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里梁园延续了数百年,至今在商丘仍有平台、朱台、三陵台、清凉寺等许多遗迹,成为这里的名胜。
梁孝王有时在宫中斗鸡、钓鱼。有时和门客一起,带领武士,在梁园内狩猎。有时兴趣所至,便饮酒作赋。
梁孝王刘武喜好招揽文人谋士,西汉时期的大文学家司马相如,辞赋家枚乘等都经常跟梁孝王一起吟诗作赋,吹弹歌舞。刘武曾在园中设宴,司马相如、枚乘等都应召而至,成为竹荫蔽日的梁园宾客,并为之吟咏。后代的很多辞赋均提及了这一盛况,例如:
“睢园(梁园)绿竹,气凌彭蠡之樽。”—唐王勃《滕王阁序》
“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唐李白《梁园吟》
“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唐·岑参《山房春事》
“歌扬郢路谁同听,声洒梁园客共闻。”-唐·齐己《贺雪》。
“休问梁园旧宾客,茂陵秋雨病相如。”-唐·李商隐《寄令狐郎中》
“曾观大海难为水,除去梁园总是村。”—北宋。柴宗庆
“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
“月明剡水回舟夜,岁暮梁园作赋时。”-南宋·裘万顷《大雪用前韵五首》
“沟壑皆平,乾坤如画,更吐冰轮洁。梁园燕客,夜明不怕灯灭。”-南宋·朱淑真《念奴娇二首·催雪》
此外,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春,李白离长安,开始漫游。在洛阳,遇见了已经33岁,却仍蹭蹬未仕的杜甫,二人同游。同年秋,李、杜、高适三人会于梁园(今商丘市梁园区北部黄河故道一带),并同游孟诸(山东单县)、齐州(济南)等地,在梁园时,李白曾题写过一首著名的《梁园吟》。
梁孝王爱才,喜风雅,重金高位招揽天下人才,不仅对早有才名者如此,对默默无闻的无名小卒,一旦听说有才志,也必定慷慨相助。一时间,“豪俊之士靡集”。许多人甚至辞去朝廷及其他诸侯国的官职到梁园“从梁王游”。这其中最有名气的,当数枚乘、邹阳、庄忌和司马相如等。
枚乘、邹阳、庄忌原为吴王刘濞的门下,力劝吴王不要谋反,吴王不听,他们怕报复,又久慕梁孝王及梁园之名,遂奔梁国。吴王发动“七国之乱”,枚乘再谏吴王,力阻谋反,虽没起什么作用,枚乘却因此名震天下。“七国之乱”平定后,汉景帝把枚乘招至朝中,拜为弘农都尉。而枚乘不愿在朝为官,怀念梁园中的优游生活,遂托病辞官,仍回梁国做梁孝王的文学侍从。汉景帝中元六年,梁孝王病逝,枚乘返回故乡淮阴。汉武帝即位不久,因早年就闻枚乘大名,遂征枚乘,枚乘因年事已高,病死在入京途中。汉武帝意犹未尽,直至后来征到枚乘在梁国所生的儿子枚皋,才算心满意足。同时从梁国征招的,还有庄忌的子侄庄助、庄葱奇等。枚乘为辞赋大家,引《谏吴王书》、《七发》、《梁王菟园赋》等成为梁园及整个西汉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写于梁园的《七发》更是汉赋由楚辞演变而来至成熟期的代表之作,标志着汉代散体大赋体制的最后形成,其开创的设客问答的形式、铺陈夸饰的特点,均为其后的汉赋作者所继承。后人仿《七发》形制,有《七厉》、《七辩》等问世,足见枚乘辞赋影响之深远。与枚乘殊途同归的还有司马相如,他先在朝中任汉景帝的武骑常侍,景帝文治武功皆留心,独不喜辞赋。司马相如颇不如意,见孝王惜士爱才,遂称病辞官,也到梁国追随孝王来了。司马相如,少时好读书,决心以赵国著名政治家蔺相如为榜样,成就一番大事业。司马相如客居梁国数年,给梁园留下了《子虚赋》,后作《上林赋》呈献武帝。武帝嘉许,拜为郎,不久又迁为孝文园令。司马相如是西汉中期最有成就的辞赋家,除以上作品外,尚有《长门赋》、《美人赋》等数十篇佳作传世。邹阳诚实坦荡,遇事不肯与人苟合。到梁国后,因力阻梁孝王谋“汉嗣”之位,遭羊胜、公孙诡谗言,被孝王下狱,准备处死。邹阳狱中上书,文辞言婉雄辩,荡气回肠。孝王读后,立即释放邹阳,并拜为上宾。正因为有枚乘、邹阳、司马相如等的加盟,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梁园作家群,也成就了梁园文化,使梁园辞赋开汉代大赋之先声,并为西汉文坛输送了大批人才。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称:“天下文学之盛,当时盖未有如梁者也。”指的就是这一时期。这其中,梁孝王刘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一个身体力行的组织者和倡导者。“三百里梁园”则为这些文化人提供了理想的驰墨骋怀的园地。
在梁园文化中,刘武和梁园,二者不可缺一。后世许多文人每逢到此仍都感慨不已。“驱车荒城隅,昔是梁王园。当日宾客馆,离离百草蕃。”(侯方域《梁园怀古》)大诗人李白更是在梁园留住10年不忍离去。李白有《梁园吟》一诗:“我浮黄河去京阙,挂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仿古始及平台间。平台为客忧思多,对酒遂作《梁园歌》……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舞影歌声散绿池,空余汴水东流海。”岁月轮回,昔日盛都早已遍历人间盛衰荣辱,阅尽沧海桑田巨变。多少繁华忆旧梦,“三百里梁园”早已掩映于历史的深处。
第二日一早,刘疏与壮红带着两个女儿驾着马车便往梁园赶去。车上壮红告诉刘疏:“这块土地之前是一个宫里的庵人的产业,可大啦,连着一片山,佃户也好几百户。那庵人才死了不久,有个侄儿处理着后事,我便帮你谈好了这桩买卖。这土地上的山紧挨着梁园,风水也好。说那山上便是梁园,住着这汉朝天下的些大才子。梁王在山里建了房子让这些人住在那里,成日的吟诗作赋外什么也不干。我在想我们小秀儿再大一点也准备将她送到那里拜个什么名师学习诗词。”“那个行吗?小秀是个女孩子,若是要学习什么诗呀赋的,请个先生下山到家里教学吧。我们家里的孩子那个不是这样的呢。说到什么诗呀赋的,我们家东皋九皋,还有秀子那个不是能读写他几大箩筐。”
马车一路到了那里,一行人下了轿厢来,两个孩子欢喜得很,到处跑着玩耍。
正好是山脚下,四面田野空旷,其间有些茅舍瓦房正冒着炊烟。那山并不太高,连绵起伏,漫山林木葱茏。靠近上山的驿道非常宽阔。刘疏沿着山边走了一段,然后转身回来向壮红说道:“你知道我为什么要在离铜山与京城这么远的地方购置产业田土吗?”“不知道。”“是给刘家留个后路。”“留后路?”“是的,留后路。你看那从古至今,什么三皇五帝,那朝代不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你说现在的皇帝,他能活一百岁,千岁?”“那能?不然设太子干什么呢。”“所以嘛。你看那些前朝的官员,什么吕氏一族,那个不是被千刀万剐的被誅了九族。如今眼目下我们邓家是管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富甲天下,保不定那天垮了,不被诛九族是运气。我们现在置的这些产业,都归于你的名下,我俩的关系不在铜山公开,无论何时都与邓家无关。”“谁有你这么的精明呢。”“你看我叔叔邓达,在铜山也好,长安也好,那天南海北的珠宝,女人,见到好的就收回门下,还让儿子邓饶在京城开着红楼,天天花天酒地的,这次我过来也是为他的什么儿媳妇儿购买装修材料的。他在铜山腰建起了镇子,邓家的族人很多住在那里,眼下看是安居乐业……”
刘秀子听说那山上的梁园住着些天下的名人大师,吵闹着非要往哪山中而去,这刘疏是千方百计劝说,在他看来,与那些文皱皱的什么文人打交道原本就没有什么意思,再说那里梁王之地,万一碰到梁王,自己两手空空还行吗?那梁王是文帝的心肝宝贝儿,又听说身边有个嘴巴厉害笔杆子也厉害的贾谊在身边,不就是虎视耽耽那太子的位置吗,自己何必去引火烧身呢,于是哄着刘秀子说:“我们下次再上山去,待我们家在这里建起自己的园子,以后过来住着便是。今天我们到那山里去,人生地不熟的,有什么意义呢。”刘秀子这才停止了吵闹。
临到离开,刘疏便将身边的那个跟随自己多年的老仆留下来当管家,并且在梁园山下找了块空地,吩咐壮红为其建造一座院子,一方面让他管理这片产业,又给他配上两个年轻的小厮在此地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