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一章 原来,这就是常朝啊
“李祐打算出城,结果被堵在城门口,被赶回来了?”
晚间,李治听到崔知温带回来的消息,不由感到诧异。
“这家伙不是喜欢赖在京城不走吗?这是感觉到危险,打算提前跑路了?”
崔知温不置可否道:“多半是的吧?若非如此,我也想不出他要提前离京的理由。”
“终究还是打草惊蛇了,这家伙也没想象中那么迟钝嘛。”
“那又如何?还不是逃不出陛下的手心?”
李治仅仅是给皇帝交了个底,李世民就已经把事情安排的妥妥帖帖。
这份信任和偏爱,就连崔知温都开始有些嫉妒了。
凭什么大家都是深受家族信任的年青一代,李治就能得到如此的信任,能让陛下毫无理由地付诸行动。
而他呢,仅仅只是接受了晋王的橄榄枝,就被崔家赶出家门。
说起来,这差距也未免太大了吧?
崔知温愤愤不平,对李治嫉妒的不行。
对此,李治只是一笑置之。
我要是真能得到足够多的信任,现在多半是在朝堂上呼风唤雨、掌控雷电了。
世间之事,哪有崔知温说得那么容易。
现在整天无所事事,是我自己想这么咸鱼吗?
还不是为了照顾老父亲,那可怜的戒备心?
李治摇摇头,没往这方面多想,半趴在桌子上百无聊赖地道:“父皇把李祐留下来,恐怕更多是因为他也看不下去齐王的所作所为,想找个借口把齐王给流放出去罢了,哪有你想的那么简单?”
“那倒是也是。”
崔知温没有否认。
谁不知道李祐有多荒唐?
齐王干尽坏事,本就是人尽皆知的事情,皇帝确实也有理由这么做。
沉默半晌,崔知温问:“那现在该怎么办,既然已经打草惊蛇了,不怕齐王鱼死网破吗?”
“怕什么?”李治打了个大大的哈欠,无所谓地道:“你要明白,坐在皇位上的那是一位有手段、有能力的帝王,我们根本就不需要出手,父皇自己就会把将一切都威胁消弭于无形之中,可不要小瞧了本王的父皇。”
李祐要是肯老老实实的认命,那还好说。
他要是敢在期间作出大逆不道的行径,估计还没有等他动手,就会被李世民镇压下来。
可千万不能小瞧这位千古一帝的手段啊。
若非如此,李治也没必要谨小慎微了。
毕竟嘛,越是糊涂的帝王就越好糊弄不是。
很显然,李世民就不是那种可以轻易糊弄的人。
“行了,这事儿你就没必要关心了,吃完了饭就早点去睡吧,累了一天了,你也该乏了。”
李治睡眼惺忪地说道,与其说是崔知温困了,他自己犯困才是真的吧?
崔知温默然,他搞不明白这位无所事事的晋王哪来那么多的困意。
不过,他确实是有些累了。
吃过晚饭过后,崔知温离开正房,返回自己的房间。
等他离开之后,李治也返回卧室,早早地就休息了。
数日时间转瞬即逝,很快就到了开启常朝的日子。
李治早早的起来,打着哈欠洗漱、清理自己,穿上了官袍就往皇宫那边赶。
这次他是一个人过去的。
崔知温那边还要过个一两小时,才会到御史台上班。
李治就算再怎么折腾崔知温,也不能只因为想要一起入宫,就要把崔知温从睡眠中拉起来吧?
没有那个道理。
一路匆匆赶到宫城,在擂鼓声中进入大兴殿,按照既定的位置站好。
本以为已经升官到五品大员,就可以位列前排了。
但实际上,李治站的位置还是在大殿的后排。
没办法,倒不是五品官的品级不够。
而是参加常朝的官员,平均品级太高了。
相比之下,他这个五品大员不就成了那个吊车尾了吗?
常朝的人数要比朔望的时候少上许多,这也导致李治在大兴殿内打哈欠的行为格外显眼。
李世民坐在龙椅上,一眼就看到在人群中摸鱼的李治,忍不住吹胡子瞪眼,朝他怒视过去。
李治一看到李世民的眼神,瞬间就怂了。
老老实实地把打哈欠的手放了下来,挺直了脊背专心听讲。
不过片刻,朝堂上的第一个议题就被提了出来。
“均田制遇到的困难,想必大家都心知肚明,现今杜家不愿与朝廷配合,不知诸位有何感想?”
李世民沉声开口,环视一周,目光从座下臣子们的脸上一一掠过。
当他的眼神望向房玄龄的时候,这名老臣往朝堂的中央迈出一步。
“臣,有话要说。”
李世民轻轻点头,朗声道:“房爱卿但请直言。”
闻言,房玄龄略微收拾了一下行装,确保服饰周正,之后才开始缓缓说起自己的想法。
“杜家不肯服软,无非是因为杜荷被罢官一事,心中不平罢了。”
“若想要得到杜家的支持,在老臣看来,只需要给杜荷安排一个职位即可。”
“职位的高低不重要,重要的是朝廷要表达出一个态度。”
“当今朝廷仍旧愿意重用世家,而非是打压他们。”
一番话说来,朝堂上站着的众多臣子连连点头。
偶尔还会传来类似于“有道理”、“正是此理”的认可言论。
看来房玄龄提的提案,还是很得朝廷重臣的心意。
李世民没有表态,他只是淡淡点了一下头之后,目光继续朝下一个人望去。
而站在房玄龄身后的,就是当朝中书令杨师道了。
看到圣上的目光望过来,杨师道立刻往中间一站,带着战士上战场精神劲,说出铿锵有力地一番话。
“臣觉得房尚书此言不妥!若是给杜荷安排一官职,那与向士族低头无异!”
“如今朝堂人才济济,大唐更是强盛之际,又何须给士族这个脸面?”
“臣认为朝廷当一以贯之晋王的谋略,以开设学院逼迫杜家让步。”
话音刚落,还没等李世民指明,又有一个人站了出来。
“朝廷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只是退让一步而已,又何必纠结这些细节?”
褚遂良站在后方,掷地有声道:“臣觉得应当听从房尚书之言,朝廷当退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