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五百六十二年

第九章 上将乐毅

五百六十二年 黄巢0238 6370 2024-07-11 11:06

  要让燕国重回繁华,燕昭王知道,仅凭自己一个人是不行的,他需要更多的帮手,然而放眼望去,凋敝的燕国,哪还有治国之能人。

  燕昭王很苦恼,所以他找到了自己的大臣郭隗:“齐国趁着我国内乱而攻破我国,此仇不报,枉为人君。但我深知此时的燕国贫弱无助,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报仇。但是如果能得到贤士与我共同治理,发展国力,不出数年,我定能替先王报仇雪恨,此生便也无遗憾了。请问先生,你有什么办法吗?”

  确实,燕国没有什么人了,燕昭王也没有办法。不过,郭隗就是他要找的人,虽然他也不算什么贤士,但是,他却是燕国广纳贤才的第一步。

  面对燕昭王的询问,郭隗回答:“成就帝业的国君,都拿贤人当做师长对待,所以大王真想广纳贤才,就要亲自登门拜访。只有这样,当天下的贤人听到这个消息后,才会从千里之外赶往燕国而来。”

  燕昭王要是知道谁是贤人,不要说登门拜访了,请回来跟自己同吃同住都行,可问题是,谁是贤人啊?

  就知道燕昭王有这样的疑惑,所以,郭隗想好了怎么为他答疑解惑,而这次,郭隗选择了讲个故事。

  “从前有一位国君,用千金求购千里马,然而三年也没有买到。这时,他身边的大臣就自告奋勇去替他寻马,三个月之后,果然寻得了一匹千里马。只是,寻得是一匹死马,但是这位大臣还是花了五百金把它买了下来,然后去向国君复命。一匹死马花了国君五百金,可想而知,国君异常愤怒。然而他的大臣却淡定的说道‘死马我们都能用五百金买它,何况是活马,只要天下人都知道了大王喜欢千里马,那千里马自然就会来到大王身边。’果然不到一年,国君就拥有了三匹千里马。”

  故事很简单,郭隗想要表达的也很简单,但他还想说得更简单一点:“如果大王真想招纳贤士,不如就从我郭隗开始,如果我郭隗都能受到重用,何况那些比我郭胜更贤明的人,难道他们还不会从千里之外赶到燕国来吗?”

  这种言论,多半是欺世盗名之人所说的,一般没什么参考价值。但是,燕昭王在经过一番认真考虑后,表示对郭隗的说法很赞同。

  在这里,我们看出了燕昭王迫切想要振兴燕国的愿望,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他的无奈和心酸。

  然而,布满棘刺的路就在眼前,他只有义无反顾的往前走,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所以,他必须忍受这份痛苦大步前进。

  燕昭王为郭隗修建了别墅,同时,拜他为师,很快,这个消息便传遍了天下。正如设想的那样,听说燕国厚待贤士,那些怀才不遇的饱学之士便纷纷赶往燕国,其中比较有名的剧辛自赵国而来,邹衍自齐国而来。

  据说,为了招待这些贤士,燕昭王还花重金修建了一个黄金台。

  随着贤士们齐聚燕国,燕昭王便也开始改革内政,变法求强。果然,不出数年,燕国国力便开始回升。

  时间过得很快,一晃就已经是二十多年了。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按《战国策》的说法,此时的燕国是“燕国殷富,士卒乐佚轻战。”

  国民富庶,战士敢于作战,燕昭王终于有了报仇的实力。

  但是,想要报仇,就要打仗,想要打仗,就要有将领。而显然,贤将比贤士要难得很多。不过,在燕国广纳天下贤才的这些年中,有一个叫乐毅的人到来,填补了燕国无贤将的空缺。

  乐毅,生卒年不详,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中山国灵寿人,在春秋战国名将榜排名第七。

  中山灵寿乐氏,大家是不是很熟悉,没错,他就是乐羊的后代。

  当年乐羊受封于灵寿后便被弃用,随着中山国复国,乐氏便也从魏国人变成了中山国人,后来随着赵国灭中山国,乐毅又从中山国人变成了赵国人。

  然而,国籍的变化并没有让乐毅前途明朗,虽然在赵国人的推举下也曾一度担任过小吏,但乐毅知道,他自己喜爱的是军事,而不是默默无闻的官场。所以,他毅然辞职选择离来开赵国,前往了魏国。

  不出所料,他在魏国也没有得到很好机会,而这时,燕昭王高筑黄金台的消息却已经传遍了天下。于是,在一次奉魏昭王(魏襄王儿子)命出使的任务中,乐毅来到了燕国。

  面对此时正求贤若渴的燕昭王,乐毅表示了甘愿身为其臣子的愿望,于是,燕昭王命乐毅为燕国亚卿。

  燕国复仇的最后一块拼图就此到位。

  而就在这时,齐国也给了燕国一个报仇的机会。

  要想知道这是一次什么样的机会,我们把目光先放到宋国来。

  宋休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73年),宋休公去世,其子宋辟公继位。

  值此之时,天下巨变,魏国的魏武侯还在称霸时代,秦国的秦献公也已开始变法,齐国的田桓公已经开设了稷下学宫,楚国则在经历了吴起变法后休养生息积蓄力量,韩国在大哥魏国的庇护下则吞灭了郑国。

  生死存亡,只在一念之间。

  然而,继位的宋辟公并没有意识到天下已变,依旧沉迷于酒色,昏庸至极。

  宋辟公三年(公元前370年),深感天下危急的宋国司城戴罕(宋戴公之后)弑杀了其君宋辟公,自立为君,后世称之为宋剔成君。

  宋剔成君是扛着振兴宋国的大旗篡位的,但终其一生,他也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宋剔成君四十一年(公元前329年),戴罕的弟弟戴偃又起兵攻打自己的哥哥,逼得宋剔成君被迫流亡齐国。而戴偃也自立为王,后世多称他为宋康王,这也就是宋国的最后一位国君。

  虽说宋康王是宋国最后一任国君,但他的工作干的还是不错的,按《史记·宋微子世家》的记载,在他手里,宋国是东败齐,取五城,南败楚,取地三百里,西败魏军(向东打败了齐国,取得了五座城池,向南打败了楚国,取得了三百里土地,向西又挫败了魏军),除此之外,他还消灭了宋国周边像滕国和薛国等这样的众小诸侯,统一了泗水淮河一带,国力一度达到顶峰。

  小小的一个宋国,连败齐、楚、魏,国土急速扩张,好不风光。但是,当时天下人对宋康王的评价可不怎么好,一会说他是什么“桀宋”,一会又说他“宋其复为纣所为,不可不诛。”

  大家都知道,把一个国君比作“桀”和“纣”,可不是什么歌颂的说法。

  当然,天下人怎么评论宋康王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跟齐国结下了仇。

  于是。

  宋康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86年),齐湣王发兵灭掉了宋国,自此,延续了一千三百余年的商汤祭祀就此断绝。

  话说,宋国被灭,这跟燕国复仇有什么关系?要想理解其中缘由,我们再把目光放到国际形势上来。

  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在赵相李兑的组织下,赵国、魏国、韩国、燕国、齐国组成五国联军向西伐秦,一路打到函谷关,逼得秦国停战议和。

  而齐国就是在这议和期间,出兵灭的宋国。

  大家都在搞秦国,你却趁着大家不注意,灭了宋国,这让其他几个好不舒服(主要还是眼红,宋国在经过宋康公的扩张后,国土一度千余里,现在全部落到了齐国手里),这无疑是破坏了五国联盟。

  所以,赵国、魏国、韩国和燕国纷纷开始怨恨齐国(燕国是仇上加仇)。

  按理说,齐国破坏了五国联盟,秦国多少能松口气,从这方面来看,齐国虽然得罪了四国,但也算拉拢了强大的秦国,说起来也不算太坏。

  但是,这仅限理想,而事实是秦国也在怨恨齐国。

  至于为什么,这还要从一件事说起。

  就在五国向西攻秦之前,秦国与齐国商议,共同称帝,秦昭襄王称西帝,齐湣王称东帝。

  从侯爵到公爵,从公爵到王号,再从王号到帝号,称号是越来越大,但很快,秦齐两国就迫于国际压力取消帝号。

  一个称号,可能觉得没什么的,没必要记仇,但是,当我们把一连串的事联系起来时,我们就会发现,齐国实在是太坏了。

  好了,我们来把事情仔细来理一下。

  齐国自田齐桓王起,国力稳步上升,后来又在齐威王的治理下,大步前进,再经过齐宣王和齐湣王,以及加上又劫掠了燕国,国力可谓是鼎盛一时。所以齐湣王才有了称帝的野心,恰好这时,秦昭襄王也有与他同样的想法,于是,两人手牵手,肩并肩携手称帝。但没曾想,这引来了天下诸侯的集体声讨,并表示要联合起来讨伐他们。

  眼看形势不对,于是齐湣王鸡贼的赶紧取消了帝号,恢复王号,只是,齐湣王取消帝号的时候并没有通知秦国,并且,他还很积极的加入了声讨秦国的行列。

  后来的事大家就知道了,齐国加入联军讨伐秦国,逼得秦国在函谷关议和。而在联军与秦国议和讨价还价的时候,它又空出手来灭了宋国,吞并了千余里土地。

  整个过程,秦国是上当又受骗,挨打又受气,然后还要赔礼又道歉,估计还要割点地,而得到的只有一个马上取消的帝号。

  这买卖,没学过数学的人都知道,亏了,并且是亏大了。

  至于其他四国,也好不到哪去,秦国在停战议和前,你说他没有抵抗,那肯定是不可能的。而只要有抵抗,就会有交战,只要有交战,就会有伤亡。秦国的战力有多强,大家也是知道的,要不是五国联军,还不一定能赢。

  再说,虽然嬴了,但说要秦国割多少地,我想那也是痴人说梦,最多就是意思意思一下,然后赔个礼,道个歉,发表一下声明,取消一下帝号。而这些,对四国来讲,是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

  总之,除了齐国外,联军里的其他四国也是亏大了,并且,还是被别人利用的那种亏。这气,搁谁身上都咽不下去。

  所以,燕国复仇的机会就在这时诞生了。

  齐国虽强,但燕国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也不弱,并且,齐国还齐聚了天下诸侯的怨恨,更重要的是,燕国有乐毅。

  于是,燕昭王召见了乐毅,询问他有关攻打齐国的事宜。

  从来到燕国的那一刻,乐毅就无比明白自己的定位,这一刻他等了很久,但是,他并没有失去理智。

  面对燕昭王的询问,他提出了一个要求:联合其他诸侯一起攻齐。

  这个要求,与其说是要求,倒不如说是建议,或者制定的战略。聪明如燕昭王,肯定能懂。

  于是,燕昭王把乐毅派到了赵国去,说明了攻打齐国之意,同时,还派人去了魏国和韩国。

  乐毅来到赵国,见到了赵惠文王,说得那是一塌糊涂。在乐毅的激情演说下,赵惠文王还把赵国的相印给了他,同时,还派出使者前往秦国,表明攻打齐国之意。

  这时候,大家肚子里的气都还没消,更重要的是,齐国吞并宋国的那千里地,着实让人眼红,所以,纷纷响应燕国的号召,发兵集合。

  燕昭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84年),乐毅携燕赵两国相印,统领燕、赵、秦、魏、韩五国联军发兵攻齐。

  五国联军来势汹汹,齐湣王连忙召集齐国主力,亲自领兵出战,两军相遇于燕齐交界的济水之西。

  乐毅亲临前线,坐镇指挥,率领联军向齐湣王发起猛烈的攻击。很快,齐军便败下阵来,齐湣王落荒而逃。

  齐湣王逃回了临淄,战斗对于赵、魏、韩、秦四国来讲就已经结束了,毕竟他们只是出了一点兵力跟在燕国的后面,现在气也出了,劫也抢了,火也烧了,人也打了,所以,也就该结束了。

  与四国想法一样的还有随乐毅而来的剧辛,他认为既然四国都已经退兵了,燕国是没有能力单独灭亡齐国的,如果还要前进,必然步步陷入齐国的阻击,所以,不如见好就收。

  但乐毅却不这么认为,此次攻齐,燕国是动员了全国的兵力,燕昭王之心,也是众人皆知,奔的就是齐国全境而来的。更何况,济水一战,齐国精锐尽失。此时齐国国内大乱,燕弱齐强之势也早已被逆转,如果不一鼓作气,那不就是半途而废了。

  于是,乐毅带领燕国一国之兵,继续前进。

  正如剧辛所料,燕军每到一处,齐军各城邑都坚守不降。然而,乐毅依旧没有放弃,不降就打。每到一处,乐毅就打一处,打完了还要巡视一遍,然后设成郡县,划入燕国版图。

  就这一点来讲,乐毅比当年的齐国看的可要远一点。

  一路走,一路打,燕军很快就来到了临淄城下。作为齐国的都城,乐毅以为他在这里肯定会遇到顽强的抵抗。然而,他高估了城内的齐湣王,这个人是没有齐国地方城邑大夫那种骨气的。

  面对势如破竹的燕军,齐湣王撒腿就跑,逃到了卫国去。

  不费吹灰之力,繁华的临淄便落入燕国之手,消息传来,燕昭王仰天长叹,先王之仇得报矣。

  于是立马赶到济水,犒劳三军,并封乐毅为昌国君。同时,还做了一件当年齐国对燕国做的事:把临淄的财物洗劫一空,打包一车一车的运回燕国。

  燕国的仇报了,但乐毅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他继续带领着燕军向齐国还未沦陷的城邑进发。

  由于临淄不战而降起了带头的好作用,五年时间,乐毅便接连拿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此时,齐国全境,只剩莒邑和即墨两座孤城。

  话说齐湣王,逃到了卫国,卫国国君对他可谓是照顾有加,甚至还一度把自己的王宫让出来给他住,并且对齐湣王俯首称臣。

  卫国国君的态度很快让齐湣王忘记了齐国大片国土沦陷的痛苦,开始在卫国享受起来,并给卫国国君大呼小叫。

  所以我觉得,这应该是真的。

  在人家的地盘对人家大呼小叫,很明显,齐湣王不想混了,所以,卫国国君也就不让他混了,随即便把他扫地出门。

  离开卫国,齐湣王先后到达了邹国和鲁国,同样,邹国和鲁国也没有收留他,没办法,齐湣王只得再次回到齐国,躲进了齐国五都之一的莒邑。

  战国七雄,五个联合起来打齐国一个,只有楚国在一旁看热闹,时间一久,楚国也就按耐不住了,看着燕国、赵国、秦国、魏国和韩国在齐国捞到的好处,确实有点眼红。所以,楚顷襄王也决定掺和一把。

  但是,战争已经到收尾阶段了,燕国已经不需要别人帮忙的,这个时候楚国再插入一脚,乐毅会同意吗,楚顷襄王得考虑这个问题。

  所以,他决定不走寻常路。

  于是,楚顷襄王派出了楚将淖齿率兵入齐,美其名曰,救齐。

  楚国作为没有参与联军伐齐的一个,此时的出现,又是打着救齐的旗号,这让齐湣王是倍感亲切的。

  但很快,他就亲切不起来了。

  淖齿与齐湣王会师于莒邑,这让齐湣王又重新拾起了信心,于是,便命淖齿为齐相,企图向乐毅发起反攻。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啊,如果齐湣王知道淖齿这次是带了多少人来,他就绝不会有这样的奢望了,因为,一万人是不可能对抗乐毅所率的燕国大军的。

  确实,楚顷襄王也没有帮齐国复国的打算,他的真正目的,无非也就是想以这一万人跟乐毅谈一下条件,看能不能从齐国身上捞点好处。

  但齐湣王是不知道的。

  所以,当齐湣王拉着淖齿的手时,淖齿是恶心的,年纪一把了,大男人一个,国破家亡了,还这么恬不知耻。于是,在莒邑,淖齿就把齐湣王给咔嚓了。

  关于淖齿杀齐湣王的事,有记载是挺狠的,说是淖齿把齐湣王的筋抽掉了然后吊在房梁上一晚上给吊死了。

  如果是真的,齐湣王也挺惨的。

  不管怎么说,楚国突然插这么一脚,乐毅虽然不明白他们想干嘛,但现在对他来讲,对燕国来讲,形势都是一片大好。

  但是,所有的一切都要戛然而止了。

  因为,燕昭王去世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