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大婚守候
婚期定在开年的二月初六,恰是冬去春来的好时节。
沈子胥没再和梅湄打上照面。
哪怕是一次。
一入京,他就被礼部的官员安排着,住进了驿馆。
不久,鸣鉴山庄的贺礼也送达了京城。押送贺礼的是一位南院小师弟,他转达说,南院上下一致同意,既然沈子胥就在京城,便不必劳烦旁人再走一遭,由他代表鸣鉴山庄参加皇太女的成婚大典,正合适。
什么合适,不过是谁也不愿在这个节骨眼上,下错了棋子,选错了人,便让他这个跟着梅湄数载的学生替他们出面祝贺。
倘若来日梅湄登基,鸣鉴山庄的礼已经送到,没有失去分寸;就算不是梅湄,站错队的也是自己,而不是鸣鉴山庄的南院。
天上地下,一样的谋求算计。
不晓得是不是北山的局势越发紧张,连带孟婆都忙碌了起来,她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没给沈子胥递消息了,上一回互通有无还是在燕国境内,聊得是二哥到北山监军的事。
沈子胥望着被十方格框的整整齐齐的风景。
为了那个方法能够顺利施展,他无法在凡间使用哪怕一丁点法术,更别提通过蛇匕探听梅湄的心事,而今又缺了孟婆这个信使,他对梅湄现在的境况实在是知之甚少,乃至于没办法判断她到底跳出司命设置的局了没有。
一跃山川上,纵观浮沉事,那是五殿阎罗子胥君。
凡间的沈子胥,被困在女子为尊的背景里,拘束在清冷的性子下,冲出驿馆都难,何况是到东宫一探心上人的欢喜。
现如今,作为沈子胥的他,只能站在窗子前,根据传言猜测她的心迹。
她是真的要按照本子里写的那般,迎娶那位燕国十皇子穆介白吗?
~~~
大齐,东宫。
鎏金栋梁,缀玉锦帘。
一件火红的嫁衣由四人铺开,呈现在梅湄面前。
平英难得进京叙职,没有穿那一身硬邦邦的铠甲。她绕过四位宫女,打量着这件正红的嫁衣,啧啧了两声:“三五年没见,微臣都儿女绕膝了,殿下却只是初初聘了位正夫,还是个燕国人。”
“慎言。”梅湄整理着柜子里东西,半分目光没施舍给那件嫁衣,仿若毫不在意。
“我们同燕国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娶这样一位回家,殿下看着不膈应嘛。”平英小声嘀咕道,“反正要我,我不同意。”
梅湄一挥手。
四位宫女叠好这贵重的嫁衣,罗列成队,退到门外。
“母皇在上,你也不积点口德。”
平英凑到梅湄跟前:“你和鸣鉴山庄的那个什么沈先生,一起在燕国闯荡了那么久,真的就没有哪怕一点点,”她笔画着,从两寸的距离缩短到一寸到只有黄豆颗粒那么大,“……这么一点点……情谊?”
“平英。”
梅湄盖上玉盒,里头金灿灿的,一晃而过,平英抻了脑袋一瞥,却什么也没看到。
她撇了撇嘴,答应道:“哎。”
“儿郎名声要紧,我不希望再听到这样的话。”
“哦。”平英点了下脑袋,“其实等这位什么燕国的十皇子进了门,再礼聘沈先生,或也是一段风月佳话。殿下就不考虑考虑?”
盒子牢牢地放在案上,发出“咔哒”的重响。
平英被唬了一跳,赶忙站起来,拱手:“微臣失仪。”
“你不用再说,我都明白。”梅湄心底不知转过了什么样的念头,一推玉盒,“你帮本宫把这东西送去驿馆吧。”
“驿馆?”平英没反应过来。
梅湄起身推开屋门,锃亮的冬日暖阳打在她清隽的眉眼上。她阖目立在阴影与光明的交接处,有一刹的放松与欢喜勾勒上唇角,晕开微挑的笑。
“沈先生。”
~~~
婚典如期而至。
这日清晨,大雪纷纷扬扬,渲染了半城冬色,如飞花袅袅,柳絮飘飘。
为表两国之好,东宫暂闭,皇太女由宫城正门而出,迎燕国十皇子于宫内大婚。
一应礼制,参照的几乎是女帝大婚的规格。
民间议论云云,都说这是现任女帝退位的征兆。皇太女还是那个受女帝倚重的皇太女,宸王之辉煌已经伴随着皇太女的归来,渐渐淡去。
沈子胥带着玉盒登上高台。
他遥看燕国的十皇子从驿馆走出、迎娶的队伍吹锣打鼓地朝宫城进发,看欢欣鼓舞的人群津津乐道这段幸事、更有甚者向着宫城的方位迎头而拜……突然就联想到自己上回下凡历劫,遵循着司命星君给小怜写的命数册子,也曾当着梅湄的面,同别人成过一次亲。
虽然是凡间的,不作数。
那时候,梅湄应该就倚在院头,亲眼看着他依照凡间的规矩,和那小怜拜堂、礼成。
握着玉盒的指腹泛青,沈子胥的脸色不大好看。
腰间的蛇匕微不可见地一动。
他多想在此刻探一探她的心事,然而,若她能跳出这局呢?
若她能自己跳出司命设的局,他擅动蛇匕,可不就枉费了诸日来大家的努力?
他该信任她的。
在这一世开始之前,他不就全然信任她,信她能够在凡间和他心意相通,彼此相惜?怎么到了这临门一脚的关键时候,心就不听自己使唤,往不好的方向揣度?
在深长而寒冷的呼吸里,沈子胥裹了裹大氅,一步步迈下了高台。
“你去,把这个交给皇太女。”他递出玉盒,冷然嘱咐南院的那个小师弟。
——不用再望。
她跳出也好,不跳出也罢,都是他许诺给她的一世,都是能让她欢喜随心的一世。只要她玩的高兴,就没辜负这一场热闹。
旁的,他可以再想办法。
根据司命写好的话本子,大齐皇太女给沈子胥送了一盒黄金,而他,融了这盒黄金,找人雕成了梅花金钗,在皇太女大婚的这天,迎着漫天大雪,单人单骑,守候在京郊最高的那棵梅花树下。
因为她说过——如果有一日能卸下这一身行囊责任,她最希望的,是能有一人,陪她从此处出发,领略山峦浩浩、江水泱泱。
他就在这里等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