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呐喊中的曙光

第5章 家族传说

呐喊中的曙光 行路yyds 1963 2024-11-15 06:55

  有个话题很有必要提一下,民国时期大部分农民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要向地主缴纳高额的地租,自己所剩无几,生活贫困。其次,帝国主义深重压榨外,军阀的横征暴敛使得农民生活更加艰难,不仅国家财政遭受严重损害,农民的生存空间也被极大压缩;再者,农业生产技术的落后导致粮食产量低下,难以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最后,繁重的苛捐杂税让农民苦不堪言,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这些内外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安徽地区农民生活的贫困化。

  在民国时期的1936年安徽的粮食单位产量达到顶峰,其中水稻亩产上等田约180公斤,小麦亩产约50~75公斤,玉米亩产约100公斤。这些数据与古代封建王朝相比并没有太大进步。从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逐年上升,现如今安徽粮食产量、播种面积再创历史新高,总产约830.16亿斤,较上年增产10.14亿斤,居全国第五位;播种面积约1.1亿亩,较上年增长超30万亩,居全国第四位。来自安徽阜阳市颍泉区一处田块,经过农业农村部专家实测,小麦单产达898.2公斤,是今年小麦最高单产纪录。

  安徽地区的粮食种植模式多样,普遍实行一年两季的轮作制度,其中大部分地区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分别种植一季;部分地区则以小麦和水稻轮作,同样是一年两季;还有少数地区能够实现一年三季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即先种植小麦,随后连作两季水稻。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粮食产量。

  尽管随着时代的变迁,农民这一职业可能会逐渐淡出历史舞台,但他们在中国华夏几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为人类的繁衍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却是永恒而辉煌的。他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智慧,耕耘着这片土地,守护着我们的家园,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好了,废话太多了,让我曾祖父那个时空的故事先暂停一下,接着讲他的家族传说。

  辛卯之年,下蔡之地,有陈氏者,财资丰饶,田连阡陌。然年渐暮,日望得享含饴弄孙之乐,然独子之妇久未有孕。遂以二十金自一农家抱得一子,名之曰:“天宝”。次年,子妇果孕,全家欢喜,天宝得名“赐子神童”。陈氏下寿之年得二子,遂志。

  然岁月匆匆,数载之后,陈氏二孙嬉戏于荒田,辄见蛇兔相斗于草木中。兔败逃,伤其小儿;蜇其脖颈,生巨疽,疼痛大号,挣扎蠕动。家人求医不得治,悲痛欲绝。小儿病悸,声嘶气竭,终日啼。

  数日,一自称茅仙道人者来访,观之后言:“毒已攻心,需用他人之心方能医治,不然小儿必命不久矣。”家人闻言大惊失色,欲以长孙之心救幼孙,然此术凶狠,虽不答应,然亦无良计。

  夜备间房,烧巨烛,如眀昼。剖其小儿与长孙之胸,手入其内,取其心,已然变黑。将二心交换,以线缝合,濡布拭身,敷以膏药,被覆其身。数日,小儿病愈,以猪肚皮敷于疱痕之处,疤痕渐消。众人闻此情景,皆啧啧称奇,令人叹为观止。

  译文:

  在辛卯年(光绪十七年),下蔡这个地方,有一个姓陈的人,家财丰厚,田地一望无际。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渴望能够享受含饴弄孙的快乐,但他的独子和儿媳妇却一直没有怀孕。于是,他花费了二十金从一个农家抱养了一个儿子,取名为:“天宝”。第二年,儿媳妇果然怀孕了,全家人都非常高兴,天宝也因此被称为“赐子神童”。陈氏在晚年得享两个儿子的福气,心愿达成。

  然而,时光匆匆,几年之后,陈氏的两个孙子在荒地玩耍时,常常看到蛇和兔子在草丛中争斗。有一次,兔子战败逃跑,撞伤了陈氏的小孙子;蛇还咬伤了他的脖子,长出了一个巨大的脓包,孩子疼痛难忍,大声哭喊,挣扎蠕动。家人四处求医,但都无法治愈,悲痛欲绝。孩子因惊吓过度,声音嘶哑,气息微弱,整日啼哭。

  几天后,一个自称茅仙的道士前来拜访,观察后说:“毒已经攻心,需要用他人的心才能医治,否则孩子性命难保。”家人听后大惊失色,想用长孙的心来救幼孙,但这种方法过于残忍,虽然他们不愿意,但也没有其他好办法。

  当晚,他们准备了一间厢房,点上巨大的蜡烛,亮如白昼。然后切开小孙子和长孙的胸膛,把手伸进去,取出他们的心,发现已经变黑了。他们将两颗心交换位置,用线缝合,用湿布擦拭身体,敷上膏药,盖上被子。几天后,小孙子的病好了,他们又用猪肚皮敷在伤口上,疤痕逐渐消失。众人听闻此事,都啧啧称奇,感叹不已。

  问我为何费尽心思撰此文言文呢?或许是因为我听多了蒲松龄所讲的那些鬼怪故事吧。如果不写一篇,我都觉得辜负了他老人家给我讲述的那么多寓意深刻的“鬼怪”故事。我身为一名穿梭于历史长河的旅行者,有幸与他老人家相遇,还在他的茶摊前小憩片刻,听他与路人讲述那些稀奇古怪的故事。

  好了今天就到这了,故事才刚刚开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