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5章 贤哉
楚世家》·楚庄王·从孔夫子的“贤哉”说起
孔夫子对历史人物或者当时的政治人物有自己的评价体系,他对楚庄王能给予“贤哉”的评语,可见楚庄王的确有超越之处,而且这需要考虑到楚国在周王乃至整个中原诸侯心目中的地位。楚国向来被视为“南蛮之国”,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不同。当初楚武王喊出那句“吾蛮夷也”就是向中原文化的挑衅,而自立为王更是对周王的不屑。
楚国历代国君无不走着扩张的路线,奉行****,开疆拓土,以兼并为第一要务,这与春秋时期中原奉行的“存亡续绝”的理念截然不同。拿齐桓公来说,尊王攘夷,走的是和平称霸,不灭人国,哪个国家出了问题,倾财倾力相助而无所取,凭这一点在国际上赢得了巨大的威望,称春秋第一霸不是没有道理的。譬如协助燕国抗击北戎,燕国君感慨齐桓公恩德,亲自礼送桓公,依依不舍,不觉踏入齐国边境,齐桓公的做法是你作为燕国君不能随意踏入别国本土,既然这样,你所踏过的土地就送你好了。你看,这很了不起,小国内政治动荡,齐国扶持戡乱,末了替人家选择国内拥戴的君主,自己什么便宜也不占,哦,我就是来帮你们的,现在你们安定了,再见,我走人,不要报偿!这是中原文化。
其后崛起的晋国与楚国则不同,扩张扩张再扩张,一切以扩大国家利益为主,白出力的事不干,事实上,除齐桓公外,包括秦穆公、晋文公、楚庄王都是奉行兼并政策,恃强凌弱,灭人国,兼并其土地,壮大自己国家,图谋天下。楚国历代国君,到了楚成王,于是拓地千里,都是这种军国主张的结果。中原国家面对晋楚的强烈扩张,没有别的选择,或从晋或从楚,周王更是无可奈何。
齐桓公有着这样无比的事业,大半都是管仲的功劳,而对于管仲的评价,孔夫子也多有褒贬。
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要是没有管仲相齐国而安天下,华夏文明就会因外族入侵而灭绝,我们大概成为披头散发、没有礼仪的野蛮人了。这是对管仲的极力赞赏。
“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但是孔子对管仲也提出了批评,认为管仲不知礼,不节俭。这是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的观念。
连管仲这样历史贡献如此巨大的政治人物都逃不过孔夫子的笔伐,那么作为楚国的一代雄主楚庄王居然得到了“贤哉”的赞誉,楚庄王到底做了什么呢?
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留下赫赫军功,成就楚国霸业。“一鸣惊人”、“饮马黄河”“问鼎中原”都是楚庄王的杰作。楚庄王率领楚军在邲之战打败晋军朝,使楚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楚庄王因此成为继齐桓公、晋文公以后的第三位春秋霸主,也是春秋第一位来自周王朝权力系统外的蛮夷霸主。孔子站在中原的立场,一直称楚王为“楚子”。但是在《史记·陈杞世家》的记载中,孔子赞美楚庄王为贤明之君,他说:“贤哉楚庄王!”
从“楚子”到“贤哉楚庄王”,这种鲜明的态度变化,其中蕴含了太多的儒家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