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 我曾流浪

三十七、沧桑正道(续)

我曾流浪 卧沙 2443 2024-07-09 17:23

  “道理是这样的,可他们都不这样做。经常听到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再苦不能苦孩子。孩子小时候吃点苦,长大了或许就能少吃苦,小时候不愿吃苦不会吃苦,长大了说不定就有吃不完的苦。我在电视上看到,老虎的幼崽不会攀爬的时候,老虎从来不会去扶一下的,遇到一个难度很大的障碍,只是远远地看着,能爬上去的就活着,实在爬不上去的就自生自灭了。它们的做法看似残忍,实际是让它们的幼崽适应环境,进行磨砺,练就本领。动物都懂这个最为基本的道理,可人类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我也是有感而发,还不止一次的为那些一直为孩子的成长遮风挡雨甚至大包大揽的人感到遗憾。

  “以前怎么都没有想到,为了生活,居然有人如此艰辛,如此吃苦。大人辛苦可以理解,连一个如此优秀的大学生也要为了学费辛辛苦苦地干繁重的体力活。”小黑总有点不大相信这些是真的。

  “为了生活,不得不这样去做。生活,是不公平的,摆在每个人的面前现状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只能为了生计而拼搏,这种拼搏是万般无奈是迫不得已而为之。好在他们坚强,他们有这种不服输的精神。”我在山里生活的多年,目睹了许许多多山里人为了生活而奋斗的艰辛历程,也知道吃苦的不同形式:为了孩子上学,为了老人看病,为了将艰难的日子一天天向前过着,不苦苦地打拼就别无选择,于是他们就只能走这唯一的路子。

  “我有一个想法,让城里衣食无忧还整天无端挑剔的孩子也来到砖厂干上几天,一定比老师或者他们的爸爸妈妈唠叨几年都有效果。他们一些人,在我看来就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小黑感叹地说。

  “环境不同,生活的方式就不同。总体而言,作为人,吃点苦也不是什么坏事,现在不吃苦,将来肯定有更多的苦要吃。一辈子都舒适的人几乎是没有的,先苦后甜才是生活的基本规律,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应有之路。”这些话是我在农村听到的,一位教育孩子非常成功的退休教师几乎在山里一直说着这样的话,被许多人当做教育孩子的经典,而且还是口口相传屡试不爽。

  老杨的孙子就那么一点年纪幼嫩的青年,刚走出校园的白脸书生,干那样的体力活,不用想都难以吃消。但他坚持着,和他的爷爷一样起早贪黑地干着。不出三天,他的脸就晒得黝黑,他的手就磨出了血泡,他的肩膀和腿就酸痛的很不舒服。---我们知道的不是很具体,但从他的表情和几个人都说出自己的体验中就能猜想到。他似乎一点都不在乎这些,他一直咬紧牙干着,好像这是他人生的另外一个考场,他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我们远远地看着,他忙上一会,就一个人悄悄地躲在一边,将脸上的汗水擦干,让自己稍微歇息一阵。

  “他毕竟年轻,毕竟没有干过时间如此之长强度如此之大的体力活。但为了钱,为了学费,为了让他的爷爷能稍微轻松一点,也为了让他在走进大学大门之前能经受一番锻炼,他坚持地干着,看起来是非要将这件事情干到开学的前一天。”我独自想着。

  他们干着自己的事情,赚着能帮助他们改善生活的钱,我们没有长久待下去的必要,就计划着尽快离开。

  “老杨的孙子那么优秀,却继续苦干着。”他的所作所为给了我很大的激励,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我不想待下去了,想着动身进城。

  “他们有他们的事情,我们也该趁着天气晴朗出发了。这个地方不是长久之地,我们尽早挪一步吧!”

  “是的,我们明天就出发吧!”

  我们初步定下第二天一大早就离开那个让我们生活了一段平稳且感动的地方。一切都决定,接下来就是行动了。可出乎意外的是,那天晚饭后,老杨却晕倒了,几个人将他扶起来时,他浑身颤栗不断抽搐着而且口吐白沫,他的孙子吓坏了,伤心而又担心地大哭着,几个人将他抬到阴凉的地方,歇息了一会儿,他才慢慢地醒了过来。

  看到这种情况,他的孙子坚决要他回家休息,不能再劳累了,但老杨一点也不同意,还有气无力地说,他是中暑了,好好休息一会儿就好了。

  那天晚上,老杨一直躺着,他的孙子焦虑不安地给他倒水,期待着他能尽快恢复健康。

  “老杨,听孙子的没有错,回家休息几天再干,不在于这么几天。”一个人这样劝说着。

  “不怕的,我还能干,再干一段时间我们就回去。一定是旧病复发了,明天让人买点药带回来,就会好起来的。”老杨声音沙哑,但说的很坚决。

  “那我今晚给你买去吧!”老杨的孙子同样坚决地说。

  最后经过他们的商议,让老杨的孙子到五六里外的一个村诊所买药,老杨被一块干活的人照顾着。他的孙子高中刚毕业,要走那么远的夜路,自然不大放心。正当几个人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们正好出现在他们的面前。

  “让两只狗给你作伴吧!不要急,慢慢走!”

  几个人的建议正合我意,我们就陪着他出发。一路上他非常急切,我们自然也不能落后。夜色渐浓,热浪消退,走在山间的小道上,我们感到了舒适。他的步伐显得急促,我们就紧跟其后,全力以赴地奔跑着。小黑感到困难,但它很坚强。走了大约有半个多小时,到了一个村诊所,他向大夫简要述说了他爷爷的病症,大夫有点不大情愿地取了两样药,而且再三叮嘱:“病人最好来一次,不看是不稳当的,先吃两三次看看,不行了就带来我当面诊断。年纪大了,要注意一点。”

  返回的路上,他保持了沉默,我们自然也只顾赶路。夜路,他走起来总是非常谨慎,唯恐有所闪失,我们则自然从容,只顾奔跑着就是了。

  一路无语,回到砖厂的时候,他的爷爷还在睡觉。他唤醒了爷爷,让爷爷吃药,老人家对于药物抱有非常大的信心,他吃了药,然后激动地说:“只要一吃药,病立即就好。我一辈子不吃药,药效在我这里好的很,什么病都可以治。”

  我们看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也想起用药的事情。说起用药,农村人从来不大讲究,他们从来不说什么对症下药,他们认定的一点就是药到病除,甚至将止痛药、消炎药视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