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华夏真相集

第四十集 制谶献符

华夏真相集 背砍刀诗人 11622 2024-07-09 17:03

  董贤封侯,朝野上下无不惊讶,议论纷纷。

  丞相王嘉查看东平王妻伍谒巫蛊之案,深感此事必有冤枉;又见董贤因为此案封侯,便知此中多有猫腻,于是上书力谏皇帝,认为董贤扰乱国家制度,要求彻查。

  哀帝览奏大怒,非但不纳其谏,反而随便寻个缘故,命将王嘉下狱而死。

  丞相既死,哀帝更是为所欲为,愈加信宠董贤。甚至公开违背先祖定制,屡次派中黄门到武库拿取兵器,送到董贤住所赐之,允其武装家丁。

  帝舅丁明任大司马辅政,很称其职,但常忌妒董贤受宠,因此在朝中颇有微辞。

  哀帝闻之,便下诏历数丁明罪状,将其免官,继命董贤担任大司马、卫将军。

  当时董贤年仅二十二岁,便为三公,实在有汉一朝罕见。虽为三公之贵,但依旧常在殿中执事,并兼掌管尚书。百官皆靠其向天子奏事,因此无不忌惮。

  董贤既升任大司马,便升调父亲董恭任光禄大夫,弟董宽信任驸马都尉。族中亲属都以侍中诸曹身份奉朝请,宠冠丁、傅两家之上。

  元寿二年正月,匈奴单于来朝。

  汉哀帝召见匈奴单于,朝会之后赐宴,诏命群臣侍宴,董贤位列班首。

  匈奴单于见董贤位居君臣之首,感到惊疑,于是询问:天朝三公之首,何其年轻?

  汉哀帝:大司马虽年轻,但却非常贤能,因得高官。

  匈奴单于闻而肃然起敬,于是起身拜见董贤,恭贺汉朝获得贤臣。

  董贤傲然还礼,面有得意之色。

  与董氏崛起相比,此时外戚王氏家道已经衰落。王氏阖族男子之中,只有平阿侯王谭之子王去疾与哀帝有旧,因而得宠,担任侍中骑都尉。

  汉哀帝爱屋及乌,复提拔王去疾之弟王闳担任中常侍,更使王闳岳父萧咸、萧育兄弟并在朝廷为官,皆受重用。

  董贤之父董恭欲与萧家结为亲家,便央人替儿子董宽信求娶萧咸女为妻。

  萧咸闻言惶恐,对媒人辞谢道:某是何等样人,敢跟大司马家结亲?

  媒人:此乃门当户对,当世佳配,大人何必自谦如此?

  萧咸:尊使悄言!请归报董少府,下官实不敢当。

  媒人:则我如何向少府大人回话?

  萧咸:如此,则不敢有劳尊介,我使小婿王闳亲自登门告罪便是。

  媒人不解,但也不敢再说,只得告辞而去。

  萧咸于是叫来女婿王闳,命其往董府辞谢求婚之事。

  王闳自也不同意这门亲事,乃趁次日散朝之机,向董恭表达岳父不敢高攀之意。

  董恭不悦,摇头叹道:我家因何得罪天下,被人害怕至此!

  镜头转换,数日之后。

  汉哀帝在麟麒殿摆宴,与董贤父子及亲属聚饮,王闳兄弟侍中、中常侍都在旁侍候。

  洒过三巡,哀帝酒意上涌,眼望董贤而笑道:我欲效法尧禅于舜,卿谓如何?

  董贤未及回答,王闳已起身昂然言道:天下乃高皇帝天下,非陛下所有者。陛下继承帝系,应传位于子孙直到无穷。世代相传大事至重,陛下幸勿信口言之!

  汉哀帝默然不应,董贤脸上变色。稍顷,哀帝遂将王闳赶出,吩咐以后不许侍宴。

  元寿二年初,董贤住宅落成,建造极为坚牢,但外大门无故自坏,董贤心厌恶之。

  其后未过半年,至六月二十六日,汉哀帝忽然驾崩于未央宫,至此方知先兆于此。

  皇帝驾崩,内侍急报太皇太后。王政君闻报,不待举哀,迅速移驾未央宫,连日连夜部署王氏子弟,命各带家甲禁军,先控制朝廷中枢。

  王政君:奉宝郎何在?

  奉宝郎:臣在。

  王政君:皇帝大行,传国玉玺可在你处?

  奉宝郎:启太皇太后,天子临终之前,已将玉玺交给大司马董贤。

  王政君:岂有此理!

  王闳插言:太皇太后不知,半年之前,皇帝便有意禅位于董贤矣。

  王政君:我大汉江山社稷,岂可交由外姓之人!你速带兵去,命其交出玉玺!

  王闳:诺,臣遵旨!

  于是带兵而去,未至片时即归,呈上传国玉玺。

  王政君:大司马今在何处?

  王闳:随臣前来献玺,因无旨传见不敢入内,现在午门外候命。

  王政君:宣他入内。

  王闳应诺,与承旨官同出,传唤董贤入内。

  董贤上殿,见王政君昂然高坐,便感不妙,只得大礼参拜:臣参见太皇太后。

  王政君:罢啦。我来问你,卿为三公之首,将如何安排大行皇帝丧事?

  董贤回答不出,免冠道歉:皇帝陛下猝然大行,臣实措手不及,惟太皇太后之命是听。

  王政君:不是大行皇帝猝然驾崩,实是你太过年轻,不谙国典之故。这也罢啦,也难怪你。新都侯王莽前任大司马时,曾处理过先帝丧事,知晓旧例,我令其助你。

  董贤叩谢:太皇太后圣明,臣惟命是听!

  王政君冷冷一笑,遂遣承旨官持节,召见王莽入宫。

  王莽奉旨入宫,路上心中早有计较。到达朝堂之后,先与尚书耳语一阵,尚书频频点头。王莽随同承旨官入内,向王政君大礼参拜:臣王莽参见太皇太后。

  王政君:赐平身。

  王莽:臣谢恩。

  王政君:卿可知召你进宫,所为何事否?

  王莽:臣不知,或与大行皇帝丧仪有关?

  王政君点头,正欲说话,尚书执笏而入,拜倒高呼:太皇太后,臣有本上奏。

  王政君:有本奏来。

  尚书:臣不惧万死,要弹劾大司马董贤大不敬之罪。

  董贤在旁听见,颜色更变。

  王政君:你果然罪该万死,竟敢弹劾当朝三公之首。不知所为何事?

  尚书:董贤正因高居三公之首,且受先帝殊宠,却在先帝卧病时不亲侍药,故有大不敬重罪。若不重惩,则何以约束朝中众卿?

  王政君:如此说来,卿言甚是。怎奈皇帝刚刚大行,不宜对朝中重臣擅动刑罚。也罢,哀家可以法外施恩,免除对大司马董贤惩处,但自此之后,不得出入殿中司马府门。董贤,对此薄惩,你可有不服?

  董贤:臣知罪,臣愿受罚,并谢太皇太后恩典。

  于是悻悻地磕一个头,退到殿庭以外,免冠赤脚,跪拜谢罪。回府之后,一夜无眠。

  镜头转换,日落日出,又是新的一天。

  次日清晨,谒者持太皇太后诏书,径至大司马府给董贤下诏。董贤跪接,闻其诏略云:

  自高安侯董贤入宫以来,阴阳不调,灾害并至,平民遭罪。董贤不懂事理,担任大司马重职,身为三公之首,近不能服众,远不能退敌安边。今收回大司马印绶,罢官回家听勘。

  谒者宣旨已毕,将旨意塞入董贤手中,转身出门便回。

  董贤脸如死灰,愣怔半晌,惊惧至甚,便与妻子吞毒自杀。

  家人恐惧,趁夜埋葬,不敢声张。

  王莽探知董府出丧,且惊且喜,又指使大司徒孔光,上奏太皇太后:董贤以谄媚邪佞封侯,父子把持朝政,兄弟并受宠爱,大举建宅筑茔,与皇上陵墓无异,费用以万万钱计,国库因此空虚。又父子傲慢不敬帝使,受赏不拜,罪恶昭彰。董贤自杀伏罪,父董恭又在棺上涂朱,雕以四季之色,左苍龙,右白虎,上附金银日月,以玉衣珠璧装殓,僭越无以复加。臣以为董恭不宜在朝,并请将其财物没收,所有靠董贤任职者都予免官。

  太皇太后:准奏。诏命将董恭、董宽信与家属迁到合浦,董贤母回故乡巨鹿。没收变卖董氏财产,并命开棺,露现董贤尸骸检验。

  画外音:董贤忽起忽落,传奇人生就此落幕。

  董贤既死,太皇太后王政君遂与王莽合谋,议立新君。

  因哀帝无子,嗣君便只有在宗室诸王中选立。王莽为便于日后弄权,不肯于宗室中择其年长者,便提议迎立年仅九岁中山王刘衎登基,太皇太后无甚主意,自是一说就肯。

  九月初一辛酉日(公元前1年10月17日),中山王刘衎被迎入长安,即位为帝。

  以王莽为首,率领群臣众卿罗拜丹墀,山呼万岁,是为汉平帝。

  平帝高居御榻,鹦鹉学舌般赐令众卿平身,宣布次年改元元始。

  字幕:刘衎原名刘箕子,汉元帝刘奭之孙,中山孝王刘兴之子,生母卫姬。

  画外音:自此之后,王莽继为大司马,辅朝执政。遂以太皇太后诏书名义,将丁、傅两族之人全部罢官,丁氏一族并被赶回原籍。又将傅皇后降称共王母,丁后贬称丁姬。

  是日太皇太后王政君垂帘听政,大司马王莽操持国政。百官聚于朝廷东厅,朝贺平帝,三拜九叩,拜舞起居。

  汉平帝:众卿平身。可有本奏?

  御史大夫:臣等众卿,联名上奏。

  汉平帝:尽管奏来。

  御史大夫:今有大司马王莽,自先帝大行以来,尽心王事,救倾扶危,有拨乱反正大功,功在社稷,犹如周公辅成王时崇高,功德巍巍。臣等以为如此大功,当封为王。

  汉平帝:大司马之意若何?

  王莽:臣虽有微功,分所当为。众卿此议,虽是一番美意,但臣谓绝计不可。

  汉平帝:却是为何?

  王莽:休说臣之微功难符此赏,便是当年高祖之时,便曾立白马之盟,非刘姓不得封王。微臣何人,敢破此例?

  汉平帝:众卿之议,非为无由;大司马之辞,亦非无据。即是如此,可特赐大司马号为安汉公。更因扶立寡人之功,诏命对众臣俱都加封,赏赐天下臣民爵一级。官吏在位二百石以上,试用期未满者,都按已满看待,给予转正任用。

  御史大夫及众卿:陛下圣明,臣等谢主隆恩!

  当时班部之中有博山侯孔光,时任光禄大夫,心中暗思:王莽权势日益强大,凡与王政君有仇者,睚眦必报,尽行诛杀。我乃前朝宰相,若与其同处朝堂,如何得保长久无事?

  计议已定,于是越班而出,持笏上奏:臣启陛下,今有安汉公赤心辅政,我大汉社稷必当稳如磐石,安享太平。臣今老矣,耳聋眼花,有心无力,故请告老,退职还乡。

  汉平帝闻此,不敢回答,眼望太皇太后。

  王政君:安汉公以为如何?

  王莽:博山侯虽然年迈,但尚未达古稀之年。更为百官楷模,岂可擅离朝堂?为臣以为,既然孔侯不耐政务繁剧,大可委以清闲职责,以慰众望。

  王政君:何谓清闲之职?

  王莽:今皇上虽然聪睿异常,但毕竟年幼,臣谓应给其安排宿儒,以为师傅,朝夕教导为政之要。博山侯乃是前朝丞相,天下儒林之冠,恰当此任。

  王政君:卿言甚是有理。皇帝陛下,便依安汉公之奏,可拜博山侯孔光为太傅,官位四辅之首,领给事中,负责宿卫供养,在宫禁之中办公,负责供给衣服、车马及食物。

  汉平帝:就依太皇太后。

  王莽及众卿:陛下圣明,臣等恭贺太傅。

  孔光:臣谢主隆恩。

  画外音:次年,孔光又升任太师,王莽自己则担任太傅。孔光深谙木秀风摧为官之道,此后经常称病,不敢与王莽并列朝班。王莽就此独揽朝纲,指使群臣上奏,颂扬自己功德。汉平帝复加给王莽宰衡称号,虽处公爵,但位于诸侯王之上,统率百官。

  孔光看到此种情形,知道王莽篡位之意已明,自己若不从逆,必受其害,更感到恐慌,于是再三上表,坚持称病辞职还乡。

  太皇太后王政君览奏,便下诏书:太师孔光乃是圣人后裔,先帝太傅之子,德行纯正端方,道义学术精通,担任四辅之首,辅助皇帝。虽年迈有病,但似此德高望重大臣,是国家重器,仍不可缺。《周书》说‘毋弃老成’,其国欲兴,须重师道。诏许太师孔光不用上朝进见,每十日赏赐一餐。赐给太师灵寿杖,黄门令给太师在宫禁之内设置坐几,太师进入宫禁之内可持杖,并赏赐十七种食,回府第养老,下属官员仍按照常规办公。

  元始五年,孔光在家中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一岁。

  王莽奏请太皇太后,命九卿策书,赠给太师博山侯印绶,赐马车、棺材、金钱、杂帛。由少府供设帷帐,派谏大夫持符节同谒者负责丧事,博士负责丧葬礼仪。

  临丧之际,太皇太后王政君特遣中谒者手持符节前来吊唁,公卿百官共同吊唁送葬。时用丧车及副车各一乘装载,皇帝羽林卫军及诸儒生,合计共四百人。送葬车一万多辆,用五百名兵士掘穴下棺,坟墓隆起,同大将军王凤葬礼相同。赠谥号为简烈侯。

  太师丧事已毕,王莽,遂重用当代名士鸿儒刘秀,任命其为右曹太中大夫。

  字幕:刘秀原名刘歆,字子骏,大经学家刘向之子。

  镜头闪回。刘歆曾与王莽共事,二人关系十分密切。自王莽执政以来,刘歆仕途异常通畅,由此接连升任;先为中垒校尉,后迁侍中、太中大夫,又累迁骑都尉、奉车都尉、光禄大夫,后因与时人政见不合,请求外任。便在此时,刘歆忽改名为刘秀。

  王莽总领百官把揽朝政,为体现礼贤下士胸怀,由此便任命刘歆为右曹太中大夫。

  画外音:刘歆得到王莽破格提拔,由此走马上任,复又总领五经,继其父未竟之业,部次群书。乃依《别录》体例,更著《六略》,又叙各家源流利弊,总为一篇,谓之辑略,以当发凡起例,总名为《七略》。是为中国第一部图书总目,著录图书13219卷。其分类体系对后世影响极大,此后南朝宋王俭《七志》、梁阮孝绪《七录》、隋许善心《七林》、宋代郑寅《七录》,均采用此七分法。

  刘向、刘歆父子经过二十余年努力,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大规模图书整理编目工作,总共整理出图书33090卷,分别收藏于天禄阁、石渠阁,建立起第一个国家图书馆。先秦古籍得以流传,图书由官府收藏转向民间普及,做出重大贡献。其父子所创系统古籍整理方法,亦使校勘、辨伪、考据等专门学科开始产生。

  闪回结束,王莽为篡权大作准备,胁持上下,设计诛灭政敌,拔擢党羽。遂先任命刘歆为右曹太中大夫,很快迁为中垒校尉;随即任为京兆尹,封红休侯,命典儒林史卜之官。

  刘歆为王莽所用,遂禀承其意,大力鼓吹古文经学,尤其《左传》《周礼》,颇有一些利于其篡汉夺权内容,为其托古改制制造舆论,提供谋略。

  光阴荏苒,元始三年。

  刘歆领会王莽心意,以为时机已到,遂至大司马府,献上一卷竹简。王莽打开,见上面写着四句话道:兆遇金水工相,卦遇父母得位。所谓康强之占,逢吉之符也。

  王莽:此乃何意?

  刘歆:此乃下官昨日见天象有异,于是占星卜卦,得此爻辞。

  王莽:是谓天意属我,正当此时乎?

  刘歆:主公圣明。

  王莽:金水工相,隐指应期,自不必说。然则“父母得位”,其意如何?

  刘歆:以在下详之,是说主公当先为天子父母,然后可得其禅位。

  王莽闻言大喜,信之不疑,于是次日上朝,奏请进献己女给平帝,并请册立为皇后。

  平帝长期处于大司马掌握之中,怎敢不从?自然照例准奏。

  由此王莽之女被迎入宫,行大婚之礼,当即册立为皇后。国丈王莽亦由此加赐封号为宰衡,其二子王安、王临皆都封侯。

  王莽于是复又奏请设立明堂辟雍,以刘歆典掌其事,制度之盛,无与伦比。

  明堂既立,天下儒生学士大悦,皆都上书称赞宰衡巍巍大德,谓此举可比唐虞发举,成周造业,要求给王莽赐以束帛加璧,大国乘车、安车各一,骊马二驷。

  平帝顺从众议,乃为岳父王莽加九锡,只去天子半阶,成为无冕帝王。

  元始五年,刘歆作《钟历书》,恢复古代乐律。又创《三统历谱》,考其夏商周三代历日,探索历史变化与天命关系。

  画外音:《三统历谱》是一部完整天文著作,有编制历法理论,节气、朔望、月食以及五星常数及其位置推算方法,还有基本恒星位置数据,包含现代天文年历基本内容,因而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天文年历雏形。其后《钟历书》及《三统历谱》皆为王莽所用,成为其篡权理论基础。刘歆卓越学识震古烁今,确为古今学者同声赞誉,然而又因助王莽篡夺汉室江山,建立新朝出力最巨,故而又受到后世史家学者唾弃,因此颇具争议。

  刘歆因受王莽重用,很快成为当时天下儒士之首。因自己名字与汉哀帝刘欣同音,为避其讳,遂改名为刘秀。

  彼时在南阳郡中,光武帝刘秀刚刚出生,不过一两岁而已。

  元始四年,安汉公王莽上书汉平帝,奏请诏命设置西海郡,迁移天下犯人到此居住。又分出京师部分之地,建立前辉光、后丞烈二郡,更改十二州名称,划分郡国所属界限。

  此后王莽政治野心逐渐暴露,开始排斥异己,驱逐政敌。

  先逼迫太皇太后赶走叔父王立,继而上奏弹劾何武与公孙禄,将其免官;后又以各种罪名,陆续罢免中太仆史立、南郡太守毋将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内太守赵昌等二千石以上高官,剥夺高昌侯董武、关内侯张由等爵位。

  与此同时,大批拔擢依附党徒,巩固自己在朝中权势。乃以堂弟王舜、王邑为腹心,用亲信甄丰、甄邯主管纠察弹劾,平晏管理机要事务。

  王莽平时一本正经,当欲获取利益,只须略微示意,党羽就会依其意思上奏。然后王莽却又磕头坚辞,对上迷惑太皇太后,对下欺哄百官及京师平民,以掩盖自己野心。

  为取得朝中百官拥护,王莽屡次上书,先建言封赏诸侯王和功臣后裔,然后封赏在职官员,增加宗庙礼乐,使鳏寡孤独都有所养,对平民士人推行恩惠,再次博得朝野好感。

  又上书建言,声称太皇太后王政君为人表率,带头大兴俭朴之风,自己身为百官之首,理应趋赴效法,于是自请献钱百万、田三十顷,用以救济民众。百官见此,群起效仿。

  又每逢遭遇水旱灾害,王莽率其全家老少,只吃素食,不用酒肉。

  大司徒司直陈崇上表,赞颂王莽功德,说其德比先贤,行超古圣。百官皆都附奏,阿奉之声布满朝野。

  王莽准备代汉篡位,恐平帝外戚卫氏家族为碍,遂上书奏请将卫氏及其族封到中山国,并禁止其家人留居京师。长子王宇恐平帝日后怨恨报复,因此极力劝阻,王莽不听。

  王宇遂与其师吴章商议:我父反意渐明,是取灭族之祸也,如其奈何?

  吴章:安汉公重用刘秀,极信天命。你可阴命妻舅吕宽,于夜间偷持血酒,撒于你父安汉公住宅大门,以此为天象示警,劝其将权力交给卫氏,则大祸自然消解矣。

  王宇:此计大妙。

  计议已定,便找来妻舅吕宽,使行其事。

  吕宽奉命而为,未料在实行程中行动不慎,被人发觉,告知安汉公。

  王莽闻而大怒,命将王宇逮捕入狱,然后将其毒杀。复又借此机会,诬陷诛杀外戚卫氏一族,牵连治罪地方豪强,逼杀敬武公主、梁王刘立等朝中政敌。

  经过此案,朝中权贵及宗室外戚被杀者数以百计,由此海内震动。

  王莽为消除负面影响,又令人将此事大肆宣传,说安汉公大义灭亲、奉公忘私,甚至写成颂文,作八篇诫书分发各地,命官吏百姓背诵,然后登记入官府档案。又命将此颂文与孝经同列,作为朝廷选拔人才书目,使天下儒生皆都习颂。

  为制造盛世景象,王莽又派风俗使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后赞颂天下太平,彰显宣扬教化之功。其次通过重金引诱,使匈奴等族遣使归顺朝贺。

  由此以来,王莽遂成治国能臣,平定天下贤圣。

  岁月更迭,光阴似箭,转眼已是元始五年。

  这一日汉平帝升殿设朝,殿头官唱喝:百官有事早奏,无事卷帘退朝。

  大司马王莽出班上奏:臣启陛下,前有共王之母及丁姬埋葬渭陵,不遵臣妾之道,坟冢与先帝同高,又各抱帝太后、皇太太后玺绶下葬,不合礼法。请掘坟取玺,改葬定陶。

  汉平帝此时已然十五岁,略懂人事,知其不可。但在王莽积威之下,凡事不敢作主。闻听此奏,一时怯懦不言,只以眼光斜视身侧太皇太后,望其发言制止。

  太皇太后:丁姬虽然越制,但安葬既久,岂有发墓掘坟之理?我谓不可,卿等再议。

  王莽:皇家体制,岂可违背?臣谓此事含糊不得,无需再议。

  太皇太后目视众臣,百官皆都低头,不敢应声。太皇太后无奈,只得勉强准奏。

  王莽谢恩出殿,乃命有司立刻组织人马工役,发掘丁姬坟墓。

  当日乌云密布,雷声隐隐,众人皆都感觉不祥。

  王莽所派监督官吏不为所动,喝令开挖。一声令下,锹锄齐施。正当动工之际,忽然一声巨响,丁姬墓崩,砖石齐飞,当场压死数百人。

  众人大惧,呼喊连声,扔掉锹锄,四散而逃。

  监工厉喝:雷破其墓,正是天意,有何惊慌?土工撤后,木工上前开棺!

  众木工不敢不听,只得上前。叮叮当当,斧凿齐施,掀开椁木顶盖。只听天下一声巨雷响亮,棺椁里面突然冒起熊熊烈火,椁中器物尽都焚毁,一件不剩。

  待火焰渐熄,监工再次下令:清理灰烬,打开棺木!

  棺木打开,臭气外溢,远飘数里之外。

  丁姬之棺既开,复掘共王母之墓。

  画外音:当时在朝大臣,为迎合王莽心思,便都出私钱,雇佣派遣家人子弟,共聚十余万人,助掘共王母及丁姬坟冢。饶是人多势众,亦费时二十余日,方将两座陵墓掘平。于是共王母傅氏及丁姬尸体亦都化为尘埃,再无骨骸孑遗。

  掘墓事件之后,王莽因知姑母对赵飞燕深恶痛绝,便又假传太皇太后诏书。其书略云:

  前皇太后赵飞燕与昭仪赵合德俱侍帷幄,姊弟专宠锢寝,执贼乱之谋,残灭继嗣以危宗庙,悖天犯祖,无为天下母仪。奉太皇太后懿旨,诏贬皇太后为孝成皇后,徙居北宫。

  赵飞燕闻旨,不敢不从,只得含悲忍诟,搬到北宫。其后月余,传旨官来至北宫,复又下诏:孝成皇后罪恶深大,朝请希阔,失其妇道;且无共养之礼,而有虎狼之毒,宗室所怨,海内之仇也,而尚在小君之位,诚非皇天之心。夫小不忍乱大谋,恩之所不能已者,义之所割也。今废为庶人,就其故园。

  赵飞燕闻此,知道大势已去,泪不能止。传旨官去后,辗转反侧良久,终将银牙一咬,逐出侍婢,紧闭门户,悬梁自杀。可怜绝世红颜,就此终化云烟。

  时隔不久,傅皇后亦被王莽冠以类似罪名,活活逼死。

  王莽先后除灭卫、傅、丁、赵四族外戚势力,便请为众姑母赐封爵号。太皇太后准其所请,诏命赐封王君侠为广恩君,王君力为广惠君,王君弟为广施君,都领汤沐食邑。

  王氏一众姊妹自然大喜,遂在太皇太后面前日夜赞誉王莽美德。

  王莽闻此赞誉,愈加谦恭,尽心侍奉姑母太皇太后。因知姑母讨厌深宫生活,便千方百计举办活动,让其外出散心。就连王政君侍女之子生病,王莽也前去亲自侍候。

  汉平帝此时渐渐长大,凡事不得做主,心情郁郁不乐,便即患疾得病,辗转床榻。

  王莽闻之,便亲撰祷文,率群臣祈祷上天,愿以自身代帝而死。

  十二月,汉平帝病死于未央宫,时年十四岁,谥号孝平皇帝,葬于康陵。

  画外音:平定之死,后成向来存在争议。《汉书·平帝纪》只记载其去世时间地点,并未记载死因。后来王莽称帝企图暴露,刘信起兵并发檄文,宣称汉平帝是被毒死。唐初经学家颜师古在为《汉书》作注疏时,提供平帝被毒杀经过:汉平帝逐渐长大,因为母亲卫姬缘故,对王莽产生不满;王莽闻而大惧,乃趁腊日向汉平帝进献椒酒时下毒,致平帝中毒害病而死。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也采信王莽在椒酒中下毒之说。

  平帝既崩,王莽遂立汉宣帝玄孙刘婴为帝,年仅两岁。

  众臣见此,体会宰衡之意,皆都上表太皇太后,请求王莽效法周公辅佐周成王故事。

  太皇太后王政君认为不可,但无力阻止,只得秉承群臣之意,命王莽代理朝政,称假皇帝,臣民则称王莽为摄皇帝。王莽假作谦逊,乃自称“予”。

  时值公元6年,王莽五十一岁,改元居摄元年。

  王莽自为摄皇帝之后,野心大白于天下,由是朝野正直之士厌恶者极多,众议纷纷。

  太皇太后王政君听闻众议不佳,乃私召丞相等重臣入内,说道:卿等众人皆是先帝所用重臣,所见者大略必同。我虽妇人,也知王莽改元居摄,似乎不可?

  丞相:太皇太后所言极是。自古以来,倘皇帝幼弱,为人臣者亦止于辅政而已,便如周公及伊尹一般。焉有似安汉公者,竟称摄政,并号为摄皇帝者?所谓天无二日,古今同理,今安汉公重用刘秀,更以各种祥瑞之兆作为天命,蛊惑天下,企图代汉自立之心明矣。

  太皇太后闻此大忧,隐入沉思。

  王莽自称摄皇帝,并改元居摄,野心路人皆知,立即引起刘氏宗室反弹。

  首先是安众侯刘祟发难,居摄元年率领百余人进攻宛城,未能攻克失败。

  次年九月,东郡太守翟义起兵,拥立严乡侯刘信为皇帝,通告各地。

  于是关中大乱,长安以西二十三县盗贼并起,赵明起而造反。

  王莽十分恐惧,遂抱孺子婴到宗庙祷告,说明自己临时摄位,将来定归政孺子婴。

  告祭祖庙已毕,还宫设朝,召集众臣,宣布刘信是为叛贼,需调动大军镇压。乃以从弟王邑为将,前往攻伐刘信,消灭翟义叛军。

  经过几番交战,到至次年春暖花开,王邑平息叛乱,班师而归。

  由此以来,朝臣缄口,更无有敢明言反对摄皇帝者。且自汉武帝以来,朝廷大臣与民间学者大论灾异与禅让,风气颇为盛行。王莽则大加利用,对入朝献符命者皆予丰厚赏赐。

  时有长安百姓哀章,颇有歪才,于是杜撰一卷《金匮策书》,献至汉高祖庙,放置于供桌祭台之上。庙祝发现,不敢隐瞒,呈递朝堂。

  安汉公得此策书,便与丞相、御史大夫当众发看。见其书中大意,是预言摄皇帝王莽当为真命天子;书后并附表格名单,开列出十一人名字,都有相应官衔,是谓上天符命。

  王莽大喜,遂派从弟太傅王舜进宫,逼迫太皇太后交出传国玉玺。

  王政君:传国玉玺乃天子印信,朝廷重宝,尔索之何为?

  王舜:上天符命,太皇太后尚不知耶?孺子婴当禅位于摄皇帝,自须亲传玉玺。

  王政君:逆贼王莽,痴心妄想如此!你父子一家承蒙汉家宠信,才能世代富贵,既无报答,又在托孤之时趁机夺位,完全不顾恩义。为人如此,猪狗不如!

  王舜:天下归心安汉公久矣。且是自家亲戚,肥水不流外人之田,太后又何必执拗?

  王政君:篡国逆贼,人人得而诛之,说甚亲戚不亲戚?且若自谓已得天命,欲改变正朔服制,就应做新玺,流传万世,何非欲得此亡国不祥玉玺?我不过汉家老寡,随时会死,将以此玉玺陪葬,你等终不可得之!

  一边破口大骂,随即痛哭流涕,泣不成声。身旁侍者见此,无不陪同垂泣。

  王舜见姑母如此,亦自感到悲哀,相陪着掉了几滴眼泪。但过许久,寻思无法回去交差,由是小心劝道:太皇太后所责甚是,义正辞严,臣等无话可说。但摄皇帝欲受禅让,定要拿到传国玉玺,太皇太后岂能到死,都能保有此玺乎?

  王政君知其所言不虚,再次哭道:如此,你便拿去,让那狗才称心如意便了!

  说罢,便将传国玉玺取出,怒而掷之于地。玉玺落到汉白玉石阶之上,发出怦然脆响,跳了几跳,终至不动。王舜急忙上前捧起,见其崩碎一角,咂嘴弄舌,痛惜不已。

  王政君:拿去!我将老死,有你等兄弟,我王家必要灭族矣!

  言毕又哭。王舜目的已达,哪里还听她唠叨?早已捧玺而出,回去献给摄皇帝。王莽得玺大悦,见其崩坏一角,虽感遗憾,倒也能自为宽解,遂又失笑。

  王舜:兄长笑者何来?

  王莽:常言天道有阙,世间岂有十全之物哉?可命宫中巧手匠人,以黄金镶其缺角,命曰“金镶玉玺”便了。

  王舜由衷赞叹:陛下真天纵英才,我等岂能望之项背!

  王莽大喜,将缺角玉玺交付匠人,吩咐镶以黄金;复命在未央宫渐台置酒设宴,请来姑母王政君,奉入上坐,与本族宗亲诸弟大肆庆祝。酒席宴间,丝竹管弦齐奏,歌舞升平,王氏兄弟极尽谄媚,太皇太后只是不乐,未假辞色。(本集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