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短篇qing小说 读画记

第二章 欧洲绘画之父乔托和透视法的运用

读画记 天涯西渡 3978 2024-07-07 23:05

  中世纪末的欧洲文艺复兴的曙光初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罗马、阿维农和那不勒斯一带,文艺复兴运动初期的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是意大利画家乔托。

  乔托·迪·邦多纳(约1266-1337年)出生于意大利佛罗伦萨韦斯皮亚诺村,据说他出身卑微,父亲是农民。童年时的乔托就开始从事很多社会底层的工作。后来他遇到了在意大利首先对中世纪绘画风格进行革新的画家契马布耶﹝Cimabue 1204-1302?﹞,契马布耶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他被历史学家评价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的先锋。乔托拜他为师,学画宗教画。

  乔托不喜欢拜占庭呆板、僵化的绘画风格﹝ltalo-Byzantine﹞,他为了很好的体现绘画作品的空间感,他在绘画创作中开始运用透视法,并加入了阴影,走出了现代绘画的第一步。

  在中世纪的西方绘画中没有透视的概念,所有的绘画作品中表现场景和人物时是没有固定视点的,都是在同一画面上采用的不同视角、不同时间来表现每个场景和每个人物,通过这种方式把场景和人物叠加在一起,造成空间感。这种方法忽视了在同一画面下的同一视角的人物和场景的空间关系。同时也割裂了作品中的空间与时间关系,画面中没有显示出所表现的内容是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发生的事物。

  透视这个概念还要从人们认识数学开始说起。早在古希腊,人们就对数学进行研究,逐步对数学、几何学有了认识。在公元前6世纪毕德哥拉斯就提出了黄金分割的数学概念。人们对数学概念中的黄金分割进行研究并运用到生活中。

  公元前3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约公元前330年—公元前275年)在几何学的研究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誉为“几何之父”。他的著作《几何原本》为现代数学奠定了基础,时至今日《几何学》仍是世界各国中、小学和大学的基础课程。雅典作为当时古希腊文明的中心,学习几何学并把几何学的概念运用到生活中去,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数学帮助艺术家建立了空间概念,特别是古希腊的雕塑要早于绘画领域运用空间概念。人们开始运用黄金分割和几何学的知识建造古希腊的建筑和雕塑。

  我们可以通过对古希腊雅典的巴特农神庙的结构分析发现黄金分割被建筑师完美的运用在建筑的空间和外观结构设计上,以至于现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巴特农神庙依然让人感受到它的壮丽和雄伟,它被誉为古希腊建筑艺术的典范。

  另一个被视为运用几何学和黄金分割原理为典范的古代建筑就是古埃及的金字塔,它很好的运用了三角形的勾股定理和黄金分割的原理,使得巨大的金字塔矗立在古埃及的大地上千年不倒。让我们不得不承认数学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影响了艺术的发展。

  瑞士数学家斯派泽曾经就数学与艺术的关系做过如下评论:“如果你想准确的判断埃及的数学水平,你无需去看他们的数学教科书的计算或他们测量系统中的初等几何,你只需分析一下那些覆盖在他们的庙宇或雕塑上令人惊讶的纹样,你就能领略到那些活在民众中的高度的数学精神。”[1]

  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和雕塑艺术,取决于当时人们对数学概念的应用。人们把数学的原理运用在那些宏伟的建筑上,以数学方式设计构成的图形,使得那些雕刻了精美纹样的建筑和雕塑展现出了巨大的魅力,一直为后人称到。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数学的规律性显现出它的艺术性。艺术家利用数学的规律性进行审美创造。

  乔托在学习绘画的时期,正是文艺复兴早期意大利的人文精神开始复苏的时候,新思想、人文精神影响了乔托。在他游历了比萨之后,参观了那里的古典艺术雕塑,并受到这些作品的启发,乔托开创了新的绘画风格。乔托是历史上第一位在平面绘画上运用几何概念的画家,也是第一个在画面之外引用一个固定视点并以此点为交叉点在画面中引出水平线和垂直线,并以这两条线为基础,运用几何原理在画面中呈现出空间感。因此他的作品引入了三维空间的概念,他的透视法的引入改变了以往无固定视点的平面绘画的方式,实现了同一画面中时间和空间的统一。

  在人物的刻画上他认为宗教绘画中的人物如圣母、耶稣和宗教信徒等《圣经》中的人物也应该是有血有肉的人,应该具有人的情感。因此他在自己的作品中赋予宗教人物以普通人的情感,特别加强了画中人物的立体感,同时他把宗教画的背景处理成风景,用透视法进行创作,改变了宗教画中只用金色和蓝色做背景的单一技法。乔托在绘画技巧有了巨大的突破,超过了他的老师契马布耶,这种突破获得了广泛的赞誉。

  历史上关于乔托的记载不多,但后人描述他是一个学识渊博,充满智慧的人,他得到了诗人但丁、彼得拉克的称赞。乔托和但丁还结为好友。但丁在神曲中多次提到乔托,并极力赞美他的画风。彼得拉克称赞他为“画家之王”,薄伽丘说乔托让一门“淹没了数世纪的”艺术“重见光明”[2]

  乔托的一生重要的作品主要在三个教堂中,分别是意大利阿西西教堂中有28幅,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的壁画,帕多瓦城阿雷纳教堂38幅壁画。这些壁画的内容都与基督教圣徒阿西西的方济各(Saint François d’assise生于 1182-1226年)领导的方济各教派传教有关。

  圣方济各是13世纪早期方济各教派的创始人。圣方济各传播福音,如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他同情弱者,兴办慈善机构,圣方济各的个人魅力吸引了成千上万的追随者。他是耶稣忠诚追随者的榜样。

  乔托以圣方济各的宗教活动创作的壁画在西方绘画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作品有《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圣方济各在苏单庭上》和《访问》等。目前,被保存最完整、最有名的作品有《犹大之吻》、《最后审判》和《哀悼基督》,这些作品奠定了乔托在14世纪意大利绘画史上的重要地位。

  《哀悼基督》,乔托创作于1305-1306年间,现藏于意大利帕多瓦阿雷纳教堂。

  这幅作品画面的构图遵循了黄金分割的原理,视觉中心点位于画面的左下方。画面中人们围拢在山坡前,山坡上还有一棵树,天使在空中飞翔。耶稣在圣母玛利亚的怀中死去,圣徒们围拢在圣母玛利亚和耶稣周围,悲痛万分。

  乔托的这幅作品在情景场景处理上没有遵循前人把每一个人物都平铺于画面的无固定视点的画法。他运用了固定一点的透视法处理人物之间的空间关系,透视法的运用使得画面具有三维立体空间感,人物和场景处于同一时间和空间中。

  画面最下边的两个人背对着观众,右侧的人明显的比旁边躬身的人要大一些,我们再把他和圣母玛利亚和耶稣比较,圣母与耶稣要偏小一些,我们明显的感到他是与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空间距离。画面中张开手臂的圣约翰在人物比例上与前面的圣母比较就更小了,视觉上产生距离感更强。

  我们再看画面上的左侧人群,画中的人物也是利用近大远小的基本原理进行表现,让观者在视觉上感觉人群向画面的纵深展开。

  最后看看空中的天使也是近大远小的基本排列,天空显得很辽阔。

  这幅作品的人物背景没有被简单地平铺为蓝色,而是设定了一定的场景,起伏的山和山坡,山坡上还有一棵树,天使在空中飞翔。这个场景起到了烘托画面悲伤气氛的作用。

  乔托在这幅作品里第一次赋予了圣母和教徒们人类的情感,把他们塑造成有血有肉的人。圣母眼含泪水,满脸悲伤的看着自己的儿子,并把他紧紧地搂在自己的怀里,展现她对自己儿子的爱。周围的圣徒更是满脸痛苦的表情,有人掩面哭泣,难掩悲痛之情,即使是画面中背对着我们的两个人,乔托也赋予了他们表情,观者也能感受到他们的悲伤。空中的天使更是有的掩面而泣,有的脸上的表情痛苦万分。乔托在这幅作品中赋予画面中的人物以丰富的情感,一改拜占庭艺术风格中人物单一、呆板的形象,使得画面中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乔托的《犹大之吻》也是采用了一个固定视点的透视画法进行表现,他将耶稣和犹大两人至于观者的中心视点,其他人物和场景与他们二者相比较展示出了近大远小的原理。画面展现了犹大亲吻耶稣的瞬间,并展示了在同一时空下的人们瞬间的面部表情。

  《圣方济各向小鸟说教》展现圣方济各向小鸟布道的场景,不少画家都曾选取过同样的题材进行创作,但都没能达到乔托的高度。画面中圣方济各面对小鸟躬身耐心说教,手势轻柔,小鸟在他的脚边停留,背景是树和蓝色的山。虽然树和小鸟画的有些笨拙,但并不影响观者的视觉效果和对人物的理解。乔托塑造的圣方济各是一位富有耐心和同情心,慈祥的传道者,他赋予了人物灵魂。

  我们一方面赞赏乔托的艺术才华和开创性精神,另一方面我们还应该看到乔托在他的作品中运用透视法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人物头顶光环的处理,就不能很好的运用透视原理,我们可以看到乔托在处理人物光环时还是按照以往的平铺画法,没有采用透视法。在这里乔托显然还不能正确的理解透视原理,他只是凭着直觉使用透视法,对透视原理认识还有些模糊,没有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画中对光影的处理也很简单,只是一味地加黑,没有色彩的分析,对光的构成认识有限。但这些问题不足以掩盖乔托的艺术才华和对欧洲绘画的贡献。

  乔托在他的绘画创作中利用透视法描绘画面中的人物和场景,使他们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同一性。这是以前的画家不曾有过的。他开创了现代绘画的新方法被誉为欧洲绘画之父。

  [1]《爱因斯坦.毕加索空间、时间和动人心魄之美》[英]阿瑟.I.米勒著上海科技出版社方在庆伍梅红译

  [2]《欧洲文艺复兴中心与边缘》【英】彼得.伯克著刘耀春译刘君校东方出版社2007年第一版 br /27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