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二.国师刘歆
刘歆,汉室宗亲,不过他体内可没流着刘邦的血,从根上讲,只能说和刘邦一个祖宗,他的始祖是刘邦的同父异母弟刘交。刘歆的父亲刘向,是刘交的四世孙,为汉代的著名学者,著述颇丰。刘向死后,刘歆接任中垒校尉。
刘歆应该是除王氏子弟外,最早追随王莽的汉室宗亲,两人从黄门郎时建立的友谊,持续了大半生。也许是两人的家境比较接近,一个虽是汉室宗亲,但本就是旁支,还5代之后,更多的只是名,利可能就和普通士族差不了多少。父亲走后,刘歆只承袭个中垒校尉就可见一斑。而王莽虽为外戚元城王氏的一支,王家虽然权倾朝野,但由于父亲王曼走的早,王莽可是王家没落的穷亲戚。同样的境况使两人自然的走得很近,这样的家庭常常能培养出有志向的男人,两男人惺惺相惜,名儒才俊,你懂我,我懂你,相互挟持在乱世中前行。
王家是正当红,哀帝以后,王莽屡屡升迁,拾青云如草芥,刘歆也攀援依附,步步紧追,王莽走一路,就提携刘歆一路。最初平等的朋友关系,慢慢变成了主子与幕僚的关系,刘歆成为了王莽背后的男人,一个最重要的军师。
刘歆在成为大国师之前,就被全国所熟知,他的知名度,更多是靠他的才能,是做学问做出来的,一步一步成为了大家。
少年时的刘歆,通习今文《诗》、《书》,后又治今文《易》和《谷梁春秋》等。以能通经学、善属文为汉成帝召见,待诏宦者署,为黄门郎,随后和王莽结识,成为至交。
汉成帝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受诏与其父刘向领校“中秘书”(内秘府藏书),协助校理图书。
建平元年(前6年),刘向去世,他复任中垒校尉,大司马王莽举为侍中太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复总领五经,继父未竟之业,部次群书。
著《七略》,开创目录学七分法。刘歆依《别录》体例,更著为《六略》,又叙各家源流利弊,总为一篇,谓之辑略,以当发凡起例,总名为《七略》。
《七略》,为中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是具有学术史价值的著作。《七略》计七卷,其《辑略》为全书的叙录,其余六卷,有《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将著录的图书分为六个大类,38种,603家,13219卷。《七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对每种每类都加小序,说明其学术源流、类别含义等,不仅对当时的学术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目录学更有着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目录书的典范。
《七略》开创七分法为后世所推祟。此后,南北朝宋王俭《七志》、梁阮孝绪《七录》、隋许善心《七林》、宋代郑寅《七录》,均采用七分法。
该分类法盛行于东汉,东汉编修的宫廷藏书目录如《兰台书部》、《东观新记》、《仁寿阁新记》均以《七略》为蓝本。原书已佚,主要内容保存于《汉书·艺文志》可略其全貌。
汉成帝死后,汉哀帝继位,西汉王朝的统治权逐渐落入外戚王莽手中。王莽开始重用刘歆,推举他做了侍中太中大夫,此后又逐渐升为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成为显赫的人物。
汉哀帝即位时,刘歆建议推广经典古义,将《左氏春秋》及《毛诗》、《仪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
后因与时人政见不合,请求外任。
汉哀帝死后,王莽便任命刘歆为右曹太中大夫。
刘歆为后人所知的更多的是经学史上的贡献,第一个贡献是发现了一批晚出先秦经书,使之免于佚失,遂转相传习不辍;
第二个贡献是开辟了以文字和历史解经的新方法,为了发扬古文经,刘歆重视训诂,不仅凭此以读经,且据古文的字体笔意以解经;
第三个贡献是打破了今文经学对儒学的垄断,开启了古文经学的发展道路。
如果说是董仲舒开创了以微言大义说经的今文经学的话,那么重视名物制度的古文经学就是刘歆开宗山门。他挽救了一大批古籍,开辟了一种新的方法,打破了今文经学对儒学的垄断,开启了古文经学的发展道路。
能者多劳,这种强者还有更多的技能让后人仰望。
著《移书太常博士》,这也是经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制作量器“律嘉量”,即圆柱形的标准量器。根据量器的铭文计算,所用圆周率是3.1547,世称“刘歆率”。
惊奇吧!但这还没完,史学家讲完了,天文学家开始上场。
刘歆是王莽将大司空改为羲和后的第一任羲和,羲和就是王莽时期的天文官,设立这一官职时,王莽就想到了老朋友刘歆,将他从地方调到了中央权力中心。
刘歆就任羲和后,做了一项很重要的天文工作,编制了《三统历》,他对天文学的贡献大都记载在三统历之中。
《三统历》是流传至今保存完整的一部天文著作,它的内容有编制历法的理论,有节气、朔望、月食以及五星等的常数和位置的推算方法,还有基本的恒星位置数据。可以说,它包含了现代天文年历的基本内容,因而《三统历谱》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年历的雏形。
《三统历》在中国天文学史上,首次提出了岁星超辰的计算方法。岁星就是木星,岁星超辰即:它在恒星背景上约每11.86年自西向东运行一周。由于11.86年与12年很接近,我国古代就认为它是12年一周天,因此把周天分为12分,称为12次,认为木星每年行经一次,12年正好运行12次,完成一周天。由于11.86年的周期较12年要快一点儿,因此经过若干年后,岁星的实际位置就较按12年一周天计算的位置超前一次,这就叫岁星超辰。现代确认岁星超辰为84.71年,而当时刘歆就推算出,岁星每84年到85年超辰一次,够牛吧!
刘歆还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提出接近正确的交食周期的天文学家。交食包括日食和月食。交食周期的最早记载,是在司马迁的《史记》中,但由于可能是某些数字的错乱,在刘歆所处的年代很难确定它的周期值。刘歆坚信日月食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自然现象,他通过分析各种书上的月食记载,提出了135个朔望月有23次交食的交食周期值。
就是这样一个大牛人,大文豪,大理论家,大数学家,大天文学家却偏偏和政治搅到了一起,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牛人在初期都爬得很快,锋芒毕露嘛,随便放在哪里都太显眼,但最后大都不得善终。
刘歆很好的遵守了这一规律。
刘歆视王莽为自己的知音,有一种士为知己死的仕士情怀。王莽与他初识于黄门郎,双方都是入仕初期,友情比较纯洁,少了很多的势利。王莽利用自己的政治势力,不停地扩充刘歆的影响和地位,刘歆则运用自己的才能在王莽背后出谋划策。哪怕他是汉室宗亲,也义无反顾的站在了王莽代汉这一边。对此,刘歆可谓是苦心孤诣,肝脑涂地,起到了别人无法取代的作用。
王莽刚为安汉公,随即任刘歆为羲和、京兆尹,封红休侯,让他出任“典儒林史卜之官”。帮助刘歆成为学术文化事业的最高领导人。
刘歆也投桃报李,元始三年(公元3年),刘歆为王嬿与汉平帝占卜说:“兆遇金水工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并为之“杂定婚礼”。使王莽之女王嬿顺利成为平帝的皇后。王莽因国丈得加封“宰衡”,其子王安、王临皆封侯。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奏立明堂辟雍,以刘歆典其事,奉刘歆为教育界旗帜。
刘歆倾其全力,将明堂辟雍搞得非常成功。其制度之盛,无与伦比,赢得了天下儒生学士的好感。
刘歆暗中使劲,鼓励众儒生上书,认为王莽的明堂辟雍,是比“唐虞发举,成周造业”更有意义的事业,要求给王莽“位在诸侯王上,赐以束帛加璧,大国乘车、安车各一,骊马二驷。”发动民间知识分子,为王莽加“九锡”摇旗呐喊。
王莽顺利得加“九锡”,成为无冕的帝王。刘歆更成为其智囊团首席。
随后王莽一步步成为“摄皇帝”,从刘婴手中禅让成为新朝的开国君主,每件事的背后都有刘歆的身影。刘歆呕心沥血,把控着朝堂内外的舆论导向,最终将王莽扶上了马。
王莽登上皇位后,即封刘歆为嘉新公,万人敬仰的四辅之一,大国师。刘歆的儿子刘叠被封为伊休侯。后来,刘歆的女儿刘愔嫁给了王莽的儿子、太子王临,双方结为儿女亲家。
王莽有什么好处都第一时间想到知己刘歆,刘歆则肝胆涂地,为王莽冲锋在前,士为知己者死。
为了这份友谊,为了你的付出,王莽给出了能给的一切。作为臣子,刘歆可谓是位极人臣,达到了权力的顶峰,由此可见王莽对刘歆的重视程度。
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就皆大欢喜,刘歆作为辅佐大臣,国家肱股,刘家会作为世家传承下去。可是历史有历史的规律,学者参政,很难一直高光到最后,王莽和刘歆的友谊终究没有走完这一生。
王莽和刘歆,相识于少年,风风雨雨共患难,携手走过这么多年,现在又是儿女亲家,早就是一个利益共同体,不说铁板一块,也应该算是牢不可摧。可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
掀翻友谊小船的浊浪就是甄丰,甄寻父子的”符命案”,始建国二年,作死的甄寻,害死了甄家,也拉了刘歆的两个儿子和一些弟子等一杆人来陪葬。这才是祸从天降,冤哪,天大的冤枉。涉及到儿子的性命,想来无论如何,刘歆都会去求求王莽的,不知怎的,审这案子的官员和刘歆不对付,也许是文人的自命清高,也许是身居高位得罪了人,审案官员往死里弄,刘歆的儿子和弟子们都屈打成招,承认了参与符命案,白纸黑字,这是涉及到皇权的利益,多说也无益,只会惹来杀身之祸,刘歆就这样眼睁睁的看着儿子们被冤枉杀害,可悲的是尸首还流放异地,无论哪个父亲都会伤悲,都会在心里流血,但凡有一分可能,报仇雪恨,两败俱伤都愿意。
至亲的鲜血,使这份坚不可摧的友谊出现了裂痕。
王莽安抚了他,对刘歆反而更加的关照。我也不想杀你儿子啊,谁叫他们犯法,你犯一点小错也可以,你这是对皇权的挑战,铁证如山,不杀不能震慑那些鼠辈。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虽然我俩哥俩好,可是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办法,不是我要杀他们,是刑法要杀他们。你看,我还不是有个儿子不听话,最后也只好认罪伏法,你说我这个做父亲的不心痛吗?没办法,法比天大,我还不是只有认命。刘歆听王莽这么说,想想王莽的确是逼他的儿子王临自杀,自己的儿子哪能比得上王莽的儿子,只能打掉牙齿往肚里吞。
后来,太子王宇案件事发,身为太子妃的刘歆女儿刘愔被赐死,则彻底的使这份裂痕的友谊分崩离析。
这时的刘歆已经垂垂老矣,晚年的身躯已经抵挡不了这难以承受的打击。白头发送黑发人,儿女的双双离去,使他与王莽不得不恩断义绝,只剩下仇恨支撑着他的余生。
或许是刘歆真懂五行八卦,真的是算出了新朝命数即将结束。或许是他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自知时日不多,垂暮之年的刘歆开始了自己的造反之旅。
知识分子造反总是爱玩虚的,你不好好的积蓄力量,图谋致命一击,却先在社会上传谶语,“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炎际火为主。”谶语预示了将来一个名叫刘秀的人将会成为皇帝。这条谶语在厉史上是真实存在的,并神奇的得到了验证,可惜验证它的不是刘歆,而是真正的刘秀。
刘歆在编这则谶语时,主语弄得有些隐晦,没有直呼其大名刘歆,而是选择自己曾经用过的,少为人知的刘秀这一别名。
公元前6年。刘歆为避汉哀帝刘欣的讳改名刘秀,他给《山海经》作注后上书汉哀帝刘欣的表奏中即自称臣“秀”。
谶语这件事,应该是刘歆集团造的势,封建社会起事之前,一定会搞些类似的封建迷信活动,好争取广大的人民群众的认可,让别人明白自己是天选之子。
可惜密谋刺杀王莽的行动还没展开,事泄被人告发,被王莽提前知晓,公元23年,刘歆被迫自杀,结束了与王莽相爱相杀的人生历程。
客观上说,刘歆并没有取而代之的心思,一个老人,行将就木,哪会在乎什么荣华富贵,有的更多的是杀子,杀女的血海深仇,满腔的仇恨。
这个被王莽视为一辈子的知己,一个能算着自己大脑的男人,无数次的秉烛夜谈,把酒言欢,他就像自己的另一个自己,我的理想,就是他的理想,我的追求,就是他的追求。我的一个眼神,我的一个怦然心动,他都能不差分毫的接收到,这个我能把后背完全交给他的男人,怎么呢?怎么呢?
我给了他我所能给的最高荣誉,最高地位和最大的尊荣,我让他成为了太子的岳父,我甚至衷心的期盼他在我百年之后,成为新朝的国丈。我知道他爱好学问,让你做国师,让你做羲和,让利干你喜欢的事情。可为什么转身之后你却想要我的命,为什么呢?为什么呢?
一段友谊就此画上了句号,两人从相知,相交到相疑,最后到相杀,不由得感慨,政界真的有友谊吗?
一代名儒就此谢幕,章太炎评价刘歆是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顾颉刚则认为他是“学术界的大伟人。”刘歆,是西汉今文学之异军,东汉古文经学当之无愧的大宗师。
可怜啊!一代名儒竟落得如此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