甄邯附议。王莽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开什么玩笑,“加九锡”这古代的玩艺你知道都意味着什么吗?古书对其的定位就是受此“九锡”之人,只比皇帝低半分,你们让我加“九锡”,也太抬举我了。

  手下这群忠心之臣怎可就此罢手,王莽你这么反对,我就发动群众的力量,你这个为国为民的大宰辅,总不会拒绝民意吧!王莽的手下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民间上书运动。规模大到什么程度?就是上表彰给朝廷,要求给王莽加九锡的文件达到487572封。你说怎么还有零有整,搞得这么精确?有人算过,谁啊?《汉书》的作者班固,他跑到档案室里一件一件查的,487572封。

  这场打Call行动只能用圆满来形容,这个487572封是个什么概念?当时全国的人口也不过是6000万,可是绝大多数是文盲;能够识字,能够写字的人不过上百万人;在长安城周边,能够把表彰递到长安城里面的人,识字的有48万多人,这几乎是一网打尽。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有手机的人差不多人手都投了一票,就算是李宇春选秀最火爆的年代也无法做到这一数据。

  王莽没被这逆天的数据征服,他仍然拒绝接受加“九锡”。

  王莽也许是内心真想过拒绝,何必要这么拉风呢!群臣却又一次误会了王莽的意思,我们知道你想加“九锡”,我们也知道你脸皮薄,不好意思要,那我们强迫你要好呢!

  元始五年(公元5年),公卿大夫、博士、议郎、列侯张纯等902人请赐王莽九锡。可以肯定的说,这几乎就是全部官员,或者再客观一点就是知悉这件事的全部官员,古时的交通,通讯不发达,京城外的官员要很久才会获取消息。毕竟前将军何武与左将军公孙禄罢黜那一幕才谢幕,装什么清高,要找死也不在这个时候,随大流吧!

  张晏的上请奏章基本上就是群臣的意思,他在奏章中说:“宗臣有勋劳为上公,国所宗者也。周礼‘上公九命’,九命。九赐也。”,又言“谨以六蓺通义,经文所见,周官、礼记冝于今者,为九命之锡。”更有人在奏中言,“故宗臣有九命上公之尊,则有九锡登等之宠。”

  王莽惋拒。

  群臣的激情被撩拨起来,不把你安汉公王莽加“九锡”势不罢休,你王莽不同意是吧!我们都知道你还怕一个人,我们看你敢不敢不听那个人的话。于是,群臣转而上奏太皇太后王政君,要求她下诰王莽受加“九锡”,王老太婆见到这些歌颂侄儿的话语,可高兴坏了,王莽啊王莽,你可真给我们老王家争脸呀!

  “亟奏”,王政君要求群臣尽快找出“九锡”那九件东西。

  颜师古查经据典上奏曰:“礼含文嘉云:‘九锡者,车马、衣服、乐悬、朱户、纳陛、武贲、𫓧钺、弓矢、秬鬯也。’”

  元始五年(公元5年)五月庚寅,太皇太后临于前殿,亲赐王莽九锡。王莽所受各项赐品为:“绿韨衮冕衣裳,玚琫玚珌,句履,鸾路乘马,龙旗九旒,皮弁素积,戎路乘马,彤弓矢,卢弓矢,左建朱钺,右建金戚,甲胄一具,秬鬯二卣,圭瓒二,九命青玉圭二,朱户纳陛。署宗官、祝官、卜官、史官,虎贲三百人,家令丞各一人,宗、祝、卜、史官皆置啬夫,佐安汉公。在中府外第,虎贲为门卫,当出入者傅籍。自四辅、三公有事府第,皆用传。以楚王邸为安汉公第,大缮治,通周卫。祖祢庙及寝皆为朱户纳陛。

  太皇太后发令了,王莽只能“无耐”接受“加九锡”。他是厉史认定的真正获封“加九锡”第一人,“九锡”的礼仪,以及王莽欲迎又拒,三番五次的推让,都成了后来“加九锡”者学习的一种规范。当然,后来不停有人跟着学,玩“加九锡”,玩一玩的,就玩坏了,“九锡”给我,位子也给我。王莽是先“加九锡”,后当的新朝皇帝。可后世把因果搞反了,认为你想当皇帝,就得先“加九锡”。

  马屁精陈崇再次发挥马屁精属性,在王莽受让“加九锡”后,又奏:“安汉公祠祖祢,出城门,城门校尉冝将骑士从。入有门卫,出有骑士,所以重国也。”“奏可”。大头都已送出去,还会在意这点蝇头小利。

  我为社稷做的这一切,都是我心甘情愿的付出,不过就是“宰辅”份内职责,远不值国民的厚爱。“加九锡”也不是我本意,一堆虚不拉几的东西,反将我架在了火上烧。我不知道这有什么好黑的,为了这点虚名,“我虽有心照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反对我的人,我要怎么说才能让你们懂我呢?

  强者才不会介意别人的看法,燕雀安知鸿皓之志,别理杂音,埋头做事,国家还不够强大,还没有足够的实力,支持我的想法,一步一步的来吧!步子大了会扯着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