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回 徐彦若追忆往事,唐昭宗撒手人寰(1/3)
李晔很满意自己今天的表现,虽然年近四旬,但比起京城的白鹤少年,自己也毫不逊色。
承恩叼露后的蔻娘被人包好抬回了寝宫,她的人生从今夜开始彻底改变了。而与她同时进宫的红袖,此刻却仍然陪在皇子李裕的案头斟水研墨。
“王爷,您的领子。”红袖说着,上前为李裕整理衣领。
李裕看着她,她也看着李裕。
“王爷在看什么?”红袖说着,同李裕四目相对。
“额,没什么,嘿嘿。”李裕笑着,可眼睛还是忍不住往红袖泛红的脸蛋上瞟。
“你,你还看,我脸上有什么吗?”
“嘿嘿,没,没有。”
“好啦,不许看!”红袖说罢,把脸扭到一边。
“好了,我要去太子宫上早课了。”李裕说着,抬腿往门口走去。
“哎,等等。”红袖快两步走上前,小声在李裕耳边道,“把这个拿上,饿了吃。”
“这是?”李裕低头,却发现红袖已经把两枚煮熟的鸡蛋放到了自己的袖口里。
“好,那我走了。”
“王爷,我等你。”红袖微笑着看着他,目光里满是温情。
太子东宫内
年迈的徐彦若弯着身子,步履蹒跚地走到讲台前,望着台下的皇子公主们,感慨万千,缓缓开口:
“各位殿下,老臣已经教了你们很多了,今天,我们不聊经典。”
“那我们学什么啊?”长公主李荭瞪大了眼睛问道。
徐彦若笑了笑,慢慢地把书合上,娓娓道来:
“话说,自大唐立国,国势不断上升,经过太宗、高宗皇帝的灿然文治,至玄宗朝时,赫赫武功,国势鼎盛,四海一统,万邦来朝。
然而,安史之乱打破了盛世的迷梦,渔阳鼙鼓震碎了大唐的晚钟,何曾有过天子幸蜀,但大唐却发生过不止一次。
你们是我大唐的希望,你们要振作,我大唐才能振兴!你们要发奋,我大唐才能重展雄风!”徐彦若说着,激动地扶住桌案,眼前一阵晕眩,仆倒在地。
“老师!”德王李裕率先冲了上去。
“德王殿下,老臣不能再教你们了,剩下的功课,就让胡师傅来吧。”说罢,徐彦若一口气上不来,昏了过去。
“老师!老师!”
太子和公主也围了上来。
“快叫太医!”门口的太监立刻跑了进来,把徐彦若扶到后堂休息。
未几,翰林学士胡三匆忙赶来,在徐彦若的病床前耳语了几句,旋即离开了。
送走了徐老师,大家也无心上课了。太子本欲离开,刚要起身,却听李裕大声说道,“师傅有令,大家翻开书,继续上课!”
时值正午,小憩了一个时辰的李晔被太监唤起吃饭。
几日来的鲁莽已经严重摧残了他的身体,刚刚梳洗完毕,李晔就感到了一阵强烈的晕眩,随即跌倒在地,不省人事。
后宫里乱作一团,太医从皇帝的寝宫走出,面带忧惧地对皇后说:“陛下的日子恐怕不多了,要早做准备。”
何皇后一下子瘫倒在地上,曾经多么坚强的女人,多少大风大浪都闯了过来,此刻竟一下子六神无主了,她没想到,这一天会来的这样快。
服过药,李晔慢慢苏醒了。
时光飞逝,转瞬已至暮年,操劳一生的他,虽然称不上明君圣主,但也没有一刻不在为大唐的中兴奋斗着。
此刻,李晔的生命大半都成为了对往事的追忆。
“今天晚膳,吃的什么?”李晔疲弱地问道。
“陛下,今晚,您只用了半碗莲子羹”。刘季述答道。
“哦,对。朕真是老了……”说罢,老皇帝抬起头,用深邃的眼神凝望着远方。三十多年了,老皇帝的脑海中,渐渐浮现出如烟的往事……
“季述啊,你跟了朕多少年了?”
“回陛下,正正十年了。”
“十年,那也算是朕的半个亲人了,朕和好多皇子也没相处过这么长的时间,说实话,这深宫之内,除了吕道长,朕最信的过臣下就是你了。”
“皇上错勉,老奴只想一辈子服侍陛下。”
“哎,想不想听朕聊聊过去的事?”
“陛下请讲。”
“那是,朕刚刚登基不久,京兆府长安就发生了韦昭度被刺杀的惊天大案。从那时候,朕就知道,这个皇帝不会好当,可万没想到会这么辛苦。”
“那韦侯爷是怎么死而复生的?”刘季述问。
“朕也以为他死了,还亲自去韦府吊唁,可后来才知道,韦昭度没有死,而是躲了起来,哎,这一切都是源于自朝廷内不同势力之间的仇恨,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