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五百六十二年

第八章 燕国不死

五百六十二年 黄巢0238 5549 2024-07-11 11:06

  大家可能觉得赵武灵王玩禅让有点莫名其妙,但我可以告诉大家,在战国时期这么玩的,他不是唯一一个,甚至不是第一个。

  燕易王十二年(公元前321年),燕易王去世,其子姬哙继位。对不起,这位老兄没有谥号,所以,史书一般记载他为燕王哙。

  值此之时,天下大变,各国纷纷变法求强,杀伐兼并更新升级。古老的燕国虽然向来与世无争,但随着苏秦把这里当做起点,开始了合纵大联盟后,燕国也被迫卷入到了这场大世之争中来。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燕王哙一肩扛起了燕国的重担。

  关于燕王哙是个怎么样的人,这个真不好说,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他没有赵武灵王的命,却得了赵武灵王的病。

  面对纷争的天下,燕王哙没有赵武灵王那种改革的魄力,也没有他那种征伐的雄心,更没有他那种深入敌后、亲临战场的胆识。但是,他有一颗与赵武灵王一样富国强兵的心。

  所以,他把希望都寄托在了燕国的相邦子之身上。

  关于燕王哙和相邦子之的故事,我们还是先从一个人讲起。

  苏代,苏秦的弟弟。

  当初苏秦携六国相印路过洛阳的时候,那样的气势,那样的排场,给了苏代极大的震撼。所以,当苏秦离开后,苏代也走出了家里的那间茅草屋,开始游学天下。

  话说,他们老苏家的学习基因还是不错的,不出几年,苏代便学有所成。而就在这时,苏秦也东窗事发,在齐国被五马分尸。

  消息传来,苏代大惊,但很快,他的心情就转化为平静,这一刻,他明白了,这就是结局。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退却。而这时,一个想法也涌上了他的心头:走一遍兄长曾经走过的路。

  于是,苏代来到了燕国。

  什么是合纵连横,各诸侯国基本都见识过了,他们也已经认识到了本质,所以,他们把更多的精力都放在了实现自身强大上,而不再指望这种耍嘴皮的人。因此,曾经火得一塌糊涂的合纵连横逐渐失去了人气,所以,当苏代来到燕国的时候,基本已经没有了他的市场。但是,他还是有了一点收获,而这个收获就是结识了一个朋友---子之。

  合纵连横没有了市场,但苏代毕竟游学多年,肚子里多少还是有点货的,所以离开燕国后,他很快便在齐国找到了工作。而此时他的好朋友子之也已经做了燕国的相邦。

  于是,他们的第二次见面就是故事的开始。

  苏代奉齐国之命出使燕国,燕王哙见到他后便立即问了一个问题:“齐王奚如(齐王这个人怎么样)?”

  燕王哙能力不多,但他操心的事却不少。怎么使燕国强盛,他没有办法,但要密切关注他国的动向,他十八般武艺都能使出来。

  看着燕王哙迫切的眼神,苏代淡定的回答了三字:“必不霸(肯定不能称霸)!”

  这是燕王哙想要的答案,自己能不能变强不要紧,但只要别人变弱,那不就等于我变强了。

  他很兴奋,但他压抑住了自己的兴奋,接着又问了两个字:“何也(为什么呢)?”

  苏代答:“不信其臣(不信任他的臣子)!”

  苏代作为齐国的使者来到燕国,他当然要抬举一下燕王,像这种贬低自己国家抬高出使国的例子,苏代也不是第一个。无非就是使臣们的一个惯用伎俩罢了,一般不会有人当真,但二愣子除外。

  很不幸,燕王哙就是一个轻度的二愣子。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这看似简单的对话,实则是经过精心设计的。而参与设计的人就是子之和苏代,从后来子之给了苏代一百金就可以看得出来。他们的目的也很简单,那就是要传达一个信念给燕王哙:一定要信任自己的臣子。

  在二愣子的眼中,世界只有正和负两个量的方向。所以,在燕王哙看来,齐国既然是因为不信任自己的臣子而不能称霸,那么我燕国只要信任自己的臣子不就可以称霸了吗?

  完美的称霸守恒定律,出自两千三百多年前的姬哙,比现代科学的能量守恒定律还要早两千一百年。

  既然要信任自己的臣子,总得找个对象,毫无疑问,相邦子之就是个最好的选择。于是,在精心的设计下,子之从燕国的二号人物变成了备受一号人物信任的二号人物。

  地位看似没有太大的变化,但与其他各国君权都在不停的制衡相权相比,子之已经是人生的巅峰了。

  然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随着一个叫鹿毛寿的人出现,子之又将从一个备受一号人物信任的二号人物变成一个一号人物。

  关于鹿毛寿的档案,没有,但我们知道,他是燕国人,并且,他有跟燕王见面的机会,于是,燕国戏剧性的一幕就出现在了他与燕王哙的一次谈话之后。

  “您不如把燕国让给相邦子之,人们之所以称道尧为君之贤圣,就是因为他把天下让给了许由,而许由没有接受,因此尧才有了这样的美名,并且,尧还没有因此失去天下。所以,大王如果现在把燕国让给子之,子之一定不敢接受,而这样大王不也就有了尧一样的美名了。”

  这种话,是个正常的人都不会听,但大家知道,既然写到这了,想必燕王哙就是听了。没错,燕王哙果然准备把燕国托付给子之。

  关于禅让的流程,古往今来都是一个样,一般受禅的人是不会马上就接受的,而是要推辞几次,只有在禅让者一而再再而三的请求下,他才会“勉强”接受,然后还要发表一些自己要好好努力,上要对得起天,下要对得起地,中间要对得起广大人民群众的话。

  只有走完了这个流程,禅让才会算真正的完成。

  所以燕王哙的第一次禅让,没有成功。但是,子之的上位之势已经是不可阻挡了。而就在这时,又有一个人对燕王哙说了一番话:“当初,大禹准备禅让给伯益,但却任用启(大禹儿子)的臣子当官吏。等到大禹年老时,又认为启不足以担当治理天下的重任,因而又把君位传给了伯益。但在不久之后,启就率领他的臣子攻打伯益,夺走了君位。可是天下人都认为大禹是把天君位给了伯益,只是伯益自己没有守住才让启夺了回去。所以说大王现在把国家托付给了子之,但官吏却没有一个不是太子的臣子,这就等于是把国家托付给子之,实际上却还是由太子掌权啊。”

  又是一篇狗屁话,换正常人是不会听的,但不用说,大家也知道了。于是,燕王哙把燕国所有俸禄在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官印全部收了回来,然后把它统一交给子之。

  我很怀疑燕王哙有没有听懂别人对他讲的话,人家都说了,给太子留条路,你倒好,反而把太子的路给堵死了。

  前面说过,禅让是有程序的,一般要让好几次,但子之明显不是个有耐心的人。所以在第二次的时候,他就欣然接受了燕国,开始面南坐在燕国的君位上,而姬哙则面北坐到了臣子的位置上。

  君臣位置虽已互换,但燕王哙毕竟是燕国的王族,所以,他的影响力还是有的。因此,为了给子之营造一个全面的政治环境,燕王哙虽然坐到了臣子的位置上,但他却从来不上朝,只知在家闭门种地。

  随着燕王哙彻底退出燕国政坛,再加上他留给子之的官印,很快,燕国便进入了子之时代。

  抛开燕王哙的二愣子性格不说(好像也抛不开),他能做出这样的决定,确实也是古今第一人。然而,他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子之身上,但是,子之并不能完成他的希望。

  子之当国三年,燕国便开始大乱,导致百官恐惧,群民不附。

  燕王哙的梦碎了,但是,他还不是最痛苦的一个,他的儿子,曾经的太子姬平才是。

  当父亲宣布要禅位给子之的那一刻,姬平就是懵逼的,这种事,也没见过啊,不知如何处理。

  我想,姬平是肯定苦苦哀求过的,但是燕王哙的固执让他没有办法,所以,他只能接受这个事实。但是现在燕国在子之的治理下大乱,姬平又看到了一个机会,于是,他联系上了将军市被。

  联系市被干嘛?毫无疑问,要动手了。

  而就在这时,燕国的乱局也引起了齐国的注意,于是,他们也派人找到了姬平,表示有困难就尽管开口,到时一定听从调遣。

  齐国有这么好心?姬平是不相信的,就怕帮忙是假,浑水摸鱼是真,所以,姬平一口回绝了齐国。

  有困难,自己解决。

  随即,姬平和市被率领同党向子之发起了攻击,并顺利包围了燕国王宫。

  起兵过程很顺利,但顺利的过程也就只能到此,包围王宫后,姬平久攻不下。而就在这时,顶不住压力的市被来了个反包围,掉头开始攻打姬平。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对市被这种朝秦暮楚的人,我们知道,肯定是会有报应的。

  这不,报应还来的挺快。

  当市被刚开始反攻姬平的时候,就被姬平三下五除二给解决了,最后,只留了个陈尸示众的结果。

  市被是好解决的,但子之不好解决。就这样,两人打了好几个月也没有分出胜负,据说还死了好几万人。于是,本就大乱的燕国在经历了这几个月的战斗后就陷入了更深的动乱。

  眼看燕国的局势不可收拾,当初被姬平拒接的齐国又开始了躁动。

  应该说姬平当初的判断是极为正确的,确实,燕国的死活齐国是不在乎的,但是,燕国广袤的国土和众多的财物是令齐国嘴馋的。于是这一次,齐国不再询问燕国的意思,就派出了大将匡章以及齐国北境的全部兵力,出兵燕国。

  按理说,敌军来犯,就算国内动乱,至少也该派支军队做做样子抵抗抵抗,说不定人家一触即溃呢。再退一万步说,就算国都不派军队,边境的军队也该自发的抵抗。

  但是,燕国什么也没做,国都不理不睬(可以理解),边防军也不为所动。

  其实,要说燕国什么都没有做,也是不对的,至少人家把城门打开了,老百姓也出来了,并且,还站在了街道两旁鼓掌迎接。估计还组成了一个仪仗队,表演了一些节目,顺带还送上了一些水果鸡蛋之类的食物以犒劳远道而来的齐军。

  以上所说,并不是气话,也不是搞笑,因为燕国百姓真的很欢迎齐军。

  其实,我们也能理解,作为燕国的百姓,谁是他们的国君,真的这一点都不重要。姬哙也好,子之也罢,姬平也无所谓。只要谁能给燕国一个安稳的环境,让他们安居乐业,努力工作,抱着老婆孩子睡大炕就行。可偏偏姬哙做不到,子之也做到,姬平还是做不到。

  所以,当齐军扛着帮燕国平定动乱的旗号走进燕国时,燕国人都把齐军当成了救世主,这才“箪食壶浆”以迎齐军。

  在燕国人的支持下,齐军果然很快就平定了燕国的内乱,他的办法很简单,子之,杀了,姬平,杀了。而与此同时,燕王哙也去世。

  于是,燕国全面落入齐国之手。

  燕国的领土,西接赵国,北达辽东,东临朝鲜,南靠齐国,纵横两千余里,大小与齐国不相上下。现在齐国拿下了它,这无疑让齐国的领土面积扩大了整整一倍,变成了一个与楚国相当的领土大国。齐国若是就此好好治理消化,将来天下,谁将一统,还真不好说。

  但是,燕国人的热情显然是超过了齐国人的预期,并且,他们最初的打算也不是兼并燕国。

  所以,形势的变化并没有让齐国做出政策上的调整,他们依然保持着清醒,坚持着自己的定位,不断告诉自己,我们只是来占便宜的(重复强调三次),不能把人家锅给端了。

  在这样的理念下,齐国人开始了他们的行动---不断的搜刮燕国的财物,然后打包,一车一车的运回齐国。

  这回,轮到燕国人民傻眼了,本来大家就没什么余粮,现在还要给你搜刮,这还得了。于是,燕国人民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开始仇视齐国人。

  但是,齐国人并不在乎,还是一个劲的往齐国运东西。

  这一切,被一个人看在了眼里,燕国西境的赵武灵王。

  其实,从燕王哙禅让开始,作为一个嗅觉灵敏的政治家,赵武灵王就应该嗅到燕国的一场危机,但不知为何,他始终没有出手。也许,是他对燕国形势发展判断的错误,也许,是他对燕国人民反应判断的错误,也许是他对齐国目的判断的错误,也许,这三种也许都有也许。

  总之,赵武灵王错过了一个干涉燕国内政的机会,直到燕国人民再次开始躁动的时候,赵武灵王才告诉自己,这一次再也不能错过了。

  与齐国不同,赵武灵王选择了用另一种方式干涉燕国的内政,这时,他盯上了一个人,远在韩国做人质的燕国公子姬职。

  姬职,燕王哙之子,他的身份,就是赵武灵王看上他的原因。于是,就在齐国劫掠燕国的两年后,赵武灵王从韩国把他迎了回来,然后以武力护送他回国。

  此时的燕国已被搜刮得差不多,齐国也就有了离去之心,所以,看着赵武灵王插手了进来,齐军果断撒腿就跑,给他们留下个空空如也、一贫如洗的燕国。

  毫不费力,姬职成了燕国的王,称燕昭王。但是,他面对的是一个一穷二白,一无所有,民生凋敝,百姓流离失所的燕国。

  看着眼前的一切,燕昭王暗暗发誓,有生之年,一定要让燕国重回繁华。

  战国七雄中,秦国国力最盛,楚国领土最大,赵国军事最强,齐国财富最多,魏国曾一度称霸,韩国兵工最利。只有燕国,默默无闻,普普通通,一无所长,再加上它之前很少出场,就连宋国、鲁国、卫国等诸侯都比它露脸的次数多,所以很多人会有个疑问,燕国凭什么位列战国七雄之一。

  确实,就之前的表现来看,燕国是没有这个资格,但是,随着燕昭王的继位,哪怕是从零开始,他也将告诉世人,古老的燕国,将有不可阻挡的爆发之力。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