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五百六十二年

第三十一章 理想与和平

五百六十二年 黄巢0238 6233 2024-07-11 11:06

  栾氏的出局意味着晋国来到了六卿时代,真正的六卿。

  此时晋国的大族只剩下赵氏、韩氏、魏氏、中行氏、智氏和范氏六个,这六个家族正好配对晋国的三军六卿制度,从今以后,这六大家族再也不用轮流入卿了,不管怎么样,一个名额是不少不了的。

  卿位固定了,权力也就开始生根了。

  从此,晋国的主流思想也就从外斗开始转为内斗。

  晋平公十年(公元前548年),范匄去世,其子范鞅顶替入卿。而接替范匄任中军将职位的是隐忍了半生的赵武。

  赵氏终于迎来了新的曙光。

  范匄执政晋国六年,最大的政绩就是驱除了栾氏,从这一点上来看,范匄真无愧于内斗高手这个称号。相比起来,赵武就与之不同了。

  当年下宫之难,赵氏几乎灭族,时至今日,已过去三十五年,这三十五年漫长的岁月,给赵武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赵氏饱受欺凌,虽然在晋悼公时期有所改观,但与赵盾的鼎盛时期相比,还是相差甚远。这也就是赵武一直小心侍奉国君,对工作兢兢业业的原因。

  范匄执政时期,赵武担任中军佐,主要负责晋国的外交事务。在赵武的主张之下,诸侯迎来了阔别已久的和平。

  楚国乏力,赵武主张建立大中原共荣圈,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率先做出了表率。

  晋平公十一年(公元前547年),秦景公派其弟弟公子鍼来到晋国,目的是为了跟晋国议和。

  秦晋缠斗已有八十余年,公子鍼的到来,为这段历史画上了一个句号。并且,秦晋这次议和的意义还不仅于此。

  要想知道意义在哪,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

  向戌,男,子姓,向氏,生卒年不详,籍贯宋国,宋桓公后裔,职位左师,宋国卿士之一。

  向戌是一个有梦想的人,他的梦想源于他的偶像,而他的偶像就是他的前辈,宋国华元。

  如果对华元还有点印象的话,那一定记得上一次的弭兵大会。

  晋厉公元年,在华元的努力之下,晋国和楚国第一次达成了停战协议。虽然那个协议是不合时宜的,但至少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年的和平。而向戌的梦想就在于此,他也想像自己的偶像华元一样促成晋楚联盟,为天下诸侯带来和平与安康。

  有梦想的人都是了不起的人,华元在不合时宜的条件下都能促进晋楚联盟,那现在条件成熟了,此事不更水到渠成吗?向戌决定,一定要为此而努力一次。而在向戌努力之前,有一人为他把路都已经铺好了。

  此人名叫声子,蔡国太师子朝的儿子。

  声子有个好朋友,楚国大夫伍举,伍举有个岳父,王子牟。而王子牟却是一个倒霉的人,因为他在楚国犯了事而不得不外出逃亡,这可就把他的女婿伍举害惨了。王子牟逃亡后,伍举被人举报说是他护送王子牟逃亡的,这让伍举不得不也走上了外出逃亡的路。

  伍举先是来到了郑国,然后,便准备前往晋国,而在郑国的郊区,伍举遇到了他此时正奉命出使晋国的好朋友声子。

  身在异国他乡,老友相见。一个是国家大使,风光无限。另一个却是逃亡之人,落魄狼狈。此情此景,声子和伍举都感慨万千。

  于是,两人席地而坐,开始畅谈人生。

  说到曾经在楚国风光的日子,伍举满脸的失落和悲伤,见老友如此这般,声子说了一句话:“你先走吧,我一定想办法帮你回到楚国。”

  从郑国离开后,声子来到了晋国,从晋国离开后,声子又来到了楚国。在楚国,声子见到了一个人,楚国令尹子木。

  声子作为外交大臣,此次来到楚国,子木肯定要跟他好好交流一翻了,而由于声子刚从晋国而来,话题便也自然而然的从晋国开始了。于是,子木问到:“晋国的大夫和楚国比,谁更贤明?”

  子木迫切的想得到答案,而声子在这个问题中却看到了可以帮自己的好朋友伍举回国的可能。

  于是,声子便开始了他的长篇大论。

  首先,声子介绍了晋国的基本情况:晋国大夫和执政士卿多为异姓族人,晋国公室子弟虽然也有入朝参政的,但却是少数。

  然后,声子又对这个情况进行了分析和评价:以功绩和才能任人以职,比起以血缘宗亲任人,更能体现人尽其用的原则,这样,对治理国家百益而无害。

  再然后,声子又举了几个活生生的例子:其一,楚庄王元年,子仪作乱,后来析公(事先知道子仪作乱,后害怕牵连)逃往晋国,为晋国所用。绕角之役,晋国采用析公的建议,败退楚国。其二,子反与巫臣争夺夏姬,迫使巫臣逃往晋国,成为其谋士,后来巫臣出使吴国,促进吴晋联盟共同抗楚,致使楚国陷入长期腹背受敌的境地。其三,若敖氏之乱,苗贲皇逃亡晋国,晋国给其封地,让他出谋划策,这才有了鄢陵之战的胜利。

  这三个人都是楚国的痛,子木心里肯定是有数的,所以他对声子的话连连点头。而声子之所以要提这三个人,只是在为伍举的出场而做的准备。

  接着,声子又说到:“现在这种情况又出现了,伍举因为自己的岳父逃亡出国,结果被国君和大夫们说成是他护送的,搞得伍举也不得不逃亡去了晋国,晋国人已经在准备给他封邑了,他要是真的为晋国出谋划策来危害楚国,恐怕这又是楚国的一次灾难了。但是,伍举是一直伸长着脖子往南看的,他一直希望能得到楚国的赦免,只是楚国并没有把他放心上而已。”

  套路,都是套路。

  说到这里,子木就开始有点担心了,但是他又做不了主,所以只能上报给楚康王(楚共王儿子)。

  楚康王也是个聪明人,前面几个活生生的例子就在那里,他不可能不看。所以,很快,声子就派了个人去把伍举接了回来,回来后,伍举不仅官复原职,俸禄还增加了。

  话说向戌在宋国,伍举在楚国,那他的回国跟向戌的梦想有什么联系呢?我们来看一个人,楚康王。

  楚共王三十一年(公元前560年),楚共王去世,其长子王子招继位,也就是现在的楚康王。

  楚康王从他继位的那一刻起,就继承了他爷爷和他父亲的遗志---誓要振兴楚国。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道路是漫长的,楚国的山河日下是无需争议的。因此,振兴楚国的任务是艰巨的,楚康王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在听完子木的报告后,楚康王又加深了对此的认知。迎回伍举,官复原职,并且还加工资,这就是体现。

  楚康王内心的变化正是向戌实现梦想的重要一步,因为只有楚国和晋国态度的缓和,这才是联盟的先天条件。

  先天条件成熟了,接下来就是开始实际的行动了,于是,向戌表演的时间到了。而要看向戌怎么表演,我们还得先介绍一下向戌的两个好朋友,晋国赵武和楚国子木。

  首先,向戌来到了晋国,找到了他的好朋友赵武。

  当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赵武后,赵武召集晋国的士卿们开了个会,在会议上,韩起发表了深明大义的演讲:“兵,民之残也,财用之蟊,小国之大灾也。将或弭之,虽曰不可,必将许之。弗许,楚将许之,以召诸侯,则我失为盟主矣。(战争是对民众的摧残,又是消耗国家财力的蟊虫,也是小国们的大灾难。如果有人想要制止战争,他即便不会成功,我们也要先答应他。因为就算我们不答应,楚国也会答应他。而如果让楚国占了先机,这就会增加他在诸侯间的号召力,那无疑是对我们晋国盟主之位的冲击。)”

  韩起慷慨激昂,赵武则一锤定音,在他俩的带领下,晋国全票通过同意与楚国罢兵结盟。随后,向戌便启程前往楚国,在楚国这里,事情同样进展很顺利。

  两个大国搞定了,接下来就是齐国和秦国,当向戌来到齐国的时候,他们对这件事好像并不是特别在意,不过现在齐国的态度已经不重要了,只要他不搞事情,这件事就这么定了。并且,在晋国和楚国都同意了的情况下,齐国也不敢搞事情。

  于是,向戌开始启程前往秦国,当他来到秦国的时候,秦国表示没问题。

  晋、楚、齐、秦都同意了,还有一些小诸侯就没必要一个个跑了,发个通知就行了,告诉他们,将于宋国举行会盟。

  晋平公十二年(公元前546年),五月二十七,赵武率先到达宋国,两天后,郑国大夫良霄也到了。六月初二,鲁国叔孙豹、齐国庆封、陈国须无、卫国石恶相继到达。初八,荀盈后赵武而到。初十,邾悼公到,十六日,楚国公子黑肱到。

  人都到得差不多了,就开始结盟吧,然而,不行,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人物没有到。

  向戌,作为这次结盟的主持人,此时他正身在陈国,没有他,这盟是不好结的。

  向戌跑陈国去干嘛?因为这里有一个重要的客人,楚国令尹子木。

  子木是个狡猾的人,他对这次会盟保持着极大的戒心。先派公子黑肱去,只是去替楚国露个脸,免得给人落下不尊重会盟的把柄,而自己却躲在陈国,暗中观察会盟局势。子木的小算盘,向戌可能知道一点,但是子木代表的楚国是这次会盟的关键一环。所以,向戌来到了陈国先跟子木沟通一下,面对向戌,子木提出了一个要求:晋国和楚国的附属国要相互朝见。

  现如今晋国风头正劲,楚国则处于下风状态,这次会盟,可能会确定晋国一家独大的天下格局,这是子木最担忧的地方。所以,在会盟开始前,子木就要提出这个要求,目的是发出一个信号:晋、楚平等,否则这会盟不结。

  赵武是带着诚心来的,而子木却是带着戒心来的,不过,这不重要。子木既然对会盟提出了要求,这说明他对会盟还是抱了一定希望的,这才是重要的。

  和子木沟通完后,六月二十四日,向戌带着子木的要求回到了宋国。回到宋国后,他第一个找到了在宋国已经等了将近一个月的赵武,并向他说明了子木的要求。

  听完向戌的话后,赵武只说了一句话:“晋、楚、齐、秦四国地位对等,晋国不能指使齐国,楚国也不能指使秦国。如果楚国允许秦国国君出访晋国,那么晋国也允许齐国国君出访楚国。”

  赵武迫切的希望促成会盟,六月二十六日,向戌便带着赵武的话来到了子木面前。面对赵武的诚意,子木做出了一个行动---派人坐专车回楚国向楚康王请示。

  楚康王随即做出了一条批示:释齐、秦,他国请相见也。

  除了齐国和秦国外,其他原先分别附庸于晋国和楚国的诸侯现在要同时向晋国和楚国纳贡。这就是楚康王的批示。

  我们都知道,晋国势强,小弟多于楚国,现在让诸侯们同时向晋国和楚国纳贡,显然,晋国是吃了那么一点点亏的。当然,最吃亏的还是那些小诸侯,原本向一个老大纳贡都有点吃不消了,现在要是同时向两个老大纳贡,那不得玩完了!

  小国有苦难言,不过晋国和楚国并不打算顾忌他们的感受,于是,会盟的大方向就这样愉快的决定了。

  七月初二,向戌再次回到了宋国,跟他一同回来的,还有从楚康王那里带来的批示。当天晚上,赵武就和公子黑肱开始商量盟书的细节条款了。

  两天后,也就是七月初四,子木从陈国启程来到了宋国,与他一同前来的,还有陈国的孔奂和蔡国的公孙归生,随后,曹国和许国的大夫也都来了。

  这回人才算是到齐,那就开始仪式吧。

  结盟,就跟结拜一样的,总要玩一下歃血的把戏。

  但结盟有时候跟结拜又是不一样的,有些结拜可以做到真心实意,但结盟从来都是各怀鬼胎的。比如这一次,仪式还没开始,晋国和楚国就起了争执。

  他们争执的点在于谁应该先歃血,晋国觉得自己一直以来都是盟主,从来没有人先于自己歃血的。而楚国觉得,既然都说好了从今以后晋国和楚国是对等的国家,如果总是让你们晋国先歃血,那不就代表着你晋国强于楚国吗?那这结盟还有啥意思,再说了,这近百年来晋国和楚国都是轮流当盟主的,什么叫做你晋国一直是盟主啊?

  这下完蛋了,还没开始结盟就又吵上了,难不成这次这么兴师动众最后又只能草草收场?好在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晋国大夫叔向。

  只见叔向对赵武说到:“一直以来,诸侯们奉晋国为盟主,并不是在于晋国是否主持会盟,而是在于晋国的德行。因此,我们不如不要把精力放在去跟楚国争夺歃血的先后顺序,而是把精力致力于修明德行,这样的话,就可以让楚国去替我们做结盟时那些具体的繁杂琐事,而我们却照样可以得到诸侯们的尊崇,这样岂不快哉!”

  叔向的意思很简单,盟主的位置不是谁先歃血就是谁的,主要还是看拳头硬不硬(叔向说得很委婉),既然楚国喜欢去干那些琐事,那就让他干去好了,跟他抢那玩意干啥!

  经叔向这一点拨,赵武心里立马舒坦多了,于是第一个歃血的顺序就给了楚国。

  血歃完了,接下来就是确定各诸侯国等级地位的时候了,这才是这次会盟最重要的主题。诸侯国的等级,代表着他今后是纳贡还是收贡,亦或免贡,纳贡要纳多少,收贡又可以收多少。是做大哥还是做小弟,做大哥可以有多少小弟,做小弟又要认多少大哥。所以,这牵扯着每个诸侯国君的神经。

  第一个开始行动的就是鲁襄公,他派人向正在参加会盟的叔孙豹传达了一句话:“一定要把鲁国的地位等同于邾国和滕国!”

  鲁襄公说完了,接下来就是齐国人提要求:邾国一定要是齐国的附属。

  齐国人提完了要求,接下来宋国又有话讲了:滕国一定要是宋国的附属。

  这就尴尬了,鲁襄公前脚提出要求要把自己等同于邾国和滕国,后脚邾国和滕国就被齐国和宋国收为小弟。

  难道鲁国只能跟这些小弟同一级别了?叔孙豹不答应:“邾国和滕国变成了人家的私属,我们鲁国可是堂堂列国啊,他们怎么能同我们平起平坐呢!像宋国和卫国那样的跟我们对等还差不多!”

  叔孙豹的思路显然比鲁襄公是清晰多了的,于是,在各家诸侯大夫的主张下,会盟很快有了结果。

  一等诸侯:晋国和楚国。

  二等诸侯:齐国和秦国。

  三等诸侯:宋国、卫国、鲁国、郑国、蔡国、陈国。

  四等诸侯:邾国、滕国、薛国、许国等等。

  五等诸侯:无名氏

  其中,一等诸侯晋国和楚国地位最高,天下列国,除了齐国和秦国外,所有的都必须向晋国和楚国同时称臣纳贡。

  二等诸侯齐国和秦国,可以不向晋国和楚国纳贡,也可以自己培养小弟收贡,但有一点是要注意的:见了晋国和楚国,至少得叫声大哥。

  三等诸侯,要同时向晋国和楚国纳贡,也可以自己培养小弟收贡。

  四等诸侯,要同时向晋国和楚国纳贡,并且,见了前面三等诸侯都要叫大哥,还有,可能要做二等诸侯的私属国。当然,他们权力也是有的,比如,如果有人欺负他们了,至少可以报大哥的名号。

  五等诸侯,该尽的义务,一个不能少,该有的权力,一项没有。生死不明,存亡不定,一切只看天意。

  这次会盟就是这么个结果,所谓的等级地位,无非就是按实际国力排序的。这是一种恃强凌弱的表象,但这也是当时最好的一个结果,毕竟实力摆在那里,是人人都可以看得到了。之前就是因为等级排序不清晰,导致很多诸侯都不能清楚的给自己一个定位,才有了无休止的战争。现在好了,等级排序很清楚了,谁该纳贡,谁该收贡,一清二楚,以后再也不用通过战争了解决纠纷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