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王莽新朝一一历史的试验田

五十七.赤眉军

  赤眉军是中国新莽末年起事的军队之一,因一次战事中全体将士都将眉毛染红参战,故称作赤眉军。其本质和绿林军都一样,都是一群吃不上饭的灾民,选择跟了一个带头大哥,不管不顾武装造反,和富豪斗,和官府斗的故事,在这里我着重讲讲同绿林军的不同点,正是因为两者在很多方面上的不同,才决定了这一南一北两大武装部队的不同结局。

  公元18年樊崇在莒(今山东莒县)聚众一百多人起事,以泰山山区一带为根据地,在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与政府军对抗。

  队伍很快发展到一万余人。不久,琅邪人逄安、东海人徐宣等相继起义,率队归附,然后一起回攻莒县,攻不下,转掠到姑幕县,因而击王莽探汤侯田况,大胜,杀万余人,于是北入青州,所过之地都进行虏掠。回到太山,驻扎南城县,往来投靠的灾民越来越多,前后不足一年时间,樊崇领导的起义队伍就扩大到数万人。

  赤眉军主要由农民组成,大多不识字。因此以口头传令为主,也没有繁文缛节,“以言辞为约束,无文书、旌旗、部曲、号令”。樊崇也是厉史记录的大老粗,大字不识一个。赤眉军从领导层到兵士多为文盲,文化层次的不同,也决定了与绿林军截然不同的结局。

  樊崇自称“三老”,为组织的最高领袖、其次有“从事”和“卒史”等名称,所定官位、爵号也沿用西汉时期最低级的地方小吏的名份,“其中最尊者号三老,次从事,次卒史,泛相称曰巨人”。由此可见,樊崇和赤眉军的眼界实在是不高。

  起初,樊崇等因穷困而为盗寇,没有攻城略地的打算,也没有什么纪律可言。随着人数的增多,他们规定简单明了的纪律:“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

  这是一支纯朴而简单的农民队伍,文化程度低,从首领到士兵大多是文盲,不识字,无文书,多是口头传令。没有规矩,没见过也不会那些礼节。眼界低,造反也给自己自封个芝麻小官,最初的追求实在是不高。

  18年底赤眉军收编吕母部属后,在泰山山区势力更趋强势。遂以泰山作根据地,在青、徐二州间来回打击官府,抢粮救灾。

  19年夏,关东饥旱连年,青州、徐州两地周围百姓,因连年干旱和蝗虫灾害,草根树皮都吃不上,饥饿的人民四处流离,死者无数。而各地均有富翁,存粮如山,却不周济百姓。百姓流亡日众,纷纷前来投靠樊崇,没多久,樊崇、刁子都部众就增至六、七万人。

  为了活命,赤眉军四处流窜,所到之处攻城略地抢粮救灾。当地刺吏、郡守不能治,逃之夭夭。

  21年王莽派太师景尚、更始将军护军王党出兵讨伐。

  22年2月,赤眉军和官军大战一年多,打了大胜仗,把太师景尚杀死,结束了新朝的这次围剿。史书对这一段历史甚至都没有详细的记录,但我们可以从中看出赤眉军和绿林军在这点上也是截然不同,管他什么朝廷高官,在赤眉军这里直接手起刀落,心狠,手黑,不管将来,没文化,这就是赤眉军的几个特点。

  樊崇一伙人数进一步扩充,泰山附近已经养不活这支队伍,随之将触角伸得更远,在山东和江苏一带流窜,走一处,抢一处。

  这也是与绿林军的一大区别,绿林军一直以绿林山为根据地,后因疫情才迫于无耐放弃绿林山,出山后就制定了攻下城市宛城为根据地的战略意图。而反观樊崇一伙,根本谈不上什么战略目标,而是想到哪就打到哪,打到哪就抢到哪,就象游牧民族,通过不同的战争对象,获得战略补给。打了这么多地方,从未想过,也没能建立起自己的根据地。

  樊崇起义军党众日盛,王莽再派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十万兵东征。王匡、廉丹率锐士十余万人,所过放纵,百姓重困。民间盛传:“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廉丹的“凶名”开始反噬他自己,政府军的群众基础之差,也注定了廉丹的战败。

  22年四月,双方爆发成昌之战。此战樊崇军乃皆朱其眉以相识别,从这一刻起“赤眉军”这一说法才正式诞生。全军涂红眉这一行为艺术史书上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崇等恐其众与莽兵乱,涂红眉便于区分敌我;一说是为了涂红眉起恐吓之意,以状声势;也或是涂了红眉刀枪不入之类的封建迷信。

  我更偏向于后者,农民军用得着涂红眉同正规军区别吗?从衣着到装备一眼就能区分开来。估计就是壮个胆,一大群涂着粗大红眉的大老爷们,杀气腾腾,拿着各式武器向你冲来,想想都让人害怕。

  不按常理出牌,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怕世俗如何看,也是赤眉军同绿林军的一大区别。

  这一涂,让这群美妆男人留在了史册上,赤眉军也同绿林军一道,成为了新朝最头痛的两大麻烦。

  强横的武力值,让赤眉军与廉丹之战笑到了最后,这也是赤眉军唯一强过绿林军的地方,真刀真枪的干,两个绿林军都不是赤眉军的对手,可由于没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没能早一步推出汉室宗亲做代言人,一步慢,步步慢,随后的大部分时间里,赤眉军都沦为了绿林军的跟班,成了“反新历史”中的最佳男配。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