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听了郭祭酒的话,曹操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突然出现在乌桓的背后。乌桓首领蹋顿和袁尚、袁熙率军仓促应战于白狼山。此役,张辽率领先锋大破乌桓,乌桓单于蹋顿被临阵斩杀,曹军俘虏了20余万人。走投无路的袁尚、袁熙投奔了辽东的公孙康。后被其斩杀。然而在从柳城回许都的途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劳过度,郭嘉重病去世。
曹操痛彻心扉,辍朝哀悼,朝野上下,一片悲戚。
悲戚的氛围不止在许都,吴县也一样笼罩在悲伤和不安之中。
每天富春宫前的博环马道上,拥挤着吴郡的百姓,翘首张望着富春宫的方向。
周瑜被送入吴侯宫中,已经足足五天了,没有任何消息。
坊间谣传着周瑜府购买了白绫花环和上好的棺木。让吴郡的百姓的心悬到了嗓子眼。
周瑜府邸前的青石板广场,也聚集了一些百姓,想悄悄地打探消息。
一阵滴滴嗒嗒的马蹄声响起,黄盖带着一队军兵来到周府,随同而来的是一辆宫里的马车。
黄盖下了马,对守候在门口的家丁道:“吴太夫人有令,请周夫人即刻进宫。”
不一会儿,一身素装的小乔挽着小雅的手一起出来上了车。
看到小乔被宫里的马车接走,众人的心更加忐忑。莫非是周都督伤重不治,命悬一线?有身后事要嘱咐周夫人?
这么一想,百姓们自发地在周府前和富春宫前昼夜不停地焚香祷告。
“主公,你看外面乱的,我们还是派人把公瑾送回府里,平息百姓间的谣言。“张昭对孙权奏道。
”不行,他现在的状况太糟了“孙权断然拒绝。
”主公,公瑾自己有府邸,派个好医官去,主公也可时常去探视“张昭还是摇头晃脑地说。他心里从来就对周瑜有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恶感。可是周瑜温文尔雅,见到张昭时总是尊敬有加,实在让张昭在大面上也说不出什么来。
而且周瑜和主公的关系真是让张昭迷惑,在孙策时期不必说。在现在的主公这里,有些时候孙权露出对周瑜的那种亲热竟然超过他这个托孤大臣,主公的老师!
孙权皱皱眉,没有说话。
张昭是个十分睿智的人,他心里明白,孙权并不真的像先主公孙策那样从心底里喜爱和佩服周瑜。
孙权对公瑾的感情应该是复杂的,多面性的。
和其兄一样,他看重周瑜的才华,智慧和能力,大多数时候,他也信任周瑜的忠诚。
但是为君侯者,一旦处在顶尖的位置上,被千万人顶礼膜拜的同时,自然而然地也成为人人都想取而代之的靶子。
他们无论是多么的敦厚朴实之人,为了自保,必然对周围的重臣,特别是有能力的重臣生出一丝提防之心。
更何况像周瑜这样,壮志凌云且年轻英俊,才华横溢兼文武双全,气度恢宏又人品美誉,遑论周瑜还有高贵的出身和广阔的人脉。
公瑾实际上已经具备了一方诸侯的素质,才气,财力和能力。如果把公瑾的忠心换成野心,那孙权这个少主公将毫无招架之力。
张昭知道,如果周瑜叛吴,自己也会无能为力。他一直在猜测孙策临终前的想法是不是也和自己一样,对周瑜有一丝不安。
否则,如何解释孙策托孤给自己,还说如孙权无能,自己可以自取东吴江山。可对他的总角之好,并肩战斗的好兄弟周瑜,却没有招回或有任何托付,更不用说让周瑜自取江山了。
张昭以为,孙策对周瑜也是有一丝担心的,主要是担心孙权比周瑜差得太多了。且不说军事和治国的才能,单说雄心壮志一项,孙权就难望周瑜项背。所以才没有一句遗嘱给周瑜。倒是吴太夫人,似乎对周瑜更加了解,竟然敢留周瑜任中护军。也许是为了震慑蠢蠢欲动的孙氏宗亲。也许是为了近距离地看着周瑜,免得他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而独立出去?总之,张昭认为孙家自吴太夫人以下,都多多少少修习了帝王权术。这也无可厚非。毕竟人主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差事。
每每想到这里,他就会对周瑜有一丝酸涩的嫉妒之心。
孙策临终前的嘱托,竟然让他张昭可以自取东吴江山。这听上去是对张子布的莫大信任和肯定。实际上呢,隐藏在孙策内心的想法是你张昭没有这个能力强过弟弟孙权。就是让你去取,你也把握不住。我孙家分分钟可以夺回。
而对周公瑾,孙策连这样的假意谦让也没有,是周瑜的能力太强,防范还来不及,如何敢说让他自取?
张昭心里从来就不相信帝王人主会真的谦让江山给有德者居之。尧舜那样的事不过就是个传说。
这样看来,先主公和主公都认为周瑜的才干远超自己。。。
张昭见孙权没有回应自己的提议。知道现在主公对周瑜是完全的怜惜之情而无任何猜忌。原因很明显,周瑜的情况不大妙。
一个东吴的栋梁之才为了避免两员猛将火并而牺牲自己,又伤重垂危,当然不会有任何反叛之嫌。
恐怕此时此刻,在孙权的心里,周瑜就如同他那中箭频死的哥哥孙策一样。
想到这一层,张昭叹了口气:“主公,老臣知道你怜惜公瑾,只是。。。再这样留公瑾在宫中,外面的谣言日盛,怕有不轨之人趁机闹事。吴郡若没有中护军坐镇,这局面会不会像建安五年六年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