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短篇qing小说 紫罗兰与自由法国

第三章 金字塔下的风沙(2)

  聊天的三个人都有些心不在焉,以至于聊了没十分钟,马蒂尔德的公寓就成了梅里埃大婶一个人的脱口秀舞台,马蒂尔德看向薇尔莉特的眼神也从关切到尴尬,最后变成了歉意。

  她们肯定有不想让自己知道的秘密,薇尔莉特已经充分地感受到了这一点。这个秘密会是什么呢?

  马蒂尔德实在不是一个擅长说谎的姑娘,她越是想遮掩某些事情,暴露的就越明显。薇尔莉特并不想揭露她的秘密,可她飘忽的眼神却让前者不由自主地将目光转向她的卧室。

  那里面有什么?总不会是马蒂尔德的情郎吧?

  最后连梅里埃大婶都无奈了:“马蒂尔德啊,马蒂尔德,你可真要改改你这性子了。”

  “抱歉,大婶。”马蒂尔德羞愧不已,“我总觉得不该向薇尔莉特姐姐隐瞒。”

  薇尔莉特闻言,给了她一个安慰的笑容:“我什么都没注意到,也不认为你打算向我隐瞒什么。只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做什么都要注意安全。”

  既然马蒂尔德已经复原,薇尔莉特也就放心了,她和两人一直呆到下午,才乘坐贝内迪克特的摩托返回邮局公司。

  发动摩托车的时候,被德军以伤风败俗为由禁止穿高跟鞋的贝内迪克特向薇尔莉特发出邀请:“今晚跟我参加重新召开的单身员工聚餐吧。”

  “你们又有钱了?”

  “哪来的钱?就买点便宜甜点在办公楼休息室喝水聊天罢了。酒也没有,肉也没有,只有最便宜的蛋糕和甜得发齁的劣质饮料。”

  “如果大家不反感的话,我就去。只是你不是结婚后早就不来了吗?怎么也要参加。”

  “我的‘老婆’要没了。”

  “啊?!”贝内迪克特的话把薇尔莉特下了一大跳,“怎么了?!”

  “我是说我的摩托车要没了,你们不是成天笑话我,说一天骑6个小时的摩托车,它才是我的真老婆吗?”贝内迪克特一拍自己的摩托车外壳,“德国人要把它收走了!”

  说到底,还是因为没有油。

  目前罗马尼亚的普洛耶什蒂油田几乎是德国燃油的唯一来源,煤炼油的产量还是太低,相对于德军庞大的机械化、摩托化部队的用油需求来说完全是杯水车薪。意属利比亚的油田不仅产量低,运输还困难(要穿过地中海,皇家海军可不是吃干饭的),甚至连意大利海军的用油都满足不了,更遑论出口给德国人了。

  “所以我以后要骑自行车送信了。”

  “那多累啊……”

  “邮递员会变多。”贝内迪克特回答道,“据说德国人准备命令维希政府新征召一批邮递员。”

  “征召”而非“招聘”,德国人的管理方式可见一斑。

  “所有饭馆送餐的小哥都要遭殃喽。”贝内迪克特感慨了一句之后,便发动起了他的摩托。

  在离开圣丹尼影院之前,薇尔莉特问了最后一个问题:“你知道阿让升任上校的事吗?”

  贝内迪克特并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含混不清地低声嘀咕道:“这可不是个能在大街上讨论的话题,薇尔莉特。”

  贝内迪克特其实也不知道德内尔的情况,但是他却知道获取海外信息的渠道,那就是收听电台,只是他自己没有收音机罢了。公司里倒是有一台收音机,但搁在霍金斯老板的办公室里,也不知道还有没有电。

  于是一回公司,薇尔莉特便取出自己偷偷保存的一把经理办公室钥匙。安全起见,她将那把钥匙混在了一堆钥匙中间,如果德国人发现她私藏,她就说自己根本不记得那把钥匙是做什么的。

  尽管走廊上已经空无一人,但保险起见,薇尔莉特还是脱下旅行靴子,换上她那双声音最小的平底布鞋,然后慢慢走出宿舍,使出浑身解数摸进了办公区,偷偷敞开了经理办公室的大门。

  令她颇为失望的是,收音机并不在办公室中,也不知道被谁拿走了。

  拿走收音机的罪魁祸首科尔布此时正躺在床上,百无聊赖地听着新闻播报的开场音乐《巴登维勒进行曲》,等这首元首最为熟悉的音乐奏完之后,收音机里便传来了柏林电台播报的新闻。

  有关巴尔干局势的有两件大事。一是保加利亚最终还是做出了明智的选择——加入轴心国。二是意大利正在向德国求援,希望这位老大哥能派出军队,拉一把马上就要被希腊人赶下海的意大利军队。

  第二条则与维希政府有关,贝当元帅也在请求元首的援助,希望后者派出部队,加强自由法国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的防务,以免该地被自由法国吞并。贝当元帅声称,在无耻叛徒戴高乐的煽动下,维希在当地的统治已经动摇,如果再不采取有力措施,维希法国将失去其在东地中海的重要支点,并被英国占领。

  维希方面才不相信戴高乐的自由法国存在所谓的“独立自主”,对他们而言,海外领地给了戴高乐,就相当于给了英国。

  事关北非战事大局,科尔布也不知道柏林方面会作何决策。

  第三条是关于苏联的,第三帝国的“东方盟友”仍在忠实地履行先前所签订的商业协定,双方的贸易甚至远远超出了协定所规定的程度。只是先前双方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快要到期,莫斯科方面在高度评价苏德友谊的同时,正努力谋求续约,柏林对此原则上表示欢迎。

  “啧啧啧,什么叫实力外交啊。”作为外交官的科尔布不由得感慨道,“斯大林简直是第三国际的黎塞留,为了国家利益,真是什么都做得出来啊!”

  只是“原则上表示欢迎”,其实就是“不欢迎”的外交辞令。柏林的态度令科尔布有些忧虑,难道帝国要在尚未解决英国的时候,就要与苏联兵戈相向吗?

  虽然他不怀疑强大的德国国防军将为帝国赢得最后的胜利,但如此的代价会不会太大了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