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传奇般的季札
《吴太伯世家》—传奇般的季扎
一、季札让国
上次对季札让国做了些微的批评,这是从吴国发生的篡位故事来讲,似乎季札如兄长们的意愿便可以国势兴隆,真的如此吗?
未必然。
如果一定要季札负一些责任,应该是在吴王寿梦决定季札继承王位的时候,依礼制坚决拒绝,并说服吴王打消这样的念头。
既没有让寿梦改变愿望,又不同意继承王位,就是说寿梦的想法开启了祸乱的由头,季札没有把这由头从根本上杜绝,这点来讲的话,似乎要承担一些道义上的责任,算是季札人生中的不足之处。
那么季札适合继承王位吗?
我以为并不适合,首先他自己表态,“有国,非吾节也”,继承王位做国君不是我的人生理想,从来没想过去做政治。
这是季札的本心。
或者说,季札天生就不是一个玩政治的人,他知识渊博,有洞察力,世故人情无有不通达,但他没有为政的野心和欲望,他有自己的理念,并不愿意在政治上去践行自己的思想。
他只愿意做一个潇洒倜傥的“闳览博物君子”,用现在的话讲,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从这方面看,把季札当成一个儒家的人物不可取,更像一个隐士。
季札比孔子要早太多,当初出使列国,在鲁国观乐的时候,孔子不过七岁,据说孔子后来向季札求学。
季札死后,孔子亲自为他作碑文“呜呼有吴延陵君子之葬”,后世遭遇兵燹被毁。
甚至后世把季札与孔子等列,其实不然,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被任用来实行自己的政治理想,可惜不被赏识,自己感叹“如丧家之犬”,不得已退下来做文章。
而季札从来没有这样的想法,有机会为政但跑掉了,他认为为政不符合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很洒脱。
季札92岁卒,在他坚辞国君之后,历史几乎没有他的记载,什么原因呢?估计他坚持自己的态度隐居去了。
季札真的是一个传奇般的人物。
二、出色的外交家
吴国偏僻,不与中原交通,文化有显著的差异。中原诸侯以蛮夷视之。
季札曾经作为外交大臣出使中原各国,显露了杰出的识见,潇洒风流,令人仰慕。
1、在鲁观乐
直接上历史记载。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
季札从音乐与舞蹈的表现形式中,能洞察一个国家的兴衰,政治民情,文化,礼仪,仅仅说明他具备精湛高深的乐理知识吗?不是吧。
首先他对中原各国的历史,发展,以及政治行为,民情风俗有着详细的了解,有自己的判断,加之他对音乐舞蹈的社会功用有独特的理解,把音乐舞蹈与社会形态联系起来。
这样说,季札不是一个普通的外交使者,他更是一个特别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有独特的政治见解,很不简单。
2、季札的预言
去鲁,遂使齐。……齐国之政将有所归……
去齐,使於郑。见子产,如旧交。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
去郑,適卫。……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卫如晋,将舍於宿,闻锺声,曰:“异哉!……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適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於三家乎!”
相当厉害,敏锐的洞察力。其实这与他在鲁观乐的道理是相通的。
他熟知各国的政治民情,自然对该国的音乐舞蹈有准确的评价,对各国的行政有自己的精准预判。
翻看春秋战国,乃至几千年的历史,如季札这样的人物不多见。季札简直就是一个得道出世的高人,不可思议。
三、季札挂剑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还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
这已经不是普通的诚信了。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倍吾心哉”,对自己道德上的要求如此严格,用释家的话讲,“不犯心戒”。
不仅在行为上要做到,哪怕心中有所动,也要实行,这不是一个普通的人能为之的。
人常言“无愧于心”,季札才是真正的无愧于心。
虽然我当时没有把话说出来,但是我心里已经给他了,徐君虽然死了,我也不能违背当初的心意,这是圣人所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