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的车驾,经过一道又一道戒备森严的关卡。来到咸阳宫外,章邯才带着刘信,下了车,步行进入显得有些阴森的宫门。
一贯冷静的刘信,居然也按耐不住地有些心跳加速起来:莫非,章邯要带自己去见的那个人,就是秦始皇?
不过,表面上,他很沉得住气,并没有再问,而是步履从容地跟着章邯,也没有东张西望,只是用眼睛的余光,很自然地打量着这大秦帝国的核心、咸阳宫的殿宇。
章邯暗暗称奇。
他从来没有见过如此沉得住气的少年。第一次进皇宫,居然能做到闲庭信步的气度。要知道,就连章邯自己,如今每次进宫,都还心中惴惴。
看来,眼前的这个沛县少年,是真的有过人之处,说不定真是神仙看中之人呢。章邯对自己把他带进宫来的决定,又多了几分把握。
实际上,他是有些冒险的。万一,刘信不过是招摇闯骗,说的都是假话,那么,他贸然把刘信带进宫,去见那个人,就可能给那个人留下办事不牢靠的印象。
不过,这个险还是值得冒的。毕竟,对于现在的秦始皇来说,最关心的事情,莫过于长生不老、延年益寿。因此,据说有神仙梦中授予健身之术的刘信,实在是奇货可居。那个人早就起心动念,要去沛县把刘信找来。如今,刘信自己来了咸阳,章邯遇到了,若不先把刘信带去见那个人,而让刘信被李斯抢先一步笼络在手,那么,那个人就会怀疑他章邯的忠诚。
章邯能够在短短几年,迅速崛起,担任少府重任,实在是离不开那个人的支持。那个人也刚刚崛起,极其需要原本没有根基而又能干办事的人,来形成自己的势力,章邯这才找到机会。
章邯和那个人,其实已经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虽然,刘信看上去是如此少年老成,章邯感觉他绝对不会乱说乱说,但即将去见那个人了,章邯还是忍不住低声叮嘱他几句:“你马上要见的这个人,乃是我平生最敬佩之人。他聪明睿智,爱才若渴,你若是能够得到他的赏识,今后定然能够平步青云!所以,你在他面前,既不要乱说话,也不必刻意隐瞒,他问什么,你如实说就是!”
听章邯这口气,自己即将去见的人能够让自己平步青云,还是章邯平生最敬佩的人,那更应该就是秦始皇了吧?
刘信也想了解一下,章邯心目中的秦始皇,究竟是个什么样子,便道:“能让章邯大人都感到最敬佩的人,那一定是真的很了不起吧?”
章邯道:“那是自然。我出身贫苦,过去常常以为这是自己怀才不遇的原因,不免怨天尤人。但此人的出身,比我更加不堪,可以说是卑贱到了极点,却能凭借自己的非凡才干,得到当今皇帝的赏识,担当重任,实在是天下士人学习的楷模!”
刘信一听,立即明白了,原来章邯要带自己马上去见的此人,并不是秦始皇。听起来,是一个正在被秦始皇重用、权倾当朝的大官。
出身卑贱,而又才干非凡,深得秦始皇赏识,刘信马上想到了李斯,道:“大人说的,莫非是李斯丞相?”
不料,章邯道:“李斯丞相当然也是非常杰出的人物,令章邯佩服。不过,我们要去见的这位,论才干恐怕不在李丞相之下,论出身比李丞相更加艰难。他家原本世代都是隐官之奴。。。。。。”
刘信问道:“隐官是什么?”
章邯道:“我倒忘了你是沛县来的,有些情况还不熟悉。隐官就是专门用来收容赦免后身体有残缺的受刑之人的地方,让他们在这里为朝廷做事。在这里做事的人,只能世世代代,永远为奴,想立军工都缺少机会,几乎永远也看不到希望,堪称世世卑贱!”
刘信暗想:这差不多就想后世的劳改农场吧?却听章邯道:“我虽然出身贫贱,但父母好歹还是自由之身。像这位大人,出身于隐宫之中,身份卑贱到了极点,却能够苦学成才,论律法之精通,就连李斯丞相也未必能胜出,以致皇帝对他破格提拔,委以重任,如今身为中车府令,兼行符玺令事,可以说是皇帝最为亲近信任之人!皇帝还让他担任公子胡亥之师,教公子胡亥学法,将来的地位更加不可低估。你若是能够得到他的赏识,何愁将来不飞黄腾达!”
章邯这些话,多少有些在刘信面前为自己评功摆好的意味,是像让刘信记得自己引荐他的恩德。
刘信却从他的话里听出,即将去见的人,既不是秦始皇,也不是李斯,那么,难道是,那个,赵高?
对了,刘信脑海中有关赵高的记忆依稀回忆起来,确认章邯口中这个了不起的、堪称天下士人楷模的人,就是赵高!
赵高?楷模?
乍一听章邯把赵高和楷模这个词联系在一起,刘信自然是觉得十分荒诞。可是,冷静一想,至少在这个时候,当赵高还没有做出后来的那些遗臭万年的倒行逆施之举来,他似乎确实是个很励志的典型呢!
事实上,相比之下,此时的赵高,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比刘邦要更加“优秀”得多。他的出身,不如章邯,也不如刘邦,但他的成就,却远远不是此时的刘邦所能比的。
比如,刘邦没有怎么读书,而赵高绝对是当时的“尖子生”,书法精湛、知识渊博的他,搁在今天绝对是北大清华的状元;
刘邦年纪轻轻,就混了社会,还曾经被迫外出“打工”,赵高则早早地进入体制内,当了大秦帝国的“公务员”;
此时,刘邦已经奋斗了快大半生,还不过是个小小的亭长,甚至连小小的亭长都有些当不稳,正被一个小小的沛令打击报复,拿捏得死死的,不久之后还沦落到山野里当了逃犯,可是,赵高已经是秦朝“总统”身边倍受器重的亲信大臣,某种程度上相当于是中阳警卫局局长兼中央机要局局长。
可以说,就此时而言,赵高的成功,绝对是刘邦望尘莫及的。他们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
刘邦,赵高,这两个都是从社会最底层开始奋斗的人,各自选择了不同的奋斗道路,人到中年,一个不过是个小小的泗水亭长,而且即将成为逃犯,一个则成为秦朝中央的高官,谁失败,谁成功,已经一目了然。
可以说,如果不是赵高自己作死,如果赵高后来自己不倒行逆施,那么,大秦帝国不会那么快就坍塌,刘邦就可能永远没有出头之日,就可能以一个逃犯的身份,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