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你还不愿意?”
“兰儿不怕,有你外祖母给你做主呢”
“哼,你敢不同意!”
什么意思?难道是请了尚方宝剑来的?
还真让赵毅给猜对了,这就是请了尚方宝剑来的。
并且猜对有奖!成功送了一个叫兰儿表姐的生物给他……
“四郎啊,这门婚事是你爷奶订下的,我刚刚也同意了,和你姑才刚交换了婚书,现在兰儿是你的未婚妻了”
未婚妻了……婚妻了……妻了……了……
赵毅蒙了,这就把自己的终身大事给订了?你好歹也问我一声好吗?
“爹,我不同意”
姑妈听了,说道:“不同意?晚了!婚书都交换过了,想反悔?需问你姑我同不同意了!哼”
说完,姑带着她的兰儿大小姐,高傲的昂着头,就像开了屏的孔雀一样,扭着屁股走了。
“娘,你们怎么就同意了呢?她们家什么狗屁兰儿?我怎么会要她?”
赵天水维护兰儿,说道:
“混账话!那是你表姐,你姑姑的亲女儿!现在也是你的未婚妻了,怎么能这么说兰儿呢!”
“娘,你说这是怎么回事儿?怎么一声不响的突然就给我订了亲?”
四娘说道:“四郎啊,其实和你姑姑家的兰儿结亲,我也是不赞同的。但这是你爷奶的意思,你爹又同意了,娘又能说什么?她比你大那么多,又是订过亲的,还是一个大脚,娘怎么会喜欢她?
只是你姑他们先去了你爷奶家,说动了你爷奶,你二伯娘和她一起来的,说是你爷奶的意思,娘也没有办法啊”
“四郎,你现在是出息了,但你姑妈家的兰儿有什么不好的?你现在这份家业,非要娶了外人,让外人享福不成?肥水不流外人田你知不知道!”
好嘛,这什么逻辑。
现在已经交换了婚书,亲是订下了,不可能再反悔,除非退婚!
但退亲不说亲戚反目,就连赵毅爷奶也是不会同意的。
但赵毅可能会娶那个比他大了5岁的兰儿吗?明显不会!
先不说自己和她有血缘关系,算是近亲结婚。就算是没有血缘关系,赵毅也不会娶这样一个刁蛮任性,嫌贫爱富,自认高贵,还比自己大了整整五岁的退亲户的!
于是,赵毅去退亲了。同在一个县城里,两家离得自然远不到哪里去。
所以,赵毅一个人就去了他姑姑家里去退亲了。
赵毅说自己现在是分了家的,所有的事自己做主,要退亲。让他姑姑一顿打给赶了出去。
赵毅又去了赵家村,找赵阳老爷子,原来老爷子根本就不知道这事儿。
只是现在既然定了亲,老爷子也不赞同赵毅退亲。而且他也很不理解赵毅的这种行为,亲上加亲不好吗?
看老爷子说不通,赵毅又找了他奶奶,奶奶当然不会同意赵毅退他表姐的婚。
但赵毅也不是没有准备,八十五亩水田的地契可还在他手上呢。或许赵阳不会因此改变想法,但他奶奶会!
在付出了八十五亩水田地契后,奶奶立场改变了。
因为怕再有什么幺蛾子,赵毅当时就拉了他奶奶,瞒着赵阳去了城里他姑姑家。
听说赵毅要退婚,他姑姑哭天抢地的说不行,奶奶当即是一顿臭骂,大意就是:
你们家闺女怎么能配的上我们家这么好,这么有出息的孙子呢?你们闺女比我们家赵毅大好几岁,本就不般配。又是大脚,还是一个订过亲的退亲户,还好意思凭着亲戚高攀?必须要退婚!
奶奶的骂功就是犀利,这一通骂的姑姑一家没一个人能插上话。最后只得同意了退婚。
只是当时在院里吵闹,不想竟吸引了许多人观看,本想有一个好名声的赵毅,又一次名扬了浮梁县的大街小巷。
不过这次却是说他,小小年纪就嫌贫爱富,发财了就退了自家表姐的亲。
反正是不了解真相的吃瓜群众,说什么的都有。
赵毅也顾不得那些了,回家后很是生气的和他爹娘说:以后他们家不能再有像这种姑表结亲的事儿,不止是他,三丫四丫还有小赵拴也不可以!
而且,裹脚也不能在赵家出现!
还有就是,成亲年龄也必须十六周岁以后才行。
赵毅本来想说十八周岁的,但考虑到四娘赵天水不会同意,也就只能保底十六了。
就这样,赵毅定下了他们这一家以后的三条家规,也是最高规格的三条家规,不可违背!
没有原因,没有违反后的惩罚。因为,不可违背!
糟心的过了一个年,就连过年祭祖时,赵毅也没有回赵家村,只有赵天水和四娘两个人回去了。
三丫四丫也没有回去,她们是本来就不能参加祭祖的。可见这是一个多么重男轻女的——美好时代啊。
过完年,赵毅也就九岁了。可是他才入书院半年而已,他最少还要在这里学习两年。
《广韵》不用再临摹了,字能拿的出手了,音韵也通了,论语也讲了半年了。
过完年,赵毅一边跟着文梁学《论语》,又跟着贾先生学《书经》。
一年才学了半部《书经》,《论语》学完了,不过也只是粗通而已,真正想学透其中真意,非得刻苦专研才行。
又过了一年,赵毅又跟着甄先生学《诗经》,李先生学《易经》,陆先生学《春秋》
还有《礼记》、《尔雅》、《孟子》、《孝经》……
赵毅的课程是彻底忙了起来……
两年后,赵毅才算是粗略的学完了这几本书,要想在深层次的学习,就要去那些全国文明的大书院去深造了。
赵毅十一岁就学完了十三经,虽然是囫囵吞枣的死记硬背,但也十分的惊人了。
浮梁书院的先生们水平有限,就是教赵毅,也只是教个大概意思,真要一字一句的考教经典,他们自己也是不会的。
所以,赵毅现在对所有他学过的书,除《论语》,其余全是粗通。也就是文梁对《论语》有些深究,这才算是让他学到了一点真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