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五百六十二年

第三十二章 楚国最后的挣扎

五百六十二年 黄巢0238 6309 2024-07-11 11:06

  随着李园的崛起,慢慢的,他来到了黄歇的对立面,并且,因为黄歇掌握着他的秘密,他还有了除掉黄歇之心,甚至豢养刺客,准备暗杀黄歇。

  而这个机会很快也就到来了。

  楚考烈王二十五年(公元前238年),楚考烈王去世,李园果断抢先入宫,还是带人的那种,并且进宫后就把这些人藏起来了,藏到了一个黄歇看不到的地方。

  作为楚国的令尹,楚王去世,黄歇当然也要进宫,但他此时还不知道,进宫的那段路,就是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路。

  当黄歇来到李园安排刺客藏身的棘门时,突然,刺客从两旁提刀而出。这架势着实把黄歇这个七十多岁的老头吓到了,搞得他还没来得及跑(也可能是跑不赢),就被刺客斩下头颅,丢到门外。

  李园做事雷厉风行,杀了黄歇后,顺便还把他满门抄斩,所以很快便掌控了楚国国政,接下来就是立自己的外甥熊悍为王,是为楚幽王。

  一系列操作行云流水,李园终于到达了人生巅峰,但他不知道,巅峰过后便是悬崖。

  楚幽王十年(公元前228年),楚幽王去世,其同母弟熊犹被立为王,是为楚哀王。

  那么谜团来了。

  不是说楚考烈王不能生育吗(我也没办法,《史记》、《战国策》这两本著作的史学地位那么高,它们这么写,总不能视而不见)?那为什么除了熊悍外,他还会有其他儿子?难道李环在进宫生下了楚幽王后又跟其他男人搞上了?

  我觉得这可能是微乎其微的,宫外的事情还不好说,但是到宫里去给大王戴绿帽子,这怎么可能(秦国赵姬那也是在老公死后,寂寞难耐才搞的破鞋)。

  并且,真实的情况是,楚考烈王除了李环给他生的两个儿子外,他还有不是李环生的儿子,比如熊负刍、熊启等,这些都是今后会露面的,像那些打出生后就没露过面的,那都没法统计了。

  所以事实是,我们可能被骗了。

  因此,我想尽量的给出一个合理的解释,还原一下真相。

  首先声明,对于看待历史问题,我们只要注意一点,那就是历史的大方向(在这一点上,《史记》和《战国策》还是有一定原则的)。所以,我只挑点不影响大方向的细节讲讲,开心开心。

  首先,李园确有其人,他在黄歇门下做过事,也不能排除这个可能。至于献妹什么的,先打个问号,不完全排除。大的方向是,李园的妹妹成为王后后,李园借此迅速崛起,成为后起之秀,抢了黄歇的风头,最后杀了黄歇,独掌国政。

  这几点,都是没问题的。

  而问题在于史书为了把李园和黄歇的权力之争写得戏剧化一点,竟然给楚考烈王扣上了个不孕不育和绿色帽子,这就有点过分了。但是,他们在给楚考烈王扣帽子的时候,又留下了熊负刍和熊启两个BUG,搞得有点很难自圆其说。

  那么现在,我就来把楚考烈王头上沉重的帽子摘掉。

  按照同样出自司马迁之手的《史记·楚世家》所记载,在楚幽王死后,继位的楚哀王仅仅被立两个月后就被他的庶兄熊负刍所杀,而这时候,李园的去向,却没有任何交代。

  这里面问题就有很多了。

  按照之前的说法,黄歇是在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那次合纵伐秦失败后被冷落的,而他帮楚考烈王寻生育之女也是在这段时间。所以按照最紧的时间来算,李环入宫生下熊悍最少也要是在一年之后,也就是楚考烈王二十三年。至于同是李环所生的熊犹,怎么说也要等到二十四年吧。

  而史书又记载很明确,二十五年的时候,楚考烈王去世。那也就是说,按照这说法,此时的熊悍才两岁,而熊犹只有一岁。

  那十年之后,熊悍也就是十二岁,熊犹是十一岁。

  十二岁的熊悍没有儿子很正常,所以他死后立他的弟弟熊犹为王也没问题。但问题是,一个十一岁的人是不可能深谙权术之争的,所以可以肯定,熊犹能成为楚国的王,一定是有权臣的帮忙,而这个角色只有他的舅舅李园合适。至于两个月之后熊负刍杀了熊犹,我想,他一定是在先解决了李园才动手的。

  这里面又有一个问题了,按照之前的说法,熊悍是楚考烈王的第一个儿子,那么熊负刍就只能是熊悍的弟弟了。而熊悍死时才十二岁,那他的弟弟就算跟他同年,最多也就十二岁了。

  一个十二岁的小孩发动宫廷政变,还除掉了当权十年的权臣,自立为王,这剧情,怎么说都不合理。

  那么,我就让它变得合理一点。

  事实是楚考烈王并没有什么不孕不育症,并且,早在熊悍出生之前,他就有熊负刍这个了儿子。

  至于这个熊负刍是不是长子或者嫡子,先放一边,反正他应该不太受楚考烈王喜欢。

  后来的事,就是李园凭借着黄歇的帮忙,成功把妹妹嫁给了楚考烈王,然后一番活动之后,李环又被立为王后,所以熊悍和熊犹也就成了嫡子。

  直到楚考烈王去世后,李园为了独揽大权,于是谋害了黄歇,立自己的外甥,楚考烈王两岁的嫡子熊悍为王。

  但很不幸,熊悍只活到了十二岁。

  于是为了让自己继续把持国政,李园又立了自己另一个外甥熊犹为王。

  在这个过程中,身为熊悍和熊犹老哥的熊负刍一直默默无闻,当然,他也不是什么都没干。至少他在这十几年间在不停积攒资本,笼络朝臣,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所以当楚幽王死后,李园依旧力排众议不顾国际形势和楚国面临的危机立年仅十一岁的熊犹为王时,这引起了楚国大臣集体的不满。因此,有了群众基础的熊负刍才挺身而出,杀了李园和熊犹,自立为王。

  这仅仅只是我个人的猜测,但是,只有这样,才能解释很多问题以及逻辑上的通顺。

  当然了,不管怎样,楚考烈王走了,黄歇走了,楚幽王走了,李园走了,楚哀王也走了,现在负刍才是楚国的王。

  来吧,面对秦国的暴风雨。

  楚王负刍四年(公元前224),秦国在灭亡了魏国后,正准备顺势南下,灭亡了楚国。然而,就在选择率兵灭楚的将领人选时,秦始皇却犯起了难了。

  很多人会问,这有什么难的,王翦不是在那里吗。然而,退休在家躺在摇椅上的王翦抛来了一个你自己体会的眼神。

  是的,两年前在攻破燕都后,王翦光荣退休,现在,他是一个拿着养老金的退休干部。

  秦始皇是个比较讲究的人,人家退休了,所以也不好再差遣人家,当然,没事的时候拜访一下,当个顾问还是可以的。

  人选不好定,但最终还是要做个主啊,这时,秦始皇想起了在燕国率领几千兵马就敢追逐燕国残余兵力的青年将领李信。

  但是,在正式任命之前,他还得探个底。

  于是秦始皇召来李信,问到:“我想灭了楚国,要是让将军带兵,要多少才够啊?”

  李信答:“二十万足矣!”

  好,将军贤勇。但是,秦始皇并没有立即任命。

  在与李信交谈完后,秦始皇又找到了王翦,问了同样的问题。王翦一番思虑后回答:“没有六十万,恐怕不行。”

  听完,秦始皇倒吸一口凉气。我的乖乖,秦国全部兵力也才七十万,灭个楚国就要六十万,家底都给你了。

  但很快秦始皇就恢复了镇定,对王翦说到:“王将军老咯,不行了,李将军年轻壮勇,他二十万就够了。”

  他二十万够就让他去呗,王翦不再说话。

  有了对比,秦始皇心里也就有了底,于是果断任命李信和蒙恬(蒙骜孙子)为将,率军二十万,南下攻楚。

  来到楚国,秦军兵分两路,李信率领一路军进攻平与、鄢邑,蒙恬则率领另一路军进攻寝邑,两路大军皆一路高歌猛进,大破楚军。

  而在楚国西部一番扫荡之后,李信和蒙恬率领的两路大军又会师于城父,准备下一步行动。

  看样子正如李信所料,二十万就足够了。但是,战场局势千变万化。

  其实,就在李信和蒙恬以为在楚国可以如入无人之境的时候,楚将项燕(项羽的爷爷)正率领着楚军精锐尾随他们,之所以没有发起进攻,无非就是在摸底。

  而当秦军的底被项燕摸清的时候,也就是楚军发动总攻的时候,而当楚军发动总攻的时候,也就是秦军大败的时候。

  一连三天三夜,项燕都紧随秦军,直到机会来临的时候,一声令下。凭借着南方山丘地势,秦军骑兵不善作战的优势,项燕大破秦军,李信和蒙恬的两个军营都被楚军攻破,致使七名都尉(中高级武将)战死,秦军大败而回。

  消息传来,秦始皇勃然大怒,但很快他就冷静了下来,赶紧跑到了王翦的老家去。看见王翦就一个劲的陪笑脸,说到:“都怪我不听将军的话,这李信果然扛不住。现在楚军一路向西逼近,将军就忍心这样抛弃我吗!”

  看着一脸真诚的秦始皇,王翦抬抬眼皮,说到:“老臣病弱体乏,不中用了,大王还是另择良将吧!”

  王翦也耍起了当年白起耍过的脾气,但秦始皇不是秦昭襄王,他没有一气走之,而是一个劲的表示歉意并说到:“哎哟,将军就不要说了。”

  有时候撒娇是很管用的,即便你是一个大男人,即便你是一国之君。

  可惜当年秦昭襄王不懂,不过好在秦始皇很懂。

  一句话,王翦的心就软了下来。于是对秦始皇说到:“大王一定要让我去,那也行,但我还是那句话,没有六十万人不行。”

  “什么都不说了,只听将军的。”秦始皇坚定的回答。

  带着六十万大军,王翦自咸阳出发,秦始皇亲自为他送行,一路来到灞上。有意思的是,在这里,还发生了一段比较有趣的故事:临别前,王翦向秦始皇请赐良田、豪宅、园林池苑等赏,而秦始皇则安慰他到:“将军只管去就好了,难道还害怕我会吝啬赏赐吗?”

  “话不是这么说的,你看我为大王东征西讨的,就算功劳再大,但要想封侯赐爵,恐怕也是很难的。要是不趁着现在大王还算器重我,多要些良田家产,那我还拿什么给子孙后代啊!”王翦说到。

  “哈哈哈!”秦始皇听完大笑不止,但未说一字。

  离开灞上,与秦始皇分别后,王翦又多次派出使者前往咸阳,向秦始皇讨要封赏。这行为,就连身边的人都看不下去了,对他说到:“你也太过分了,要大王赐你那么多家产。”

  “你不懂,大王这个人生性多疑,现在把秦国的兵力都交于我手,我要是不贪心点奔着为子孙置办家产去,反而会让大王怀疑我。”王翦说到。

  哎,做人真累,退休了被你拉来。率兵出征,既要考虑行军作战,又要考虑主上多疑。

  好在王翦是个明白人,他还应付的过来。

  听说秦国举全国之力来伐楚,这可把负刍吓得不轻,于是他也举全国兵力来抗秦。

  然而,面对这个决战的机会,王翦却避而不战。来到楚国后,王翦采取了筑营固守的策略。

  面对楚军的叫嚣挑战,秦军不为所动。

  这就好玩了,到底是谁打谁啊?攻方秦军闭而不出,守方楚军却是屡屡挑战。

  当然,王翦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反正待在营寨里是挺舒服的,楚军喜欢叫就让他叫去吧。我们这边每天不是泡澡就是吃火锅,没事的时候还跟士兵们玩玩游戏,不亦说乎。

  就这样,秦军在楚国泡着澡,吃着火锅,士兵是个个都养的白白胖胖的。但楚军就没那么好受了,风餐露宿的(时刻防备着秦军,不好跟他们一样筑营),在山里喂蚊子,实在忍不下去了。于是,一个念头冒了出来---看这秦军一时半会也没有发起进攻的迹象,要不咱先动撤,回去修养一阵再来。

  正是这个念头,让楚军喂了这么久的蚊子变得毫无意义。

  就在楚军向东而撤的时候,王翦突然一声令下,六十万秦军倾巢而出。于是在楚国的地盘上,四十万楚军落荒而逃,很快便被王翦收拾干净。随后,楚国各地便皆入秦军之手,楚王负刍也当了王翦的俘虏。

  楚国就此完了吗?

  是的。

  但是,并没有立马退场。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但不管是李悝、吴起还是商鞅,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富国强兵,加强集权。

  而事实也证明,那些变法的国家都是成功的,他们都曾一度兴盛。但是,变法也是他们迅速灭亡的原因。

  因为中央集权,所以在这些国家的领土上没有自有封地的大夫,因此当秦国攻灭他们的中央军,摧毁他们国家的建制后,便不会再有人对秦军发起反抗。

  但楚国却是大不相同,在各国纷纷变法求强的大背景下,虽然楚国也有过吴起变法,但是与各国相比,楚国变法的阻力无疑是最大的(看吴起的下场就知道)。也正是因为如此,楚国的变法才没有真正彻底。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至战国末期,楚国依旧保持着周王室当初的分封制。

  而因为那些自有封地的大夫们拥有独立的建制、赋税、军队、城池,并且这些不受楚国王室的影响。所以当楚国王室中央军被秦军攻灭,国家建制被摧毁的时候,楚国并没有像赵魏韩一样彻底消亡,而是以大夫为单位依旧做着抵抗,比如项燕,他就是其一。

  而要说起楚国最后的抵抗,有一个人就不得不提---昌平君。他就是楚考烈王的儿子,熊启。

  有意思的是,熊启这个昌平君的封号还是秦国给的。

  当年,秦国嫪毐举兵反叛之时,在秦始皇的平叛大军中,熊启就是其中一员,而他当时在秦国的职位还是相邦。

  是不是很奇怪,楚考烈王的儿子怎么会到秦国去做相邦呢?

  因为,他从出生就一直在秦国。

  如果还不明白,可以回想一下楚考烈王的经历---在秦国做人质。

  那好吧,就算如此,可他熊启一个楚国人,怎么能在秦国身居高位呢?

  因为,他的姥爷,是秦昭襄王,也就是说,熊启是秦始皇的表叔。

  这会明白了吧,还不明白的跟你捋一下---楚考烈王在秦国做人质的时候,秦昭襄王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然后生了熊启(楚考烈王:早就说了我不是不孕不育)。后来楚考烈王回去了,而熊启却依旧还留在秦国。

  所以说,拥有秦国王室血统,出生在秦国,又没去过楚国,这不就是一个地道的秦国人嘛(他自己也是这么认为的)。因此,他有本事坐到相国的位置,也就没什么好奇怪的了。

  当然,熊启认为自己是秦国人,也仅限于在他没有去过楚国之前。

  不过在秦始皇看来,自己的表叔到底是秦国人还是楚国人,这还要根据情况来确定。比如说帮自己平叛的时候,他肯定是秦国人。但是在秦军攻陷楚国旧都陈县后,需要一个人前往那里安抚当地百姓的时候,熊启的身份(楚国人)又再适合不过了。

  也许秦始皇还在为自己的变通而高兴,但是他很快就会后悔了。

  熊启来到了楚国,很快便激活了体内的楚国基因,而项燕也是顺势拥立他为王,以此来号召楚地人民的响应。很快,项燕和熊启便收复了陈县,以及以陈县为中心的淮南一带领土,算是立了个山头,继续以秦军对抗。

  但是,这只是楚国灭亡前最后的挣扎。

  秦始皇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蒙恬他爹)再破楚军,熊启和项燕也全部阵亡,而淮南一带也再次落入秦军之手,楚国全境就此沦陷。

  战国七雄之一,楚国,就此出局。

  而灭亡了楚国,王翦并没有停止脚步,而是继续率兵东向,来到越国旧地,平定了百越之君,在这里为秦国设置了会稽郡。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