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小便体弱多病,算命先生说我命里犯煞,穷极一生恐多灾多祸。我阿爸气恼不过就赶走了那先生,可一转眼又看我阿妈泪眼婆娑。
其实相命本就是玄学中的一部分,便如中医初始于岐黄,更在《难经》中开创了望闻问切这般妙法,至今仍沿用于医道。
不管那算命先生是真本领或是假把式,有一点他说的不错,我真的是多灾多祸。我小时候身子骨弱,风寒烧热、跌打损伤见怪不怪,还有一次站在水塘边上就像勾了魂似的往水里走,还好被过路的大人捞回来。为此,我阿妈就经常哭,甚至不让我出去走动。
当年的算命先生是找不回来了。因此,阿爸在抽了几杆水烟之后终于下定决心:把我送到寺院里去。
寺院最早起源于佛教的发源地----印度,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由于文化地域等原因又衍生出伽蓝、兰若、丛林、宝刹等称呼。然而从汉代佛教传入东土,寺院便是代表佛传道的场所。古来便有“深山藏古寺”一说,讲究的是内敛含蓄,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肯定:“托体同山阿”乃是天人合一、人神同在的体现。
为了能送我入寺,阿爸阿妈费了不少心思,不仅把家里冬备的粮食装成了满满一麻袋,还外带几张肉票也一应附上。但阿爸阿妈这么做几乎也是穷尽极力了,至少为了我这个独苗他们很可能吃了上顿就没下顿。在那个年代,生于荒,死于野,吃饱穿暖是贫苦人最重要的理想与需求。
寺院其实不大,连最基本的四大班首八大执事都凑不齐,主要还是因为穷乡僻野香火不鼎盛。知客执事却没让我和阿爸入门,只是摇了摇头,说我不是有慧根的人,也不是有佛缘的人。
阿爸拉着我跪在山门前,朝着佛堂磕头。当时年幼的我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妥,只是阿爸怎么说就怎么做。但是我阿爸一直是个体面人,连长匪上山他都没跪过,却为了我这个病秧子放下了他的体面。
我透过门楣,望着殿内的佛像,他看起来十分清瘦、俊秀,倒不像话本里温慈威严的大乘佛模样。我只觉得一阵头晕目眩,佛似乎对我拈花一笑。
“放他进来吧,”从寺院里传来充满磁性的声音,“他无慧根,无佛缘,却有因果。不是往生佛,不是现世佛,而是未来佛。”
知客执事许是诧异,稍一愣神才把我和那麻袋领进门,至于阿爸,则和知客执事耳语了几句,抹着泪呲花头也不回地下山了。
“你叫什么?”知客执事温和地问我。
“阿爸阿妈都唤我小石头。”我老实回答。
“唉,梦断红楼一场空,”耳边又响起来刚才那个声音,“你的法号就叫宝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