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山之战后的第一次反击,勾践用了十二年的时间。
这一战把他积攒了十二年的复仇怒火彻底释放,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从此之后,对于战争而言,勾践算是掌握了对吴国的主动权。而对于吴国而言,从顶峰掠过之后,便是无尽的下坡之路,直到跌落悬崖,永不翻身。
而在吴国跌落的过程中,上天也是不遗余力。
越王勾践十九年(公元前478年),吴国发生饥荒。
夫差穷兵黩武消耗光了父亲积攒下来的家底,现在上天又把天灾降临到吴国头上,看来上天是真的要抛弃吴国了。
一十六年前,上天曾抛弃过越国,然而夫差却把机会给放掉了,现在,勾践告诉自己绝不能再犯当年夫差犯过的错。
而趁着吴国饥荒,这便是向吴国再次发动进攻的最好时机。
于是在与范蠡文种等人反复谋划好后,勾践决定亲率越国大军北上攻吴。
然而,当军队行驶至笠泽南岸的时候,在这里,他们遭遇了前来抵抗的吴军。
出来打仗的,就不怕打仗,所以越军和吴军就在笠泽南北岸形成对阵之势。
此时北岸的吴军早已不是当年攻破郢都的那支吴军,战斗力更是不堪当年辉煌。不过虽然如此,但勾践也绝不敢掉以轻心。
战斗一开始,勾践便将越军分为左右两翼,然后在夜色的掩护下,左右两军分别渡过笠泽,当然,这一切都避开了吴军的观察。而就在越国两军成功渡过笠泽后,勾践并没有急于向吴军发起进攻,而是悄悄潜伏在了吴军周围。
趁着吴军尚未发现越军时发起进攻,这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勾践没有选择这么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有比这更好的时机。
勾践在等时间,直到午夜时分,当大部分的吴军都进入到睡眠状态的时候,勾践才下了发起总攻的命令。
越军分左右两翼向吴军发起进攻,在睡梦中被惊醒的吴军也只能仓皇的以左右两军对越军进行抵抗。然而就在双方激战正酣之时,突然越军的中路又杀出了一支军队,仔细一看,这支军队还是勾践亲自率领的。
这便是勾践的战术,以左右两翼突袭吴军,仓皇的吴军肯定来不及加以分析,必然将全部兵力分为左右两军对抗越军。而当吴国的军力都陷入战斗不能调动的时候,越军再以精兵中路突袭,吴军必然无力抵抗,到时候越国就胜券在握了。
战斗的过程按着勾践的设想进行着,当越国中路军突然杀出来的时候,本来还能招架的吴军顿时就阵脚大乱。而趁着吴军阵脚大乱之时,越军便一鼓作气,很快,吴军也就招架不住了,纷纷开始败退。
吴军后退,越军则紧追不舍,很快就追到了姑苏城下。而面对姑苏城的高墙重护,勾践望而兴叹,只好班师回国。
这次出征,虽然没有重创吴国,但对越国而言意义却是重大的。此战过后,吴国的财力与兵力不足尽显无疑,今后如果再次面对越国,怕是只能疲于应付。
而面对吴国的衰亡,夫差则回天乏术。于是很快勾践开始占据绝对优势,并对吴国形成了全面压制之势。
越王勾践二十二年(公元前475年),越国再一次对吴国姑苏城发起了进攻,与上次一样,勾践同样无法攻克这座城池。但与上一次又不一样,三年前,吴军从笠泽退守到姑苏城,这让原本打算打野战的勾践毫无准备,所以才不得不做出了退兵的决定。而今天,勾践就是奔着姑苏城来了,所以,面对姑苏城的固守,勾践早有准备。既然你们准备固守,那好,我就固围。
一座城被死死围住,先不说食物和水等资源能不能熬得住,也不说伤亡病患等如何处理,单单说这精神上了折磨,怕也是足够把人逼疯的。
城外兵刀阵剑,随时都有可能发动进攻,城内死气沉沉,每天都有人死亡,这种折磨绝对是令人窒息的。
姑苏城对于吴军来说就是一座死牢,而此时的吴军也已无正面对抗越国之力,除了据城固守外,他们也没有其他的办法。所以支撑城内的吴军坚持下去的唯一希望,就是他们认为勾践围着姑苏城久攻不下后,便会自己退去。
吴国人抱着最后的幻想死死坚持,他们希望自己能看到勾践退兵的那一刻。可谁会想到,直到两年后,城外的越国依旧没有退兵的意思。两年的坚持,除了给城内的吴军带来折磨和死亡外,其他的一无所获。当吴国人明白这一点后,他们的意志力便也开始崩溃,于是就出现了“士卒分散,城门不守”的一幕。
而与吴军崩溃不同的是,越军却大有怡然自得之势。
两年来,城外的越军安营扎寨,补给不断,操练不减,甚至还有人更替换防。他们如此从容不迫,等的就是让吴国人自己从内部瓦解,好以最小的代价攻下姑苏城。所以当他们看到吴国人开始不守城门的时候,越国人就知道,自己成功了。
越王勾践二十四年(公元前473年),在这一年的冬天,勾践发动了对姑苏城的总攻。
面对一群毫无斗志的人,越国很顺利的就攻破了姑苏的城门。城门被破,城内的夫差只得率领最后一群跟随者登上姑苏台,而勾践也很快就包围了姑苏台。
二十一年前,会稽城破,勾践退守会稽山,夫差包围会稽山。那时的勾践,身边还有五千亲兵。而此时姑苏台上的夫差,不要说五千了,五百都没有。所以,当年的勾践还有谈判的资本,而今天的夫差,就只能派出王孙裸露着上体,跪行前往勾践的面前求和了。
求和要有求和的姿态,这一点夫差很清楚,所以王孙来到勾践的面前开口就说:“您失势无援的臣子夫差冒昧对您说句心里话,当初在会稽的时候曾得罪过您,今天才落得如此下场,我现在也不敢多说什么,只求与您结盟。今天您来惩罚我的罪过,我不敢不从,希望您能像当初我在会稽放过您一样放过我,让我做您的俘虏。”
说实话,当初夫差确实有能力杀了勾践,如果他那么做了,现在勾践也就没有机会站在这里跟他讲话了。只是,这个世上没有如果,夫差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然而,当勾践听到夫差提起往事的时候,他的心里还是动了一点恻隐之心。
毕竟这个人曾放过自己一命,既然现在自己已经完成了伐吴大业,夫差死不死其实已经没有多大关系了,不如就放了他吧!
勾践准备要放了夫差,就像当年夫差放了自己一样,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年伍子胥极力阻拦夫差放了勾践,今天,范蠡则充当了当年伍子胥的角色:“当初天意要让吴国灭了越国,但吴国不顺天意而为,以至才有今天。现在天意要让越国灭了吴国,难道大王也要像当年的夫差一样违逆天意吗?二十一年来,大王夙兴夜寐,为的就是灭掉吴国,谋划了二十一年的大业,眼看就要成功了,难道大王要在此时放弃吗?再说了,如果越国也像当年的吴国一样不顺应天意,那就必将受到上天的惩罚。还有,难道大王忘记了会稽山之耻吗?”
此时的范蠡像极了当时的伍子胥,勾践也像极了当时的夫差,所以他对范蠡说到:“我也很想听从你的意见,但是,我真的不忍心这样对待吴国。”
话说到这个份上,范蠡知道没有再说下去的意义了,但他真的不愿看到今后的越国重蹈覆辙今天的吴国,所以,他做了一件当年伍子胥没有做的事。
范蠡从勾践的营帐中走了出来,开始击鼓出兵,对着越国将士说:“大王已经把政事委托给我了。”
看着范蠡的所作所为,勾践并没有出面阻止,于是在范蠡的指挥下,越国最终灭亡了吴国,夫差也成了越国的阶下之囚。
当年伍子胥要是有这勇气,也没今天这事了。
夫差匍匐在勾践的脚下,并没有多说一句话,然而此时的勾践却想起了当年在吴国喂马,为阖闾守墓,为夫差牵马的情景。
在吴国的那几年,是勾践一生的耻辱,也是他这二十多年来日夜辛勤的动力。然而看着眼前的夫差,勾践还是生出了怜悯之心,不管如何,不管当初在吴国遭受了什么,不管夫差对自己做了什么,他没有杀死自己,这是铁的事实。
一切就让它随风而去吧,吴国与越国的恩怨并不是夫差与勾践的恩怨。两代人的拼杀,死了多少人,这些死去的人,到底意味着什么,既然今天吴国已经被越国灭了,吴土也已经尽归越土了,那这些世仇恩怨是不是也该消失了。而当恩怨消失的时候,夫差与勾践是不是也可以握手言和了。
既然如此,夫差还是继续的活下去吧。
最终,勾践还是决定给夫差一条生路,把他流放到舟山群岛上,并给他三百户人口食邑。
也许,这是吴越相争最好的结局,该放下的就应该放下。此时的夫差也已年过半百,到岛上去养老,未尝不是一个善终。
然而,一生的结怨不是说放下就放下的,在得到勾践的赦令后,夫差羞愧难道,流着泪对勾践说:“我已经老了,再也不能侍奉大王了。”说完,夫差便上吊自杀,结束了轰轰烈烈的一生。
勾践吞并吴国后,越国的领土至少扩张了一倍以上,今天的江淮地区以及钱塘江地区都成了越国的治下之土。而随着国土的增加,越国的综合国力也骤然上升,很快就代替了吴国成为东南一霸。
当越国成了东南的霸主后,勾践也开始慢慢寻求成为中原的霸主,并且也开始跟夫差一样北上争霸。
勾践与夫差有着同样的理想,但他与夫差又有着不同的命运。夫差是早年得意,晚年失意,而勾践则恰恰相反,他是早年失意,晚年得意(两个人还挺互补)。
当年夫差北上争霸时,越国是他的后顾之忧。今天勾践北上争霸时,后方却没有任何后顾之忧。
勾践之心,世人皆知,然而偏偏他身边的文种却不知,也许,也不是文种不知,而是不合。所以对于成为东南霸主后,越国的下一步战略应该在哪里,勾践与文种发生了君臣自相识以来的最大分歧。
文种觉得,吴国的衰败就起源于夫差北上争霸之时,而今天吴国的的事迹还历历在目,如果越国也要强行北上争霸,结局必将跟吴国一样。
而勾践则完全不认同,夫差穷兵黩武,东边与楚国结仇,南边与越国结仇,北边又与齐国结仇。并且当着周王室的面,公然与称霸于中原一百余年的晋国争霸,时机是极其不对的。而越国则不会犯这种错误,早在吴国称霸之时越国就与楚国交好,越国以南诸夷也无反叛之心,并且越国北上中原之时,也多是与中原诸国相互礼聘,并无居高临下之意。种种看来,越国如若北上争霸,必将不同于吴国。
政见之分,自古以来就难以调和,勾践文种君臣的分歧也同样如此,而这也就注定了文种悲惨的结局。
由于勾践一心北上争霸,文种阻拦未果,便开始频频称病不朝,这引起了勾践的极度不满。
文种功劳是大,但不管怎么说,始终是臣,这种不把勾践放在眼里的行为,确实触犯了勾践的底线。
国君被触犯,自然有臣子站出来,于是,勾践要谋反的流言也就顿时四起。对于流言,不管真假,但文种的存在,已经妨碍到了勾践,所以,借着谣言,勾践便赐死了文种。
可同患难,不可同享福。
这是后人对勾践的评价,这个评价正是起于勾践赐死文种。而相比起文种,与文种共同辅佐勾践的范蠡就要聪明得多了。
在攻破吴国后,范蠡便给勾践递上了一封信:主上心忧,臣子就应当为主上分担。主上受辱,臣子就该自刎而死。当初会稽之战时,大王蒙受羞辱,但为臣却没有去死,只是为了想替主上报仇罢了。现在君王的仇恨已雪,我请求治臣使大王当年受辱于会稽之罪。
范蠡真的一心求死?不可能,他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如果不这么做他就会遇到比这么做还要倒霉的事。
范蠡是聪明的,他知道自己主动求勾践给自己治罪,勾践反而会因为找不到给他治罪的理由而不治他的罪。果不其然,在收到范蠡的信后,勾践并没有治他的罪,反而极力劝说他:“现在你功高位尊,正是享受荣华富贵的时候,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要求呢?”
面对勾践的询问,范蠡选择了回避。而面对回避的范蠡,勾践选择了威胁:“你如果真要就此走掉,我就杀了你的妻子。”
顺便提一句,据说范蠡的妻子正是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
因为人家想要辞职,你就要杀人家老婆?天下还有这样不讲理的人?其实并非如此,范蠡知道,勾践所说的要杀他妻子只不过是在没有任何挽留的借口下胡乱说的,而勾践也知道,范蠡知道他的意思。
其实不管是勾践也好,范蠡也罢,他们都明白对方的心思。而他们之间之所以要有这样的对话,无非是为了给越国人一个交代,也给勾践和范蠡一个和平分手的台阶。
既然是演戏,那就继续往下演呗。
于是范蠡接着对勾践说:“君子应顺势而为,做什么事都要有计划而不是急于成功。现在我辞职而去,这跟我老婆有什么关系?”
话说完了,戏也演得差不多了,范蠡该走还是走了。于是,他带着他的老婆开始了泛三江游五湖的神仙生活。在范蠡走后,勾践在越国给他留了一块封地,并且还为他铸造了雕像,以示对他的无尽敬意。
范蠡是聪明的,他比文种更了解勾践,他有更好的办法跟勾践相处,所以,在功成名就后,他也就有着比文种更好的结局。
话说范蠡离开越国后,散尽家财,来到陶邑与西施过起了隐居生活。
然而,当贫穷的隐居生活过久了的时候,范蠡又开始想要谋划另一番事业。
陶邑地居中心,交通发达,这种地方正是做生意最好的地方,于是范蠡便开始了他的经商生涯,没过多久,范蠡便又积攒了万贯家财,成了当地的首富,因此还得到了一个“陶朱公”的称号。
西汉贾谊在他的《过秦论》中所说的“陶朱、猗顿之富”的“陶朱”指的就是范蠡。
文种被赐死,范蠡自动离去,这让勾践在制定越国新战略的时候不再受越国元老的制约,于是北上争霸也就成了越国的新旋律。
由于吞并了吴国,越国也开始与鲁国接壤,而在勾践的努力下,鲁国很快也就成了越国的盟友。而借着鲁国在周王室的地位,越国也开始向周王室纳贡。
于是,在远离中原文明一千五百年后,越国再次回到了中原这个大家庭。
而回到中原,这只是勾践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成为新一任霸主。黄天不负有心人,凭借着越国的实力和勾践的努力,越国逐渐在中原诸侯中脱颖而出,开始与齐、晋会盟,并与之平起平坐。
与夫差争霸不同,勾践走的是另一条路,当他打入中原诸侯圈后,他便慢慢的把当初吴国侵占宋国、鲁国等国的土地返还,以此来积攒人品和口碑。
经过勾践的这一系列操作,越国的大国之风给诸侯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越国称霸于江淮地区的军事实力,东夷诸侯便也都开始向越国称臣纳贡。
于是,春秋的最后一位霸主也正式入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