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获得积分从安史之乱开始

第七章 暗流

  暮色暗暗从远山袭来,郊外灞桥边,大军已经集结完毕,随时准备开拔。

  李亨与哥舒翰简短的话别之后,却把目光投在了一个无名小卒身上。

  “封常清,从现在开始,你就叫安太清。本王有一项重要任务,想交付于你!”李亨手中转动着秃笔,在封常清鼻尖处点了一颗痣。

  “常清已经成为过去,安太清多谢殿下赐名!”安太清神色一凝,随即郑重的点了点头。

  “好,本王希望你去敌营卧底,然后设法取得安禄山的信任。”

  李亨轻叹一声,抬眼瞥向更遥远的天际。对于这项决定,他也没有必胜的把握。

  如果说未能救下高仙芝,是他心头的一种遗憾。那么相比之下,安思顺的死,始终让他觉得良心难安。

  捭阖有道,制衡无术,从古至今,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一切内乱的爆发,几乎都是内部机制出的问题。

  自哥舒翰率众驻守潼关之后,便采取了只守不攻的战术策略,二十万大军按兵不动。

  同时,城门口上还悬挂着免战牌,以此消磨着叛军的耐心与意志。

  哥舒翰是出了名的脸皮厚,任凭安禄山怎么谩骂,他都只当耳聋听不见。

  杨国忠得知此事,便立即跟唐皇劝谏。二十万大军,这是一个很微妙的数字,倒令人禁不住浮想联翩。

  先前安禄山范阳起兵造反,也是手握二十万雄兵,他们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却是随处地烧杀抢掠,将大唐百姓一手推入深渊。

  如此乱臣贼子,势必人人得而诛之。奈何兵士们久不经战,早在军中形成了奢靡享乐之风。从一开始便错失了先机。

  眼下,大唐急需打一场胜仗来重振军心。这潼关已是大唐的最后一道防线。若是再稍有差池,长安将会面临一场浩劫。

  杨国忠说得慷慨激昂,几乎是声泪俱下,好一副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形象。

  听得太子李亨也是甚为折服,不禁暗暗直呼,这实力,这演技,就是典型的影帝!

  而这边,安禄山攻打潼关无功而返后,便把所有的怨气都发泄到严庄身上。而事后便又开始对他加以安抚。

  严庄表面上装作风轻云淡,不以为然,而暗地里却也在秘密地进行着谋划。

  数日前,被鞭仗之处还在隐隐生疼,严庄一边走,一边在心里发出最强烈的诅咒。

  对于安禄山浮夸的演技,安庆绪着实无法淡定。只是,他生性懦弱,不具备话语权,便一再受人冷眼。

  他自然不会忘记,自己心爱之人,在一夜之间,成为他父亲的妃嫔的事实!

  终于,两个倍受欺辱之人,在一个人的鼓动下,就一件事上达成了共识——向唐王朝尽忠。

  眼前冷枪寻常事,身旁流箭纵横飞。自古以来,政客往往多于政治家。

  他们一生追逐权势,为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家族成员、政治团体,乃至一切。

  李亨接触政治已有十多年,他对这个也倒是深有体会。那些搞投机,弄权术,昧着良知去获得政治利益的小人,都将退出历史的舞台。

  在听过宰相大人之言,唐皇也是颇为动容。但凡积极投身于政治者,都是有理想之人,不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皆可为国家为民众谋福祉。

  于是,在宰相大人的感召之下,唐皇批准了他的提议。随后,杨国忠便亲自招募了一支军队,并让心腹统领。

  这表面上说是为了协助哥舒翰剿贼,而实际上就是为了保护长安城,从而更好的监督哥舒翰出关迎敌。

  当听闻杨国忠此举,哥舒翰只是冷笑一声,心中自然明白他的意图所在。

  就在这时,便有部下出言献计献策。王思礼认为,安禄山的叛乱是杨国忠所致,所以当务之急,应该诛杀杨国忠。

  哥舒翰也正有此意,但又转念一想,倘若真要如此行动,他可就成了第二个安禄山了。那样只会令他一世英名毁于一旦。最终,也便没有采纳王思礼的意见。

  很快,这个谋划便传到了杨国忠的耳朵里,他担心自己会死无葬身之地,便开始继续招募兵士,凭着心腹杜乾运日夜统练,随时准备在灞上操戈一场。

  对此,哥舒翰也心知肚明,立马向唐皇上疏奏表,请求将灞上的队伍纳入潼关军中,以便于统一指挥。

  紧接着,他又以商讨军情为名由,将杜乾运召集到自己大营内斩杀。由此,灞上队伍便被一举吞并。

  两人经过了此番的较量,杨国忠的恐惧感又加深几分,而哥舒翰也是整日不安。

  这看起来似乎是哥舒翰更胜一筹,而事实上,两人谁也没有讨到便宜。

  这一切,太子李亨都看在眼里,心底不由得一阵叹息,高手过招,便是见招拆招,无招胜有招。

  潼关在哥舒翰的经营下,固若金汤,尽管叛军主力对潼关一再发起进攻,皆是徒劳无功,西进长安的希望越发变得渺茫。

  哥舒翰不愧是一代名将,对当前形势看得十分清楚,如果大军坚守潼关,定然会扭转局势。

  待叛军久攻不下之时,一定会军心涣散,众叛亲离,相信到时候趁势出击,则大局可定。

  而此时,在唐军与叛军交战中,郭子仪每斩杀敌方一步将,便向己方将士宣誓。

  将士们受到了鼓舞,也便殊死战斗。其战果斐然,击破敌军,斩首两千级,俘虏五百人,俘获的马匹数与人数相等。

  此前形势大好,有利于大军的发展,再加上各地捷报频传,更令唐皇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然而,哥舒翰在镇守潼关以来,由于身体的原因,无法继续处理日常军务,便委以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

  而田良丘又不敢独断专行,便让王思礼主管骑兵,李承光主管步兵。

  可是王思礼与李承光两人不对付,常常因琐事而争执不下,不肯好好配合,致使得军中号令不一。

  再加上哥舒翰统军“严而不恤”,大军士气日渐低落,斗志消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