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落入姬宫湦的手里来,不知是上天在惩罚褒姒还是在惩罚姬宫湦,更不知往后惹出的是红尘艳事还是天下绝唱。
反正当他们两个走到一起的时候,春秋真正的大幕也就此拉开了。
自从得到褒姒后,姬宫湦便被迷得神魂颠倒的,这时他也已经忘记了自己还是周王室的天子,不过,他却还记得自己可以行使周天子的权力。
周幽王四年(公元前778年),褒姒为周幽王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姬伯服。
有了儿子后,周幽王更加流连销迷于褒姒的美人柔情之中了,从此周王室就像没有了天子,公侯卿士就像没有了国君。
于是,被褒姒的美色迷昏了头的周幽王竟然做出了废黜王后和太子姬宜臼的行为来,改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的儿子姬伯服为太子。
废长立幼,在那个以礼仪为治国之本的时代,是对礼仪最大的挑战,从此周王室的上空风云际会,暗流涌动。
原本的王后申后出身高贵,是诸侯国申国国君的女儿,也就是说,申侯是周幽王的老丈人。
当然,现在不是了。
得知自己的女儿在没有犯什么过错的情况下就被废黜,申侯那是一口老血喷涌而出。
申国在当时是一个非常有资历的诸侯,再加上天子丈人这层关系,申侯可以说是傲视群雄。并且,将来的天子就是自己的外孙姬宜臼,一想到这梦幻般的未来,申侯总是沾沾自喜。可是,偏偏在申侯还沉浸在美梦中的时候周幽王竟然把王后废了,不仅是废王后,就连自己的外孙太子姬宜臼也一起废了。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申侯经历了从天堂到地狱,而申国的地位也毁在了周幽王的手里,申侯很痛苦,但姬宫湦可不会在乎他的感受。
这也太可恶了,于是,一颗仇恨的种子在申侯内心种下。
当然,这完全没有影响到姬宫湦。
废黜王后后,姬宫湦对褒姒的宠幸与日俱增,于是,慢慢的祸乱也就来到了他身边。
这还要从褒姒的一个怪癖说起。
褒姒虽然是一个天生的美人,但她却有一个毛病---不爱笑。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是褒国战败乞降的献礼而沮丧,还是根本就不喜欢镐京这高墙深宫,或者是打心里就厌恶这帝王之家
总之,她就是不爱笑的。
美女不爱笑,美艳是要打折扣的,这可让天天守在她身边的周幽王愁死了。为了博取褒姒的开心,周幽王想到了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方法。
于是,震烁古今,被后世乐此不疲讨论的烽火戏诸侯一幕出现了。
周王室的天下实行的是分封制,是由周王室一级一级的分封下去,产生分封制的原因是因为当初势单力薄的周武王姬发是依靠着各路诸侯的拥护才推翻残暴的商纣王建立周王室的,所以在成功后姬发就大肆的分封了这些诸侯(这些人跟着姬发推翻纣王,不好好的分封安抚,姬发可能就等着被他们推翻吧)。
有点类似于股份分红。
这些分封的诸侯有的其实跟武王是没有半点关系的,只是当初积极的上了姬发的贼船,所以就混到了个分封的名额。
不过,还有很多是跟姬发关系不一般的,有的是姬发的功臣旧将,有的是兄弟侄子,而姬发的中心位置就是由这群人拥护起来的,所以,他们称呼姬发为天子,号称自己都要听命于姬发的。
姬发在带领他们伐纣成功后,每个人都得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封地,然后,他们在自己的封地上又像周王室一样建立等级分封制,把周王室分封给自己的封地再切割分封给拥护自己的人(兄弟子侄,功臣旧将),这些人都是要听命于自己的,而自己则听命于周王室,这就是所谓的分封制。
分封制在当时是一个理想下的制度,这制度维护着周王室牢固的地位,毕竟战友、兄弟、子侄的关系是牢不可破的。
可是,当那些受封的人到了自己的封地之后就发现,想要听姬发的命令现在有点困难了,因为天下真的太大了。有些人分封的地方离姬发住的京师实在是太远了,在当时技术不怎么发达的年代,路也是不好走的,所以他们根本就不好联系。三五年都不一定能见上一次面,所以姬发要是有什么事根本指望不上他们。
这可怎么办,毕竟是亲兄弟、亲侄子,心连着心的,一起长大的。在这些人的心里,姬发是有地位的,所以他们是真心的想听命于姬发的。
于是,他们就想到了一个办法:在离京师不远的地方建造一个烽火台,里面放满干燥的柴火,然后在肉眼能看到的远处再建一个一样的,就以这样的方式一个一个的链接下去。从姬发的京师向四面八方延伸,直到延伸到每一个诸侯国。然后每一个烽火台分配给人负责,大家就商量好,一旦京师有突发事故急需各路诸侯前来救驾的时候就会点燃第一座烽火台。就近的烽火台看到了京师方向燃烧着的烽火台也要马上点燃,每一个看到燃烧的烽火台就要点燃,就这样一个一个的传下去,直到每一个诸侯国。而当看到京师方向传来的烽火时,每一个诸侯都必须携带兵马马不停蹄的赶往京师。
这个方法不错,眼睛肯定跑得比腿快。
但有时候,好方法也要给好的人用,像周幽王这样的,你给他个无线电,他也能玩砸了。
褒姒天生丽质,外人无法理解周幽王对她的爱,不过说实话,抛开周幽王天子的身份,一个丈夫如此迷恋自己的妻子着实是让人羡慕,如果我是在写言情小说,这一定是一个浪漫的故事。
但是,这是写历史,所以浪漫的爱情故事就变成了狗血的流血事件。
上天给周幽王开了一个玩笑,一个忘记了自己天子身份的人为了博得他深爱的女人的一个笑容而行使了天子的权力。
于是,周幽王点燃了烽火台。
然后,看到京师的烽火台被点燃,每一个驻守烽火台的人立马也点燃了自己的烽火台。
看着前方的烽火台一个个被点燃,看着从那冒出来的一股股浓烟,一个个的传下去,直到每一个诸侯的封地。
而看见烽火的诸侯一个个都提刀上马,就这样,天下诸侯的兵马随即都涌入镐京。
只有当京师受到外敌侵扰的时候天子才会点燃烽火台,这是当初设立烽火台的初衷,犹如祖训,所以赶来的诸侯们都以为他们将会有一场大战。
可是,当他们来到镐京城下看到的却是风平浪静。
而站在城墙上的却是悠然自得的周幽王和他身边的美人褒姒。
看着城外这群风尘仆仆的人,看着他们不知所措的神情,狼狈的模样真让人发笑。
周幽王笑了,褒姒也笑了,周幽王终于看到了笑起来的褒姒,这时候他看到的褒姒是那么美,是那么迷人。
褒姒的一颦一笑都被周幽王看在了眼里,但是城外那些无奈的眼神周幽王却没有看见,而当城外的诸侯还没有搞清楚是什么情况的时候,周幽王也告诉了他们自己点燃烽火只是为了看他们狼狈奔波的样子来逗自己老婆开心。
还真是个老实人。
但周幽王不知道,在那些无奈的眼神中充满了失望,在失望的眼神下是愤怒,而在愤怒的背后则是杀气。
此时各路诸侯的内心一定是五味杂陈的,天下已不再是当初的那个天下了,天子也已经不是当时那个天子了。
身为诸侯,被这般的戏弄,这一次没有人会忘记。
诸侯们很生气,但是他们却做不了什么,所以只能携带着兵马打道回府。
被烽火传召而来的诸侯走了,可是不爱笑的褒姒依旧不爱笑,而周幽王还是找不到其他的办法。于是,烽火又一次被点燃了,像上次一样,各路诸侯也都纷纷赶来了。只不过,这一次到了镐京后没有再像上一次一样不知所措了。
来到镐京后看到安静的京师,诸侯们没有过多的想法就知道自己又被耍了,只不过和上一次不同的是,这一次好像没有那么多人了。
诸侯走后,周幽王依旧找不到可以让褒姒笑的方法,好像点燃烽火就是唯一的。于是,就有了第三次、第四次烽火被点燃,而每一次都可以看到因赶路而狼狈不堪的诸侯们。
可是,周幽王没有察觉到,每一次来的人都越来越来少了。
所以周幽王不会知道,每一次被他的烽火召唤而来的诸侯们走的时候都带走了一样东西---周王室的气数。
而就在周幽王肆无忌惮的挥霍着周王室的气数时,有一双眼睛却一直在暗处死死盯的着他。
这双眼睛把周幽王的所作所为都看在了眼里,而那些被烽火召唤而来的诸侯们走时候充满的怨气,也正是这双眼睛的主人希望看到的。
而这双眼睛的主人就是被废王后的父亲,申侯。
当初,自己女儿被废的消息传到耳朵里时,申侯还是不愿意相信的,所以当他确切地知道这是一个真消息的时候,那一刻起他就已经起了杀心。
在别人看来周幽王是天下的共主,但在申侯看来他就是一个无耻的负心汉,所以他要为自己的女儿主持公道。但是,申侯知道,想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杀周幽王,那是不可能的,因此,他要等机会。
而这个机会也没有让他等太久了。
周幽王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的事天下人都知道了,而要命的是天下的诸侯明明知道周幽王是在戏耍他们,可当他们一看到滚滚的浓烟时却还是不得不携带着兵马前往镐京。
命运半点不由人,说的大概就是这样的情况。
但是,周幽王也不要太得意,他这样做的后果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慢慢的消耗完诸侯们对他的最后一点忠心。
接下来就是申侯的表演时间了。
看着天子的胡作非为,作为一方诸侯的申侯当然要例行公事的上书劝谏周幽王不要过分宠爱褒姒以误国家。
当然,申侯也知道,自己对周幽王的进言无异于自讨没趣。不过,他还是依旧要这么做。
目的有两个,第一:申侯要申明自己为国为民的立场,第二:激怒周幽王。
而有人进忠言,就必定有人进谗言。申侯的劝谏激怒了周幽王,而申侯的政敌等的就是这样的机会,所以,他们也进言周幽王,表示这小子欠打啊。
人是经不起吹鼓的,于是在顺耳谗言的吹鼓之下周幽王便兴兵讨伐申。
这回算是引火烧身了,女儿外孙被废,这已经表明申侯失去了在周王室的一切政治资本。这个时候他应该审时度势的安心做他的诸侯不问政事,那样才可以保全妻儿宗庙,在家喝喝开水看看书安享晚年的。
但是,所有人都不会想到,这正是申侯想要的。
在他的内心一直藏着那份不甘,为女儿和外孙的无故被废而不甘,所以他早就想好反击。
而从上书劝柬周幽王开始就是在着手反击。
因为,犯上作乱的事,申侯是不能干的,所以,第一把火还是要让周幽王亲自来烧。
周王室兴兵伐申,申侯自知国小兵弱,势孤力单,不能与周王室匹敌,所以,他不会坐以待毙。
而面对周幽王举大兵而来的局面,其实申侯在上书劝谏前就已经做好准备了。
申国地处犬戎国边境,长时间在第一线与犬戎人打交道,所以申侯深知犬戎人贪财好物(犬戎人也不想这样的呀,没办法,作为游牧人,除了马、牛、羊的,什么也没有)的特点。
而在申侯看来,这个特点就是缺点。
而有缺点的人就是可以被利用的人,于是,就在周幽王讨伐申侯的兵马还没有出动的时候,申侯就已经向犬戎人借到了一万五千兵马,另外,申侯还联合了诸侯曾国(肯定也是吃了不少周幽王的苦)。
申侯是怎么借到犬戎兵的?曾国又是怎么敢跟着他一起对抗天子的?原因恐怕不只有一个。除了最基本的许诺利益外,周幽王在诸侯间的号召力越来越弱才是根本。
犬戎人贪财好物,申侯只要答应给他们多少钱财就可以了,曾国家小业小的,受到周幽王的压迫肯定不少。而怨气到了一定程度就是要发泄出来的,跟在申国的后面对抗天子,曾国也算是把身家性命都赌进去了。
当然,周幽王只是想教训一下申侯,只是,他没想到申侯却是拼命的。
天子与诸侯的大战一触即发,而就在这个剑拔弩张最为关键的时候,周幽王连他兴兵伐申的兵马都还没有召集齐全。
于是,剧情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
申侯等不及周幽王的兵马来到申国一战高下,自己就带着他的杂牌军浩浩荡荡的奔向镐京去了。
这样的一群杂牌军,这样目的的一次军事行动,估计他们在路上的口号会是比较独特的,比如:刀在手,跟我走,抢珠宝,美女有,要报仇,先砍头。
申侯把战场改到了镐京来,他知道这样的胜算会少很多,但是,他没有想到就是这样的一群乌合之众杀到镐京城下时的时候,周幽王的中央军竟然没有一点抵抗的能力。
而当周王室的中央军戍卫不了京城时,周幽王才真正想到烽火台的作用了,于是赶忙派人点燃了烽火台。然而,当烽火台一座一座的传下去的时候,这一次却再也没有看到像前几次那样浩浩荡荡的勤王大军了。
周幽王终于为自己的愚蠢付出了代价。
其实,周幽王即便不点燃烽火台,各路诸侯也早就知道了申侯在率领着戎兵进攻镐京的周天子了。这就是为什么申侯从申国一路到镐京没有遇到任何阻拦的原因。
因为大部分诸侯们选择了漠视。
当犬戎人杀戮的恐怖笼罩着京师的时候,不知道周幽王还记得当初点燃烽火后从各路赶来的诸侯从城下望上来那绝望的眼神不!
有失望,有愤怒,有杀气。
现在当那些失望、愤怒和带有杀气的眼神汇聚成了冷漠时,周幽王可曾有过一丝的反思。
不过,这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申侯做事效率挺高的。
犬戎兵围攻镐京的战争过程可谓是非常的简单粗暴,结果就是城破人亡。
现在看起来,原来申侯当初向周幽王上书进言并非自讨没趣,更不是真心为了维护稳定周王室的地位,相反这是申侯极为高明的一个政治手段。
天下人都知道周幽王宠幸褒姒误国误民,而与天下诸侯被烽火戏耍之后留下的叹息和失望相比,这时候的申侯选择毅然的站出来劝柬,明知道不可能有用,可他就是要这么做。那这样做的作用只有一个了,就是与被迫选择漠视的诸侯相比站出来极力进言的那个将会在短时间内成为诸侯的精神领袖。
申侯这么做,第一步就让自己站在了最高点。
明知周幽王不会听柬,可他却还是要坚持。他这样做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激怒周幽王,并且申侯知道,愤怒的周幽王对自己采取的行动一定会是兵戈相见。
身为周王室诸侯的申侯上书进谏忠言以保国天下,天子不仅不听还要讨伐他,这到哪说理去。
当然,周幽王要讨伐申侯,申侯确实没地方说理,但是这并不代表申侯就理亏,起码天下的诸侯会把这件事清清楚楚的看在眼里。
而这就是申侯的目的,让天下的诸侯从心理上站在到自己的阵营里来。
申侯达到了他的目的,所以当形势慢慢的偏向自己的时候,周幽王就处于一个孤助无援的不利局面了,这个时候申侯就可以名正言顺的率兵进京了。
申侯的手段可惜周幽王不懂,他不知道当他收到申侯的谏书时就已经落入到申侯的圈套。当然,这一套路下来,可能当时天下也没几人能懂。
申侯的计划很有效率,他要的结果也已经达到了,但是他的计划并不完美,因为他的计划可能就到这里了。
申侯能想到怎么去激怒周幽王,他也能想到怎么去借来犬戎兵,他还能想到怎么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
但是,他想不到杀死周幽王后该怎么。
于是,难题就这样出现了,而后来的事情也就由不得申侯来掌控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