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艺术”16世纪下半叶诞生于意大利,盛行于17世纪的欧洲,进入18世纪后逐渐衰落。
“巴洛克艺术”的出现与欧洲当时的宗教改革有关。欧洲大陆经过文艺复兴运动的洗礼,人文主义思想挑战天主教的宗教权威性,民众深受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有识之士结合实际提出自己的社会主张。教会出现了分裂,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彼此对立,引发了宗教战。在十六世纪到十七世纪欧洲的战争中宗教的狂热程度可以说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宗教激励着军队进行圣战和为荣誉而战。在欧洲,宗教的狂热深刻的影响了艺术的发展。在天主教国家里,艺术的所有分支都服从豪华夸张地发展教会的荣耀和权利的要求。[1]
罗马作为天主教的中心,“巴洛克艺术”产生于罗马,是由当时的宗教改革决定的。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势利和影响力必须通过艺术手段展示自己的权利和地位。巴洛克艺术就成为教会服务和利用的工具,同时教会也成为这种奢华艺术的有力支持者。
“巴洛克艺术”的主要特点:豪华、充满了宗教的色彩,维护宗教的地位和权利的同时又充满了享乐主义的思想,宗教题材的作品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巴洛克艺术”风格的作品充满激情,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强调作品的运动与变化,充满了丰富的想象力,突破传统艺术的规范和理性的束缚,给人们以想象的空间。
为表现巴洛克艺术的奢华和宏大的气势,艺术家们综合各种艺术手段让建筑与雕刻、绘画三者相互融合。绘画作品画面构图采用打破了传统的稳定的构图形式,让画面更具视觉冲击力,使画面更加具有空间感和立体感。在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巴洛克风格的作品吸收了不同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让作品充满想象。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大多数巴洛克艺术家都得到了教会的支持,思想也受到局限,导致他们的作品远离了社会生活,没有反应社会现实,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巴洛克艺术”在意大利的代表人物有贝尼尼、卡拉瓦乔和佛罗多维柯,奇戈里等艺术家,然而把“巴洛克绘画”推向艺术高峰并取得辉煌成就的则是鲁本斯和佛兰德斯画派。
彼得·保罗·鲁本斯(Peter Paul Rubens)1577年6月28日生于德国威斯特法伦的一个流亡德国的佛兰德斯贵族家庭,1640年5月30日在现在的比利时安特卫普去世。鲁本斯十四岁开始学习绘画,他的三位老师分别是风景画家维尔哈希特、阿达姆·凡·诺尔特以及奥托·凡·韦恩(Otto van Veen)。鲁本斯多才多艺,会讲多种语言,博学多才,他是17世纪著名的佛兰德斯画家、雕塑家、商人、收藏家和外交家,他还是曼图亚公爵和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画家兼外交使节。鲁本斯作为佛兰德派绘画的代表与同时代的意大利的画家卡拉瓦乔一样是巴洛克风格绘画的代表人物。
鲁本斯的绘画受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的影响,他曾经在1600年,他二十三岁的时候去意大利旅行并学习绘画,特别是他深受威尼斯画派画家提香的影响。在他担任曼图亚公爵画师期间,鲁本斯临摹了大量的意大利绘画大师们的作品,其中临摹提香的作品最多。1603年他担任曼图亚的外交使节前往西班牙,在西班牙皇宫中,他临摹和研究了皇宫里收藏的提香的作品。
鲁本斯的作品题材和体裁都很广泛,他的作品分为肖像类、宗教题材、希腊神话、和乡村生活等。他特别关注佛兰德斯地区人们的乡村生活,画了很多反应这里乡村生活的作品。在他的晚年,鲁本斯画了很多安特卫普周边的风景画。
鲁本斯的绘画作品,画面构图饱满、色彩华丽、笔触生动、人物往往有激烈的动势,画家以饱满的热情传达着一种令人震撼的力量,这些作品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范式,抛开素描的束缚,强调色彩的表现,对观众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鲁本斯的《爱的花园》、《维纽斯的节日》和《乡村节日》等作品画面充满了欢乐的气氛。这些作品饱满的画面构图,有着佛兰德斯画派的特点,热烈而富有激情,张力十足。表达了佛兰德斯人热烈而又激情四溢的情感,粗犷豪放的性格和欢乐的乡村生活,画面气氛热烈充满生活气息,众多的人物,大量的人体和动态夸张而刺目,大胆的展现人物的情感。
鲁本斯画的女性人体结实而丰满,展现女性的性感和柔美,男性的身躯高大、身体强壮有力充满了男性的力量美,因此鲁本斯有着“屠夫”之称。《参孙和达利拉》、《劫夺吕西普的女儿》和《苏珊娜与长老》等都体现了鲁本斯对裸露艺术的创作理念,这些作品打破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严肃、含蓄的人体艺术表达。
鲁本斯还喜欢运用斜线构图,画面效果非常的触目惊心,对观众有很强的视觉的冲击力。如《下十字架》、《上十字架》和《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等。画面有极强的运动感,内涵也极为复杂,人物姿态夸张,大胆的宣扬宗教的教义,展现天主教的权威性。鲁本斯注重画面强烈的情感表现,画面突出了人们悲怆、恐惧和痛苦的情感。
鲁本斯的战争题材作品气势宏大,人物众多,画面气氛热烈而紧张、豪华、气派、场面宏大、具有刺人耳目、动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如《亚马逊之战》、《上帝的忠告》和《罗马人的凯旋》。他还运用回旋构图表现激烈和夸张战斗的场面,画面富有生气和动感。人物、动物造型生动有力,画面中的人物和动物虽然以夸张的动态展现出独特的形体和力量,但整个画面松弛有度。如:《猎杀河马和鳄鱼》、《叛逆天使的堕落》和《老虎、狮子与美洲豹的猎捕》等作品。
[1]《欧洲史-转型时代:1450-1914》诺曼.戴维斯刘北城郭芳译中信出版集团br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