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以平定叛乱的名义,来阐明自己“图霸”的战略。占据并州有几大优势:
其一,地利优势。在古代冷兵器时代,占据地利极其重要,并州是北方“天下之脊”,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优势。
从这里出“太行八陉”向东攻击河北、燕代,向南攻击河内、河南,具有居高临下的巨大优势,反过来进攻则非常困难。
如果占据太原盆地,还可以居高临下进军河东、关中,而且兵员和粮草运输非常方便:因为可利用汾水进行运输。
古代山西植被非常好,汾水在隋唐以前都可通航,船舶可连通太原与黄河。
其二,兵员优势。并州汉人长期和胡人杂居,养成了精于骑射、勇猛善战的作风,这一点对自己发展也非常重要。
三国时期的猛将,大多来自并州、凉州、河北。这与他们从小熟悉骑射有很大关系,吕布、张杨、张辽、高顺等都是并州人。
其三,资源优势。山西铜、铁、盐、煤炭、林业等等资源非常丰富,这对于今后强国精兵之路也有莫大好处。
其四,马匹优势。可以想办法从北边鲜卑、乌桓人那里搞到优良的马匹。
张杨花了好半天时间详细说完自己“先图并州,次谋两河,再入关中”的计划。
此计划的关键是:在实力不够之时,争取领一军到山西平叛,现在皇帝刘宏、大将军何进、上军校尉蹇硕等人很喜欢钱,凭借自己的资历,再花点钱,这计划不难实现,现在花钱买官是朝廷允许的。
到实力壮大之后,第二步就是趁乱占领两河----河内、河东。这两个地方人口众多,经济繁华,可以先稳固,否则大动乱一来,人口损失过大,千里无人烟,则不知何时才能恢复元气。
特别是河东郡,这里有内地最大的盐池----解池,解池晒盐成本非常低廉,是重要的税收来源。占据此地之后,人口和粮食、财源就有了保障。
第三步就是找机会渡河占据关中。关中现在有董卓,此人手下有众多的精兵强将,很不好对付。
不过,张杨知道,如果不出意外,董卓被吕布给杀死,关中会大乱,即趁此机会入关中勤王,搞不好会有意外收获。
阎忠听完后,心中非常惊讶,心想,此人想先平并州,这倒是非常特别的想法,人们都想着先平定河北、青齐、河南、关中呢!
还别说,真要是能控制山西之地,至少不失于一方王侯,进可攻退可守。
但是,此计划的一个缺点:乌桓、鲜卑、南匈奴和黑山军可不那么容易对付,损失会非常大。
他把这点说了出来,心想,如张杨能提出比较好的解决之道,自己倒可以协助他成就一番事业。
自己当初给皇甫嵩献策,不就是想让他自立代汉,自己帮助他建立千古功业吗?可惜皇甫嵩没有此魄力。
如果张杨只是口头上说大话,而没有具体的落实措施和办法,自己就没必要和他一起浪费时间。
张杨一听,笑了笑:“先生,对付黑山、乌桓、鲜卑人、南匈奴要有不同策略,方能受到奇效,不可一律强行镇压,我有三策可用……”
张杨详细介绍了自己对付他们的不同政策:其一,对付黑山军,可以剿抚并用,以剿为主;他们战斗力不强,穿行于太行山各个山谷之中,不大好掌握其行踪;
对于他们,要由南向北封锁谷口,各个击破,分化瓦解,逼迫其主力投降;再给予他们一些优厚政策,让跟随他们的百姓出山投降屯田、种田。
其主力张燕部在河北故中山国附近活动,条件成熟之时可与其决战,击溃之。
其二,对付乌桓、南匈奴,应以安抚为主,剿为辅;乌桓部、南匈奴部以往一直在大汉庇佑之下,与汉庭保持比较好的朝贡关系。
只不过由于近些年中原内乱,他们乘势而起罢了,对他们应该恩威并施,应该比较好招抚,何况自己还认识南匈奴王子于夫罗。
其三,对付鲜卑人,应以和为主,同时要采用“以夷制夷”之策:即利用乌桓、南匈奴人对付鲜卑人。
因为并州北部主要是乌桓人、南匈奴人安置地,鲜卑人若要入侵中原,首先就得经过他们领地,双方必然产生矛盾,此矛盾正好为自己所用。
阎忠听完张杨再次解释之后,非常欣赏他的计划,心想,如果此计划成功,至少可以成为一方霸主,于是说道:“此计甚善,鄙人愿跟随张都尉平定并州,共创伟业!”
张杨一听,松了一口气,心想,阎忠尽管可能没有多出奇的计谋,不过毕竟是凉州名士,当一方太守的能力肯定有。
而且他认识很多凉州人,这对于今后自己处理关中、凉州事务有很大的帮助,因此留在身边办事有很大益处。
对了,自己还是要考考他才行。
……
贾诩与张辽在另外一间屋子里聊天,上次他和李儒来劝说张杨没成功之后,就一直在暗中观察很有野心的张杨。
他向张辽暗地里打听张杨的志向,从中大致猜出了张杨的一些想法,不由得暗暗吃惊:
这张杨真不简单,如果他招降黑山军的计划能够实现,今后肯定有很大发展,这对于关中的董卓是一个巨大威胁。
因为尽管皇帝已经答应让董卓当并州牧,但是他知道董卓并没有离开关中的计划,只不过想弄一个州牧的头衔而已。
而且,任何一个人若处在董卓的位置,也不会轻易离开关中这个得天独厚、有王气的战略要地,这就给了张杨实现计划的绝佳机会。
当然,从目前看来,张杨的计划要实现起来难度非常大,不可预见的因素多不胜数。
说不定,张杨在和黑山军、乌桓人作战当中阵亡都有可能,而且打败仗的几率也非常高,董卓不会有丝毫的担心。
嗯,自己今后还要更加关注此人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