祈祷后万里晴空
—《天气之子》
《天气之子》谈不上是一部没有争议的好电影。说起来我本来想借着新海诚新片上映的机会,推荐他之前的《追逐繁星的孩子》。直到中午12:10电影院里的灯光重新亮起的时候一旁的朋友发现我仍然没有完全停止流泪,她问我还好吗,我说没事,我只是决定影评写《天气之子》。
没有人会否认《天气之子》的画面很美——这已经成为了新海诚身上最浓重的标签。但,很多人不喜欢他的剧情,他们说它俗套,说它价值观不正确,说少年人的自私选择没有逻辑,说谈个恋爱牺牲一座城市的戏码令人生厌。大概是这样吧。可是,我始终觉得,拿现实社会的一套标准去解读这样一个奇幻的世界,未免太残忍了。
说到底,只有画面美是无法真正打动人心的。更加深刻的美学体悟是情感。
神明
你秉持着一贯的唯物论对我说,世上哪有什么神明。
一直以来非常敬佩的一点是,日本动漫总能将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气质糅合在其中,无处不在的烟火大会、盂兰盆节,大大小小的神社。好像人们走在路上,总能碰到这样奇妙又虔敬的事物。同属东方文明圈,看着这些相似的精神气质体现,大概会更容易受到触动才对。
东方文明始终没有发展出一个像样的一神教体系。我们的世界中没有上帝,而是一个模糊的、奇妙的“天”。“天”曾经寄托了我们对未知的、神秘的更高力量的全部向往,对于天,人们心中多多少少总有一个模糊的形象。只是天在我们的文明中扮演着多么重要的角色,现代人在水泥森林中已经渐渐忘记了。真正对天、对神明抱持着虔敬心情的,只剩下老爷爷老奶奶了。
可是你看,分明有天,有晴女。
大地对人类而言,是触手可及的。它的泥土的温度,它的坚实的质感,我们都熟稔。天不一样。天是未知,是神圣和秘密,是神明所在的彼方。人类对天的探索从来没有停止,认识却始终是如此局限。天上也许真的会下鱼,也许有龙,也许是一片虚无。头顶的广阔的空间里有太多太多想象和可能。
而我们总是急着否定我们所未知的一切。
下雨了。雨是天和我们唯一的桥梁。或许是神明在向我们传递什么信息,我们没有懂。那么多美景,最后最震撼我的却是屋顶的古老壁画。艳丽夸张的色彩背后是先民对自然和神明的最大胆最虔诚的想象。那时候我们有天气巫女,身边的一切都住着神明。这恰恰是东方哲学的特色——一切事都有灵,一切事都可敬。
没有人愿意祈祷,就没有晴女了。
少年
你说这是中二。我笑了笑,是就是吧。
有时在想,日本的动漫究竟打动人的地方在哪里?想来想去,日本民族往往被认为是压抑的,却在动漫世界里意外的有少年气。我们说他们中二也好、幼稚也好,少年人不就是该有少年人的豪情吗?这样看来人们拿宫崎骏和新海诚作对比的念头是不太准确的,宫崎骏的动画所含的情感是童趣的,新海诚的动画里则是少年感。
真实的生活终归是有些无趣的。没有超能力,没有地球危机,我们只好在日复一日的课本和作业堆中长大,接受着名为“经验”的社会规训,最终长成社会所期望的人——规范的、现实的、刻板的人。他们说,我们只是长大了。我们没有后悔的权利,只能接受时间的安排。
可是阳菜和帆高还是少年嘛,少年人应当有少年人的特权。他们是可以被允许有那么一点点任性的。他们做出选择可以不用顾虑太多,肩上还没有那么沉重的包袱,还可以不顾一切的执著一次。那种想要坚持什么、想要争取什么的勇气,在我们的心里已经埋了太久太久。谁不想成为夏美那样的大人呢?依然可以随心所欲,不计后果。可我们最多成为圭介那样的大人吧,在两者之间苦苦挣扎,放不下心里的渴望又抛不掉肩上的担子。更多人彻底埋葬了自己的心性,接受了社会的规训,转过头来,变成了规训的一方。社会总是这样发展的。
可是能不能不要那么急切的让少年人也长大呢?
我们似乎习惯了长辈的论调,这是为了你好,你长大就懂了,你不听要吃亏。但,我们长大才懂的事情,就让它们先放一放又何妨?凪说,姐姐已经很久没有做过年轻人的事情了。我们为什么会为这句话感到哀伤呢?我们终究要长大,要负起责任来的,可是责任的背负毕竟充满了无奈啊。还有那么一点点执念,还可以努力去追求,不是很宝贵的吗?
有时候我们指责的背后,大概只不过是羡慕罢了。真正回想起曾经的少年时代,有几个人能够说自己的青春不美好呢?
我
《天气之子》面临最大的争议是,帆高是不是自私的。
我说,自私又怎么样呢?那些希望别人的献身为自己带来晴天的人,又何尝不是自私的。
我们习惯了大团圆的戏码。英雄终归会拯救世界,如果他活着,人们就为他欢呼;如果他牺牲了,人们也准备好为他落泪。我们好像从来没有思考过这样一种可能性:英雄选择了不牺牲自我。于是我们愤怒了,我们大喊着,自私啊,东京沉没。
我们或许只是害怕了,没有人来救我们。这样的我们又算什么?
阳菜一个人在草原上,被孤独、陌生的感觉围绕,命运未知却无望,身体好像要融化成水,她不害怕吗?晴天又至,毫不知情的人们开心地笑着,可是我们真的笑得出来吗?她的害怕是不是害怕?她爱的人是不是同样难以割舍,爱她的人又是不是同样视她如珍宝?一个人的情感面对一群人的情感,就一定要输、要妥协,难道是这样吗?或者说生命和情感的数学衡量,不过是社会功利主义在做的事情罢了。
我们没有资格要求别人的牺牲。
他们又何尝不想要大团圆的结局?为别人带来晴天的时候,他们是发自内心的开心,他们难道不喜欢天晴?命运也好,神明也好,雨不是他们带来的,说到底这不是他们的错。如果一个社会把解脱的希望压在两个少年身上,这该是这个社会多大的失败呢?
“我”是谁?
他们手牵手从高空坠落的场景很像《千与千寻》,那时白龙想起了他的名字,想起名字就是想起了自我。在这一刻,她身上即使背负了再多,100%晴女也好天气巫女也好,她首先是天野阳菜。她是阳菜,她首先为自己而活,在这一刻,她想什么、她感受到什么,绝不是微不足道的牺牲品,有人愿意为了她放弃一切,这是任何一个天平都不可承载的重量。
只是帆高还是愧疚的。他替所有人作出了选择——对于毫不知情的东京人来说,是他断送了他们的晴天。他其实是清楚的,他可以为了阳菜放弃晴天,别人不可以。所以他从来没有停止内疚,正像新海诚没有停止思考——否则,让影片结束在鸟居的那一刻就足够了。新海诚并不像很多人想象的那样单纯到认为爱情比天还大,那是狗血琼瑶剧的思想。到头来他其实比我们更现实,他明白选择有很多种,超级英雄也并不都是活该离开。他何尝不知道观众想看到什么?可是他选择了揭露这层底布,让争议被社会发现,而不是埋没在价值观的口号之中——凭这点就已经足够了,喜欢《天气之子》。
追寻“我”的叙事,终归是有代价的。可是,这不代表我们可以拿简单多数的名义去忽视个体的声音。我们社会、我们群体对个人的关怀永远是应当遵循的原则,哪怕是世界末日。我们没有超能力,不能控制天气也不是晴女,这是我们最后能有的尊严。
不是每一个故事都是大团圆的结局。不是每一次收场都能让所有人满意。这不是他们的错,我们本不该苛责他们的。他们有他们珍视之物,我们没有资格要求他们舍弃,倒不如说我们缺乏帆高那样追逐的勇气。你认为最后打动须贺先生的是什么?那句“我只是想见她一面”让他看到,他们的情感和他的情感,其实都是一样的啊!
帆高是愧疚的,阳菜同样没有放下。她依然在祈祷,同样的姿势,只是她知道这次不会有结果。他们将会带着秘密度过余生,这是他们不得不背负的宿命。
祈祷后暴雨未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