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五百六十二年

第二十九章 起点

五百六十二年 黄巢0238 6130 2024-07-11 11:06

  关于苏秦的一生,在很多人看来都是轰轰烈烈的,以前我也这么认为。什么合纵抗秦啊,什么携六国相印啊,什么使秦国不敢东出函谷关十五年啊,听起来都是牛逼轰轰的。但当我认真的去研究苏秦的一生时,我发现这些光辉的事迹并不能真实的反应苏秦这个人的本人。

  通常来说,人会因为理想去做某些事情,但苏秦不一样,他是因为去做了某些事情才有了自己的理想。

  换句话说,苏秦所做的事并不是他的理想,只是后来才成了他的理想。并且,这个理想还不是他真实的理想。而他自己真实的理想,可能连他自己都不知道,导致他误以为他的理想就是他的理想。

  这么说起来,大家可能会绕晕,所以,为了理解苏秦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我们还是从他这个人开始吧。

  苏秦,字季子,雒阳人,家族以务农为生。早年拜入鬼谷门下(庞涓、孙膑的学弟),学习纵横之术。学成之后游历天下,准备找个适合的工作干干,但是,找了很多年都没有找到,以至于变得穷困潦倒,被迫狼狈回家。

  战国那会,一个务农的家庭,能让儿子这种壮劳力去学什么纵横之术,不得不说,苏秦的家族是比较有远见的。

  但是,“远见”只是一种赞誉的说法,贪婪和赌博才是真正能解释苏秦家里人送他拜入鬼谷门的原因。所以,苏秦从放下农具离家而去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背负了家里人所有的期望。

  他的家人始终坚信,苏秦一定会学成归来,然后位列一国朝班,最后带着家人脱离苦海,这便是苏秦家人的真实想法。

  可是,苏秦的家人不知道,学了不一定学得成,学成了也不一定学有所用,学有所用了也不一定得到重用,所以,对苏秦而言,他只是家里人的一个赌注。

  并且,作为赌徒来讲,苏秦家人是极其没有耐心的。

  当苏秦狼狈的回到家时,虽然他自己还能坚信自己,但是对他的家人来讲,已经结束了。所以,他们认为,苏秦该回归农业生涯了,不能再白白浪费这么好的劳力了。于是,当他们看到回家后的苏秦依旧不务农业时,便联合起来一起讥笑排挤苏秦,用司马迁的话讲就是,老哥、老弟、嫂子、老妹、老婆等一起笑他。

  可以想象,当时的苏秦是多么孤独。

  一个人也许可以承受外来的任何打击,但是当身边的至亲至爱之人也对他讥讽嘲笑的话,一般是会崩溃的。

  当然了,也有物极必反,开始黑化的,苏秦就属于后者。

  面对家人的讥讽,苏秦不会所动,依旧每日闭门不出、埋头苦读。但是,家人对他的伤害给他造成的阴影是挥之不去的,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苏秦说出了“从师受教,埋头攻读,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的话。

  我想,当初苏秦出门游学,抱着换来荣华富贵的心思肯定是有的,但更多的还会有一种“男子”、“天下”、“大业”的宏伟气概,可是,从苏秦的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苏秦渐已迷失。

  自此,苏秦读书的目的就变得异常明确和坚定了,当然,本质是迷茫的。

  在家闭门苦读的期间,苏秦得到了一本名叫《阴符》的书,据说这本书是姜子牙留下的。于是为了研读这本书,苏秦经常是通宵达旦,挑灯夜读,我们所熟知的悬梁刺股中的刺股就是苏秦在这个时候干的事。

  很快,《阴符》被苏秦研究透了,同时,家里人的冷眼也让他受够。于是,他再次鼓起了勇气走出了家门,而这一次跟上一次也不一样了---目的单纯一点,就是为了荣华富贵。

  首先,苏秦来到了洛阳,通过各种活动见到了周显王。

  这里需要说明一下,苏秦找周显王并不是认定了周王室就是能帮自己实现荣华富贵愿望的平台,而仅仅只是洛阳离自己家比较近而已(雒阳就在洛阳不远处),这样在路上的费用开支不用太多,毕竟家里种田的没有多少存款。

  苏秦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来的,所以,周显王对他的态度也是爱理不理。但按司马迁的意思是说因为周显王身边的人对苏秦很了解,说苏秦这个人不靠谱,这才让周显王有点瞧不起他的。但我想了一下,苏秦作为一个务农家庭出身的人,就算拜入鬼谷门学了点本事,但终究没有被重用过,周王室的人是怎么了解他的,仅仅只是以貌取人吗?

  不管怎么说,苏秦在周王室这里的面试算是失败了。接下来是打包回家,还是继续往前走,一个选择摆了苏秦面前。

  回家则意味着将再次忍受家人的讥讽和冷漠以及面对自己的不甘,而继续往前走则代表着将寻找下一个机会。

  苏秦没有任何犹豫,毅然选择了后者。

  离开王都洛阳后,苏秦向西来到了秦国,而在来到秦国前,苏秦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自秦献公起,秦国变法求强,已历三世,当属当世最强诸侯。也就是说,秦国变法求强的初衷是已经实现了,那么,秦国接下来该往何处去。是维持着这强国的姿态,不受人欺辱,还是再向前走进一步,扩张版图,蚕食天下。

  苏秦见到了秦惠文王,首先便从秦国的地理位置对秦国进行一个解刨:“秦国,西有巴蜀和汉中,北有匈奴、戎狄、代郡和马邑,南有巫山和黔中,东有崤山和函谷关。巴蜀和汉中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所产完全可以供秦国支用。匈奴和戎狄善产战马,若资以财物,必然也可以为己所用。巫山险峻,可以阻挡敌人进攻,南方无忧。函谷关坚固,东出可以侵略六国,固守可以保秦国不败。物产、人口、战车、精兵、良田、地形优势,秦国应有尽有,此乃天府之国。再加上国君贤明,战备充足,战士训练有素。凭此完全可以兼并诸侯,一统天下,大王也可以成为治理天下的真正帝王。希望大王认真考虑一下,让我仔细为您述说如何助秦国实现这愿望。”

  苏秦所说,确是事实,一下子就把秦国的国家战略目标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然而,秦惠文王只不咸不淡的回了一句“秦国羽翼尚未丰满,还希望先生日后再来教导我。”

  秦国真的是如惠文王所说的羽翼未满吗?我想不是。秦国所处的优势,秦惠文王一点也看不出来吗?我想不是。秦国自变法求强后需要重新设定目标了,秦惠文王不知道吗?我想更不是。

  既然如此,他为什么要拒绝苏秦?

  这是秦惠文王心里的一个秘密。

  秦国自秦躁公(秦怀公的老哥)开始,贵族专政,内乱不断,稍有不慎,国君就被杀被废,可谓是朝不保夕。

  到秦献公回国继位时,通过对外征伐获得土地,以这些土地分封大夫,才平衡了各贵族间的势力,以此达到国君相对掌控国家的目的。到秦孝公时,通过商鞅变法,致使军队强盛,手握军队的国君才有了对国家的绝对控制权。只是,由于秦孝公极度信任商鞅,这控制权一般是掌握在商鞅手里的。虽然商鞅不曾反叛,但是被人架空的感觉,秦惠文王还是很害怕的,所以这才有了继位之初便给商鞅扣上谋反的罪名加以铲除商鞅的戏码。

  刚到秦国的商鞅,也是以口舌善辨之能获得父亲的赏识和信任。看着眼前的苏秦,秦惠文王不禁想起当年的商鞅。

  所以,害怕苏秦变成第二个商鞅。

  这便是秦惠文王没有说出来的秘密。

  毕竟,比起一统天下,保证国君的专制才是最重要的。

  秦惠文王的拒绝,显然是在苏秦意料之中的。但是,他并不知道秦惠文王拒绝的真正原因,还以为只是自己的口舌之簧一时难以让人接受。所以,他准备好了再次长篇大论。于是,苏秦一会儿神农氏,一会儿黄帝,一会儿唐尧,又一会儿大禹,一会儿商汤,一会儿文王武王以及齐桓公的说了一大篇。

  苏秦不知道,他说得越多,秦惠文王就越能把他想象成商鞅。所以,在不知道秦惠文王所想的情况下,苏秦与秦惠文王渐行渐远。

  秦孝公第一次见商鞅并不喜欢他,但他还是给了他第二次机会。而第二次机会商鞅也没有把握,但秦孝公依然给了他第三次机会。商鞅是有才能的,但他也是幸运的,而苏秦才能先不说,光幸运就比不上商鞅。

  自从见了第一面后,秦惠文王便没有再给苏秦任何机会,苏秦只能通过上书的方式不停的给秦惠文王以期望能够再次得到召见。然而,他呈上的书信犹如石沉大海,得到的只有冷漠。

  按《战国策》的说法,苏秦先后给秦惠文王上书了十(这个数字是量词,但不是指具体的次数,我们可以理解成字母N)次,始终都没有再次得到召见。

  关于苏秦的所为,请大家不要觉得这是意志力,在我看来,这只是没有办法的选择而已。一无所有的苏秦,他除了厚着脸皮继续上书,他还能干嘛。

  而苏秦将会用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有时候厚着脸皮也是没用的。

  得不到秦惠文王的召见,苏秦又没有下一个落脚的地方,所以他只能赖在咸阳。久而久之,就连身上穿的衣服都磨破了,出门时带的钱也全部用光,这时的苏秦,犹如一个乞丐,一个无人怜悯的乞丐。

  再在秦国待下去,真的就只能讨饭了,没办法,苏秦只能选择离开,带着不甘离开。

  没多久,一个腿上缠着绑腿,脚上穿着草鞋,背上背着书箱,肩上挑这行李,神情憔悴,气色暗黄,脸上带着羞愧神色的男子来到了洛阳城郊雒阳。

  不用猜,这个男子就是苏秦。

  从咸阳到洛阳,没人知道苏秦走了多久,没人知道他经过了多少风吹日晒。然而,当苏秦再次回到家的时候,当他站在家门口的时候,他正在织布的妻子并没有出门迎接他,他正在做饭的嫂子也没有招呼他吃饭,就连他的老爸老妈都不跟他说话。

  面对此情此景,苏秦除了一声叹息,别无他法。

  回到屋内,苏秦再次摊开他的书,但家人对他的态度随即涌现在脑海中,这让他没有办法集中精神。在经过一番思虑后,苏秦再次做出了选择。

  而这个选择是没有选择的选择。

  没过多久,苏秦便再次离开了这个家,而这一次,他没有再往西走,而来到了北边的赵国。

  在洛阳和秦国,苏秦怎么说也算和周显王以及秦惠文王见了个面,吹了会牛。虽说最终没有得到人家的赏识,但那只是因为自己跟人家不对路。但是在赵国,苏秦可就连这运气都没有了,因为他连跟国君见面的机会都没有。

  此时赵国的国君是赵肃侯,而他的弟弟奉阳君则是赵国的国相。苏秦来到赵国后,首先见到的是便这位奉阳君。

  如果说秦惠文王拒绝苏秦只是以不喜欢说客为理由,那么奉阳君就是真的实实在在不喜欢说客了。见到苏秦后,他没有给苏秦任何发挥的机会,直接就给他下了逐客令。

  一次比一次惨,但苏秦依然不放弃,既然在赵国看不到希望,那不如继续北上,前往更北的燕国。

  燕国自从在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时候出场过一次,之后就一直销声匿迹,现在,他终于迎来露面的机会。

  话说,燕国的存在是挺神奇的。中原诸侯大搞争霸的时候,他默不作声。中原诸侯大搞杀伐兼并的时候,他默不作声。中原诸侯内乱频发,长幼相争的时候,他还是默不作声。当中原诸侯纷纷变法求强的时候,他依旧默不作声。在这些年中,燕国保持了难得的独立性和延续性,但是,随着苏秦的到来,一切都变了。

  苏秦来到燕国的时候,燕国的国君是燕文公。作为一个与世无争的诸侯,燕文公对苏秦并不是很感兴趣。

  所以,他并没有召见苏秦。

  但是,关于燕国和燕文公的状况,苏秦是犹如以往一样做足了功课的。初来燕国没有得到召见,苏秦并没有像在赵国一样随后就走掉了,而是在燕国耐性的等待了起来。

  就这样,苏秦等了一年。

  苏秦这一年在燕国是怎么生存的,打点零工还是摆点地摊,又或者是上山砍柴烧炭卖,还是到客店端盘子洗碗(也不知道那时候的客店招不招人端盘子洗碗),没人知道。但我知道,以苏秦的家庭,肯定是不可能带了够用一年的钱来到的。所以,除了以上几个谋生的职业外,估计做的也是跟这差不多的谋生。

  苏秦怎么活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一年之后燕文公果然召见了这个来自王都的男人(当然,苏秦用什么办法让燕文公召见他,我们也不知道)。

  见到燕文公后,苏秦便开始了跟秦惠文王一样的对话,只是,这次的对象是燕文公。

  “燕国,东临朝鲜、辽东,北有林胡、楼烦,西有云中、九原,南有滹沱、易水。疆域纵横两千多里,作战之士数十万之众,战车六百余辆,战马六千余匹,储备的粮草足够好几年之用。再加上燕南的碣石、雁门等肥沃土地,燕北的红枣和板栗等收益,全国即使停止耕作,光是这红枣和板栗的受益也足够富裕的了,这就是所谓的天然府库啊。”

  分析完了燕国的地理位置和国力强弱后,苏秦又开始分析燕国所处的国际形势。

  “数百年来,燕国能够安居乐业,不受战火侵蚀,看不到军队覆灭、将领被杀的惨痛情景。大王知道原因吗?”

  燕文公当然不知道,所以他什么话也不说。

  “燕国不被中原诸侯侵犯的原因,是因为以前有晋国现在有赵国挡在燕国的南面。秦国与赵国之间发动国五次战争,秦国胜了两次而赵国胜了三次,两国相互残杀,彼此削弱。而燕国凭借着地理的优势在后边牵制他们,这就是燕国不受敌人侵犯的原因。况且,就算秦国要攻打燕国,也要穿越云中和九原以及代郡和上谷等地,这些地横跨数千里,即使秦国冒险攻克了燕国的城池,他也考虑有没有法守住它。但是,如果赵国要攻打燕国的话,只要发出号令,不到十天,几十万大军就会挺进到东桓驻扎了。到时候再渡过滹沱和易水,用不了四五天的时间,就到了燕国的都城。所以说秦国攻打燕国,是在千里以外打仗。而赵国攻打燕国,是在百里以内作战。如果燕国不忧虑百里以内的祸患而重视千里以外的敌人,那就再也没有比这更错误的策略了。因此,我希望大王与赵国合纵联盟,把各国联成一体,那么燕国就一定不会有所忧虑了。”

  燕国不是秦国,它没有经历过君权旁落的痛苦(起码没有记载),燕文公也不是秦惠文王,所以他也没有在哪听过这种经天纬地、合纵连横的说辞。因此,苏秦忽悠套路一打下来,燕文公彻底给他整懵了。

  原来,还可以这么玩的啊。

  燕文公表示很高兴,虽然他没什么见识,但常识还是有的。于是,就在苏秦说完后,燕文公说到:“先生您说的当然不错,但是燕国弱小,西边紧靠赵国,南边又接近齐国。并且,赵国和齐国可都是强国啊,他们能跟燕国结盟吗,我有点担心。但是,如果先生您可以用合纵联盟的办法使燕国安然无事,我愿倾国相从。”

  踏遍了小半个天下,苏秦终于找到了他的明君(听他忽悠的人)。

  既然燕文公心有所动,苏秦当然欣然允诺,随即表示愿意替燕国出使赵国,促进联盟。

  燕文公也是相当够意思的,知道苏秦没钱,随即便给了他大量的车马金帛。并且,除了钱财外,燕文公还给了苏秦一样东西---燕国的相印。

  既然是出使赵国,一个平民的身份总是不好的,燕文公还是很懂人情世故的。

  随即,曾经的平民,现在的燕国相邦,在护卫的簇拥下走上了曾经拒绝自己的赵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