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云:黎民亲和施礼乐,九韶凤舞庆升平。苍梧御龙千秋业,九嶷祀庙万世功!开篇诗道罢,书接前文。且说帝尧数度让位,让之不出;许由等竭力推辞,避之不及。列位看官!你道历朝历代,世人为争帝位,无不用尽心机,甚至流血漂杵,亦在所不惜;惟帝尧一代,对于帝位,这边让不出,那边躲不迭,此乃何故?其实原因一说便破,乃是皆为洪水所逼,束手无策之故也。须知帝尧所处时代,便是继女娲补天之后,传说中第二个大洪水期。有相关史籍载曰:“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水势浩大,奔腾呼啸,淹没山丘高冈,危害天下,民不安居。”帝尧对此非常关切,睡不安寝,食不甘味,故此每欲将帝位让之。而许由、巢父等一众贤人哪个也不糊涂,谁肯接这烫手山芋?故此千方百计避之。
且说帝尧因见屡次三番让位不成,而洪水愈加汹涌难退,乃召集群臣,征询四岳意见,问谁可治理水患。四岳经过商议,共同推荐道:“有崇之侯鲧,职司北地,水族正归其所辖,可以治之。”帝尧闻言,沉吟不言。因知崇鲧时常抗命,又刚愎自用之故也。但见四岳异口同声坚持举荐,非要让崇鲧一试,于是便即准奏,任命北伯崇鲧去治理水患。四岳又请帝尧许下重赏,若十年内将水患治平,便以部落联盟共主,亦即天子之位禅让之,帝尧准奏。
由此便说崇鲧其人由来。鲧又作鮌,相传为颛顼五世孙,字熙。姒姓,有崇部落首领,居于崇地(嵩山一带),称有崇氏,又称崇伯鲧。当时奉帝尧之命,由是带领部族臣僚将佐,奔赴黄河流域,开始长达九年治理洪水之役。乃在岸边设置河堤,阻水四溢,缓解洪水泛滥中原,劳苦功高,颇见成效。但洪水虽然被阻,却越积越多,堤坝也随之越筑越高,难免顾此失彼,此堰彼溃,左支右绌。由是历时九年,未能彻底平息洪水灾祸。眼见十年期满,由是朝中流言四起。更有帝尧女婿虞舜,为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恐崇伯在最后一年之内扭转乾坤,果真平息水患,便向帝尧进言,说崇鲧治水九年不成,黎民皆怨,既谓失败。帝尧闻奏大怒,乃令祝融氏杀崇伯鲧于羽山。此乃崇伯鲧治水民间版本,是以悲剧告终。
但在天宫版本神话传说中,鲧并非帝尧臣下,就像射日之大羿,乃是天上神主。因在天上看到人间**横流,洪水泛滥,为救万民于水火,故此私自下界。在下界之前,还偷盗天帝宝贝,名谓神土息壤,据说遇水便可自行生长,乃是克制洪水利器。据《山海经》载:“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于羽郊。”又《尚书·洪范》中,借箕子之口曰:“我闻在昔,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范玖畴,彝伦攸斁。鲧则殛羽山死,禹乃嗣兴。”又屈原《天问》中,说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偏在此关键时刻,天帝发现鲧盗息壤私自下界行为,大为震怒,遂派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息壤,终于导致鲧治水失败。以上三部典籍,皆说杀死鲧者乃是天帝,而非人间帝尧。
相传鲧死之后,尸体三年不腐。祝融恐其复生报仇,便再下羽山,用吴刀剖开其尸。便在此时,禹自鲧腹中跳出,而鲧尸则化为黄能飞走。此黄能有三只脚,生活在水中,《山海经》中亦有记载。大禹便为鲧遗腹之子,由是继承父亲遗志,向帝尧自请治水,帝尧从之。此番治水非常成功,天帝不仅没有从中捣乱,还派大神应龙相助。此乃后话,此处按下不提。只说崇伯鲧不但善于治水,且是城郭创始人。根据专家考证,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就是鲧之封地古崇国。石峁古城出土大量玉璋,《国语·晋语》载曰:“王,章也,不可以二王,无若政何。”是说玉璋代表国家最高权力,亦说明石峁便是当时国家或部落联盟统治中心。
《世本》记载:“鲧作城。”乃关于建造城池最早文献记载,说明鲧是中国历史上始造城郭第一人。《吕氏春秋·君守篇》亦曰:“奚仲作车,仓颉作书,后稷作稼,皋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当矣。”《吴越春秋》载:“鲧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淮南子·原道训》更云:“昔夏鲧作三仞之城。”
又有传说乃谓,说鲧是黄帝统治时代土地之神。《山海经》说其是黄帝之孙,骆明之子,小名白马,甲骨文称作鮌,是大黑鱼之意。当年主管东方大地,却遭遇大洪水,地上生灵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此乃全球性灾难,若按西方《圣经》解释,这场洪水乃是上帝亲手所为,用来惩戒人类恶行者。鲧没有理解上帝用意,偷取息壤,擅自下界治水,故获罪被杀。鲧虽失败,但为民谋利献身,却是半点不假,足可与西方盗火者普罗米修斯媲美。但对此位为人类献身神祇,司马迁竟将其与欢兜、三苗、共工并称为四凶,不知是为何故。
禹是东西方传说所有众神中,唯一诞生于父尸腹中者,这便足以使其获得传奇名声。在父鲧死后孕育三年,割腹而出,更是异于常人。由是禹自出生时起,便是半神半人英雄,且走路样子怪异。不是左右腿交叉前行,而是一只脚拖着另一只脚,亦步亦趋,世人称为禹步。不知是被祝融氏对其剖腹产时割坏韧带,还是常年累月治水,导致风湿性关节炎缘故。禹自幼丧父无母,究竟怎样长大成人,是谓千古悬谜。有典籍称其母乃是有莘氏脩己,而有莘国位于陕西关中,禹则生于海边羽山,如何辗转到达陕西,又被脩己收养,亦为谜案。
闲言道罢,书归正本。复说帝尧既命祝融殛杀崇伯鲧,天下水患不息,黎民愈加陷于绝境,四方神仙皆都不安。便说在这黄河上游仙洞之中,有一鹿仙,生得肤若冰雪,体态娇艳,俨然绰约处子,乃为绝世美女形状,心地善良,专好济困扶危。听闻在其仙洞沟附近黑龙潭中,潜伏一条黑龙,经常兴风作浪,惊扰行人;还经常趁水患溯河而上,到鹿沟一带伤害鹿群。鹿仙女顾念百姓安全,以及保障鹿群生存,决心制服黑龙。由是来到黑龙潭边,向黑龙挑战。黑龙从潭中奋身腾跃而起,张牙舞爪,直奔仙女。鹿仙女运用无上神通,伸手一指,黑龙便即瘫软在河滩之上,表示愿意归降,终身效劳。鹿仙女饶其不死,使为自己坐骑。
彼时帝尧受命于危难,洪水泛滥,淹没田园,各地部落方国割据称雄,独霸一方。帝尧依靠后羿等部落支持,削平群雄,重新统一中原,率领部众与水患斗争,因而万民称颂。这一日,帝尧到仙洞牧马坡巡视,同牧民谈论畜牧之道,牧民便讲述鹿仙女降服黑龙,为民除害之事。正说之间,忽闻空中香气馥郁,天花乱坠,仙乐齐鸣,见一位仙女凌空乘龙,飘然向仙洞而去。众牧民指给帝尧说道:“那就是降龙鹿仙,被称为姑射神女。”帝尧回都,鹿仙形象一直浮现于脑海,萦绕心头不去。夜间忽梦鹿仙女从天而降,邀帝尧驾云凌空同游。帝尧由梦中惊醒,欣喜异常,好不容易巴到天明,遂依昨夜梦境来至姑射山仙洞。远见林边草坪上有女翩翩起舞,婀娜多姿,穿石入虚,履空回旋,身边有小鹿陪伴。帝尧细观,见正是梦中鹿仙,于是健步上前,打躬施礼。鹿仙不答,抽身躲到松树后边。帝尧绕树上前,未料却见山谷中窜出一条巨蟒,口吐红信,目光瞵瞵,昂首扑来。帝尧后退不及,被地上草丛绊倒,情势危急。鹿仙女箭步跳到帝尧身前,将手一指,那巨蟒便浑身颤抖,退回山谷。
书中暗表,这巨蟒乃是由黑虎仙幻化而成,意欲加害帝尧,但不敌鹿仙神通,故此逃走,只索罢休。帝尧一再拱手感谢鹿仙女救命之恩,二人互诉衷情,情投意合,当晚帝尧便留住仙洞,与鹿仙女成就好事。次日鹿仙女领帝尧游山,观赏大镜石、梳妆台,登仙梯。二人遂订立婚约,择定吉期成婚,共结鸾俦于仙洞之中。因以仙洞为新房,对面蜡烛山上光华耀眼,照得仙洞如同白昼一般。后世之人皆称新婚之夜为洞房花烛,便是由来于此。
帝尧婚后忙于治理国事,鹿仙女助其关照牧场。次年鹿仙女产下一子,帝尧大喜,为子起名为朱。鹿仙女在家抚育儿子,因足不出户,那山中巨蟒便即出山,在牧马滩吞食牧民。鹿仙女大怒,于是亲至牧马滩追凶,跟踪到山中梳妆台下,斩杀巨蟒。黑虎使个解尸之术,脱却蟒身而去,愈加嫉恨鹿仙女,苦思报仇。鹿仙女向天帝告发,天帝派天兵将黑虎仙压在平阳东南山丘之下,是为卧虎山。天帝又罚鹿仙女与帝尧割断尘缘,鹿仙女无奈,将朱儿送还帝尧,从此隐居深山。帝尧另娶散宜氏女为妻,生七男二女。朱后封于丹,故称丹朱。后人感念鹿仙女功德,便在黑龙洞左旁小洞窟中,为鹿仙女塑像纪念,千百年来香火不绝。
因鹿仙女曾为帝尧管理牧马场,故此传说上古姑射山北仙洞一带,遗有尧王牧马坡。山头绿草如茵,坡上灌木丛生,沟下一片林海。春天草木萌发,生机勃勃,夏天树木茂盛,山花烂漫,秋天枫叶红似火,冬天松柏傲霜雪。遍山树木皆为尧王所栽,是谓放马之山。山下汾水西岸,至今犹有东马栅、西马栅,相传便为尧王养马场所。放马山北有生马庄,南有牧马滩,并生马、二驹村名,都是尧王所留。如今尧王牧马坡,乃为临汾八景之一。
鹿仙女下嫁帝尧,并为其生丹朱之事,乃为民间传说,不入正史。而据清朝张澍稡集补注司马迁《史记·世本·帝系篇》所云:“尧取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女皇生丹朱。”此乃说丹朱是散宜氏所生,散宜氏因嫁帝尧,故称女皇。传说丹朱受封于丹水,是在南方汉水流域。当尧之时,部落之间战争不断,且很激烈,曾对南方三苗进行讨伐。尧在北方,而丹朱封于丹水,故有尧子丹朱伐三苗之说。尧说丹朱心既顽嚣,又好争讼,深知其不肖,因而让位于舜。但这是后人为推崇尧舜禅让之说所云,丹朱是否果真不肖,已无可考证。《山海经》记载古代首领有帝号者不多,而丹朱却有帝号,称作帝丹朱。若依东汉经学家郑玄所说:“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则说明丹朱在汉代人眼中很有德望,且声名显赫。
后有《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让位于舜,似非尧之本意,而是迫于舜之威迫,或说是舜篡夺尧位,同时抹黑丹朱。帝尧生十子,丹朱为其嫡长子,因出生时全身赤红,故取名为朱。又有传说,谓丹朱聪明智慧,乃是围棋界始祖,并传为史上围棋第一高手,从小极受帝尧宠爱。但其个性刚烈,做事坚决且有主见,颇欠和顺,更少政治智慧,故被虞舜及其同党诬陷诋毁,帝尧上当,便谓丹朱“不肖乃翁”。
在先秦时期,以儒家、墨家两个学派最有势力,号称显学。而两家都以尧舜为天下至德,并以其品德号召诸侯。从那时起,帝尧就成为古昔圣王,既是伦理道德理想人格,又是治国平天下君主楷模。孔子并极力称赞道:“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对尧如此赞美,此后随着儒家在中国文化传统中地位渐趋重要,帝尧亦便日益深入人心。儒家即以“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为标帜,到唐代韩愈以至宋明理学,大倡道统之说,帝尧遂成为儒家精神始祖。
因帝尧是其母感赤龙所吹神风有娠而生,其自身便为神龙所化,故而对灵气特为敏感。当为躲避洪灾,率领族人迁徙之际,便受滴水潭灵气所吸引,将众人带至此地安居,并借此地灵气发展农业,使得百姓安居乐业。次年粮食收获之后,为感谢上苍,并祈福未来,帝尧便精选出最好粮食,先以滴水潭泉水浸泡,用特殊手法去除所有杂质,淬取出精华,合酿祈福之水。此水清澈纯净清香幽长,以敬上苍,并分发百姓,共庆安康。百姓为感恩于尧,将祈福之水名曰“华尧”,饮而沉醉。尧恐百姓乱性,命只许于酉时饮用,称之为“酒”。
说话的!则你始终以“百姓”称谓万民,则百姓是何由来?列位看官,其实不然。百姓之谓,起初乃是专指贵族,甚至只限于皇帝后裔,各分支姓氏也。此称始出于《尚书·尧典》,道是“平章百姓”,就指贵族。至战国以后,方才泛指平民,今多用来表示国民。《诗经·雅·天保》称曰“群黎百姓”,郑玄笺注谓:“百姓,官族姓也。”帝尧曾生二子二女,长子是为监明,早死无嗣;次子丹朱,二女娥皇、女英,皆嫁虞舜。则帝尧后裔,便大都是丹朱后代,经千百年繁衍,虽不能称“百姓”,但亦传二十个姓氏于后世。丹朱后裔诸姓如下:
伊祁,一作伊耆,帝尧之姓,从母居地为姓。伊姓,出自伊祁;后裔伊尹,为商汤之相。衡姓,出自伊祁,伊尹之后有衡姓。祁姓,出自伊祁,简化为祁。尧姓,出自伊祁,以祖上谥号为姓。陶姓,出自陶唐姓;帝尧先居陶(山东定陶),后封唐(河北唐县),因而称陶唐氏,其后有陶姓。唐姓,出自伊祁姓;陶唐氏之后,夏朝时封于唐国(山西翼城),子孙以国名为姓。陶丘,出自伊祁姓;帝尧子丹朱居于陶丘,子孙便以地名为姓。
房姓,出自伊祁姓;夏禹封丹朱于房国(河南遂平),其后以国名为姓。向姓,出自祁姓;夏禹封帝尧之后于向国(山东临沂),子孙以国名为姓。蓟姓,出自祁姓;周武王封帝尧之后于蓟国(北京市西南隅),子孙以国名为姓。刘姓,出自祁姓;帝尧之后封于刘国(河北唐县),子孙以国名为姓;夏朝时善会养龙刘累,即其后人。御龙,出自刘姓;刘累以扰龙(养马)服事于夏王孔甲,受赐御龙氏。韦姓,出自刘姓;商王武丁时,灭亡彭姓豕韦国,改封刘累之后,赐韦氏。杜姓,出自唐姓;夏朝封帝尧之后于唐国,周成王灭唐,移封于杜国(西安市南),称杜伯,子孙以国名为姓。士姓,出自杜姓;周宣王杀杜伯,其子隰叔逃奔晋国,任士师,以官名为姓,称士隰。随姓,出自士姓。彘姓,出自士姓;春秋时晋厉公被弑,大夫士会之子士鲂与荀莹迎立晋悼公,悼公任士鲂为卿,封于彘邑(山西霍州),子孙以地名为姓。范姓,出自士姓;士隰曾孙士会,食采于范邑(河南范县),称范武子,其后以地名为姓。冀姓,出自范姓;范氏之后封于冀国(山西河津),子孙以国名为姓。
帝尧在位七十年,其间始终感觉到有必要选择继任者,并多次推位让贤,只因洪灾泛滥,又多次让位不果。因听信他人诬陷,认为子丹朱凶顽不可重用,因此与四岳商议,请其推荐继位天下共主人选。众臣见问,各自沉思不语。放齐试探说道:“陛下之子丹朱为人开明聪智,可胜大任。”帝尧答道:“丹朱喜欢大言,又爱与人争执,为诸侯尚可,不可委以天下。”讙兜推荐道:“共工有号召力,是有大能力者。”书中暗表,此共工不是怒触不周山共工,乃是其后人也。帝尧答道:“共工巧言令色,阳奉阴违,表面谦和,背里奸诈,亦不可。”于是求问诸部首领,皆都谦称自已德行浅薄,难以担此重任。四岳见帝尧似怀深忧,知其真心让位,便如当年举荐崇伯鲧一般,再次异口同声共推一人,乃是虞舜。并说其大孝,能感化家人,使父母兄弟皆都改恶从善。帝尧请道其详,四岳便详说虞舜故事。
且说虞舜,轩辕黄帝八世孙也。姚姓妫氏,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今山东鄄城),一说诸冯(今山东诸城)。传其称号为有虞氏,因国名虞,故又称虞舜,帝颛顼为其六世之祖。究其谱系,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生重华。自五世祖穷蝉起始,都是平民。舜生于姚墟,自小聪慧异常,两岁就能按父母之意传递东西,三岁能弹奏简易乐曲。舜母握登,在儿子四岁时便即病逝;不久舜父瞽叟续弦,名为壬女。壬女生性不良,对舜总是无端诟辱;其后生下亲子名象,更是变本加厉,对舜动辄打骂。有道是屋漏偏遇连阴雨,舜父后得一场大病,双目完全失明;病愈后脾气变得暴躁无常,不分是非,一味听信后妻,无端打骂长子。舜遭受父亲和后娘打骂,总是默默忍受,依然孝顺父母,照顾弟弟,做好家务。然而即便如此,也不能引起后母半点怜惜之情。
壬女为独霸家产,欲将舜赶出家门,为此绞尽脑汁,想尽办法。忽有一日,壬女将两个儿子叫到房中,递给舜、象每人一袋麻籽,说道:“我庄户人家,以农为本,无耕不立。你弟兄两个,年纪都已长成,应习农耕,以立门户。今有两袋麻籽,俱是相同,平均分作两份,给你弟兄,一个去西坪,一个去东坪,分别播种。则不论是谁,种麻出苗,就可回家。若不能出苗,则不许回家,只去自寻活路可也。”兄弟奉命,不敢违拗,只得应诺出门。
行至半路,前面出现岔道,便要分道而行,分往东西两坪。两人皆都走累,便即坐下稍歇,欲待喘息片刻再行。象觉腹饥,便自袋中拿出麻籽来吃,难以下咽;又讨兄长袋中麻籽来吃,却是格外香甜。象便说道:“有道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你这种子好吃,长出来果实也是好的;我这难吃,种下去也必不出善果。必要换种不可!”舜从小习惯忍让,二话没说,便即交换。舜到东坪垦荒种麻,数日得苗归家;象到西坪自家地里种麻,住在棚中,居数日其苗不出。原来壬女为害舜,将其麻种炒熟,不使长苗,未料反被亲子换去。壬女听说缘由急病,舜为后娘煮药治病,并将饿晕弟象背回。壬女非但不感激舜,反而毫不领情,愈加挑拨陷害。父亲瞽叟听信谗言,终将长子赶出家门。这一年,舜才十七岁而已。
舜被赶出家门,从此开始四处漂泊,艰苦求生。曾在历山耕田,又在雷泽捕鱼,更在河滨做陶,又至寿丘为人帮佣,制作家用器具,并在负夏做过生意。每做一事,略有收入,便留出除够自己吃用之外,皆都暗中寄送家中,孝敬父母,照顾兄弟。虞舜孝悌之行,因此渐渐闻名;同时德行也慢慢显露。其在历山耕田,当地人不再争界,互相谦让。人们都愿来此居住,两三年内便即聚成一个村落。此时虞舜二十岁,因能对虐待自己父母坚守孝道,故此为人称扬。又过十年,帝尧向四岳征询继任人选,四岳故此推荐虞舜,由此书接上文。
帝尧既纳四岳之奏,犹不完全放心,便亲往历山微服考察。到历山之后,见舜正在亲自把犁,驾黄、黑二牛耕地,犁上捆绑簸箕。牛若偷懒不走,舜就抽打簸箕,却不鞭牛。尧帝叫住,问其抽打簸箕原因,舜扶其犁答道:“牛耕地辛苦,我不忍心责之。抽打簸箕,黑牛以为黄牛挨打,黄牛以为黑牛受责,都会拼命往前拉犁。两牛合力拉犁,鞭策便已奏效,何必再打牛哉?”尧帝见其对畜牲如此爱护,大为赞叹,由此极为欣赏,觉其可堪重用。想至此处,便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一并嫁给虞舜,以进步考察其品行。虞舜既已成婚,便还归家中,夫妻三口一起孝顺父母。未过三年,全家和睦相处,且在村落中大受拥戴。耕历山,皆让畔;渔雷泽,皆让居;陶河滨,器皆不苦窳。此后人都愿意追随,因而所居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帝尧闻而大悦,遂赐絺衣、瑶琴,并赐牛羊,使筑仓房。
眼见兄舜得尧重赐,弟象很是眼热,便与母亲商量,又想杀舜,霸其财物。壬女于是怂恿瞽叟,让舜修补仓房屋顶,却命象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在仓顶,遂靠两只斗笠作翼,乘风跳下,幸免于难。瞽叟又让舜掘井,待其深入,却命象在上面填土,把井口堵死,欲将舜活埋井内。舜便在井筒旁边挖掘通道,从通道穿出,在外躲避数日方回。虞舜回到家中,在墙外只听弟象谓其父母道:“落井下石,计从我出。那古琴价值连城,必须归我;娥皇、女英,亦须嫁我为妻。牛羊仓房,则归父母。”父母溺爱此子,更不争执。象遂住进兄长房间,弹奏古琴。舜已进院,抬腿进入房中;象大吃一惊,急起身说道:“我思兄舜,正郁陶也!”舜故作不知,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娥皇、女英还家,将丈夫行为告知父亲。帝尧深自赞叹,遂命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处理政事井井有条,且用人惟贤,大有王霸气度。因闻八元、八恺大有贤名,帝尧未能起用,虞舜便亲自征聘入朝,使“八元”掌管教化,“八恺”管理土地。又闻世间还有四凶,即帝鸿氏不才子浑敦,少皞氏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不才子梼杌,缙云氏不才子饕餮,皆都恶名昭彰,但帝尧未能处置。虞舜遂毅然出手,命将“四凶”擒执,皆都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系列措施陆续落实,充分显示出虞舜治国才干。
帝尧对虞舜经过多方考验,渐渐认可,乃命摄唐及有虞两国。虞舜摄政,更加彰显出非凡才华。据《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是说虞舜乃是中国史上以德治国创始者也。虞舜以德治理天下,团结亲族,联合友邦,于是唐及有虞大治。尧帝复命舜掌管四方之门,宾客来时,舜必亲至门外,礼待四方诸侯。东夷诸侯宾于东门之外,西戎诸侯宾于西门之外,南蛮诸侯宾于南门之外,北狄诸侯宾于北门之外,四门穆穆。
因见舜为唐、虞二国之帝,政绩斐然,于是四岳奏请帝尧,选择吉日举行大典,正式将帝位授予虞舜,便为天下共主。此事便为后世儒家极力赞美,称为“禅让”。《尚书》则称:“舜受终于文祖。”尧舜禅让,被后世传颂数千年之久,但历史真相,或许并非如此。自战国乃至秦汉,儒家已将尧舜奉为圣人,似乎成为定论,不容置疑。但魏晋时出土珍稀典籍《竹书纪年》,便以铁证一举击溃虞舜一代圣君形象。其书载云:“昔尧德衰,为舜所囚。”又云:“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复又载云:“舜放尧于平阳。”更又载云:“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后稷放帝子丹朱于丹水。”后稷便是帝喾之子,周人始祖弃。正是:受禅圣人篡位贼,毁誉皆都作一堆!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