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诸子百家
李悝变法,推出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具律》六篇,维护巩固变法做出的改革成果。毕竟是剥夺了贵族阶层的利益,若是没有有效的手段来保护成果,政策就不会推行开,即便是施行了,也会遭到贵族地主的破坏。
废除世系贵族,使得那些不劳而获的世袭贵族没有了封地、食邑。他们想要保持贵族的身份,就必须放下身段去挣,和招募而来的贤才去比拼。这玩意儿是很难的,做官了寄生虫的贵族,他们缺乏的不是知识教育,而是吃苦耐劳的拼劲和韧性。
废除井田制,鼓励垦荒,允许私有土地买卖,这极大的促进了奴隶的逃跑,使得贵族地主家的地没人耕种。而私人开垦的荒地就是自己的,还允许私有买卖。
自己有块地,谁还愿意去给地主做奴隶啊!
魏国变法是成功的,使魏国走上了强国之列,魏文侯在位五十年,也称雄于诸侯五十年。
战国七雄能有魏国的一席之地,李悝变法功不可没。
看到魏国变法成功,楚国也施行了‘吴起’变法,前有例子可循,在楚悼王的支持下楚国也逐渐的强盛了起来,并联合赵国击败了强大的魏国。
楚国变法也有契机,当时的楚国受到了韩赵魏的不断进攻,土地不断的丧失,也面临着灭国的危机,后来用重礼贿赂秦国,才得以和韩赵魏讲和。之后,变法改革也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的。
但吴起的结局有点悲惨,最终还是被旧贵族势力的强烈反对,吴起被射杀,变法以失败告终。楚国在最初的时候,国土面积是诸侯中最大的。变法的失败,使得后来楚国变成了一个小国,巴蜀汉中就是被强秦吞并的。但楚国面积实在太大,即便是不断被蚕食,还是坚持到了最后,成为了最晚被灭亡的诸侯国。
紧随楚国之后,秦国也施行了‘商鞅变法’,商鞅是从魏国去秦国的,他的‘法’已经进化的较为成熟,变法是成功的,其个人被车裂并不代表变法失败,只是被用来宣泄旧贵族的怨气而已,他的‘法’却是一直传了下去,最终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六国。
其它国家,赵国的‘胡服骑射’只是强大了军事,对国力没有任何的帮助。使得赵国成为了一个军事上的强国,经济上的矮子。
韩国的‘申不害改革’谈不上成功与否,只是装装样子,并没有触及旧贵族的利益,不算变法,只能是旧贵族阶层的自我调整。
齐国的‘邹忌改革’也一样,甚至连改革都算不上,只是凭借他个人的能力,让齐国稳定了而已,国力和军事上都没有任何的建树。
而燕国的‘千金买马骨’就更是一个笑话了,燕昭王重金招揽人才,吸引了一个乐毅过去,在军事上风光了一把,燕昭王死后,乐毅被赶走,燕国算是彻底的走上了衰败之路。成为了最弱的诸侯国,但他地处偏远,还是由得燕王喜继续昏庸一阵子。
而没用变法改革的鲁国、卫国、郑国等则是成为了六国嘴边的食物,随时可以吞下去。
强秦四外攻伐,不断侵蚀楚国、韩国、魏国、赵国领土,这四国则是西边被秦国咬,就在东边咬别人。
此时郑国已经被韩国吞掉,卫国、中山国也被魏、齐、赵咬噬,鲁国、莒国等也被楚国彻底覆灭。宋国被齐、魏、楚三家分食殆尽。
其实宋国在宋康王时(前318年)也进行了一番改革,前286年的时候,觉得自己很牛,吞并了藤国,一下就惹毛了齐国、魏国、楚国,被三头狼分食一空。
蒙骜借攻打韩国的机会,趁机覆灭了西周国、东周国,河洛七邑,河南、洛阳、穀城、平阴、偃师、巩、缑氏,尽为秦国所夺,设置三川郡,正式纳入了大秦版图。
“报,玳王子传来情报,鲁公在东阿被杀。”
“散出消息,鲁公是自杀而死,自绝鲁祀。”
“诺!”
鲁公,就是鲁倾公。
前278年,秦国攻破楚国都城(郢),楚王东迁至陈。到了前261年,楚王继续伐鲁,攻取彭城。
前255年,鲁国被楚覆灭,鲁宗室被驱赶到了下邑。
要说罪魁祸首,还是东周君,要不是他挑衅秦国,气的异人发兵,鲁顷公不至于这么快就完蛋,或许还能喘息几年。
鲁国是小国,能存活到今,完全是周礼的庇护。鲁国的地盘在六年前被楚国吞占,鲁倾公跑到了下邑。这位之所以活着,之所以保留着爵位,是存了诸侯联军战胜秦国,在东周君的帮助下分到一块地皮继续苟延残喘。
范简把东周君流放阳人地后,鲁倾公就彻底断绝了妄念,伸腿瞪眼死在了柯(东阿)。
柯地,就是东阿,在聊城的东边,河水西岸,此时属于范简的地盘儿。
看看谁人还敢瞧不起他范简,鲁倾公没地方去,还是不是逃到了他的岱国。
各诸侯国算是被鲁倾公狠狠的扇了一个大耳光。谁也别装,你们所谓七雄国,还没有人家岱国正统。
孔子、孟子、曾子、鲁班等都是鲁国人,也是周礼的保存者。当然,礼乐崩坏也是从鲁国开始的,最终在鲁倾公结束也算是画了个圆满的句号。
但此时还有一个小国保留着国号,就是已经没有了地盘的卫国,卫国被魏国侵占了领土,但卫元君还活着,只不过是成为了魏国的封君。
卫国名人辈出,商鞅、李悝、吕不韦、吴起、荆轲等都是卫国人。
最终剩下的战国七雄,秦、楚、魏的强大全是因为他们变法的成功或半成功,而秦国的商鞅、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都是卫国人。
就连现在的秦国相邦吕不韦也是来自卫国的商人。
卫国,是个出人才的地方。鲁国则只能算是一个出名人的地方。
但是,因为卫国的人才为天下的统一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卫国却是一直以魏国的附庸,秦国的附庸,卫元君死后,他儿子姬角(子南角)继位,一直到前209年,秦二世才下诏废掉了卫君角的爵位。
要是秦二世不废掉卫君角,估计依项羽的脾气,没准会封姬角一个诸侯也说不定。
此时的卫元君依旧潇洒,因为他是魏安厘王的女婿。
魏王现在就是再跟女婿学,已经奉秦王为主了,让龙阳君来和范简交朋友,别让蒙骜的大军误伤了友军。
范简三人可以说是承包了这个小酒馆,有说有笑的畅饮。
外面的军兵早已退去,张泊未对范简采取手段,他惹不起这个人。
王翦的大军在楚韩边境上驻扎,似乎在犹豫朝哪一边动手。
蒙骜的大军也在韩魏边境驻扎,一样没有动作。
可就是这样的部署,已经把楚、韩、魏吓坏了,你丫提着血淋淋的大刀,瞪着眼在别人脸上瞅来瞅去,其威慑力简直爆表了。
这个就叫做‘择人而噬’,引而不发,比挥刀更有效果。
三家已经纷纷派出使者去了秦国,更是带去了美貌的公主以求和亲修好。
吕不韦在三川郡也得意非常,礼贤下士,广聚门客,以著《吕氏春秋》。
魏国有信陵君,楚国有春申君,赵国有平原君(已卒),齐国有孟尝君(已卒)。吕不韦学这四君子,并非是要和四君子争个上下出来。而是要为秦国一统天下后,寻个治国之道。
四君子门客多是猛士,虽为诸子门徒,却各个以‘侠’自居,以‘武’犯禁。行的也是阴暗见不得光明之事。
吕不韦不一样,他则是注重文人学士,采集诸子百家的学说思想,汇聚出一套治国之道法出来。
他的做法是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不仅在秦国,其他六国也都在探寻中。
‘秦法’苛刻,残暴。不可效仿,不能效仿,那就弄出一套因地制宜,附和各自国情的‘道法’、‘术法’出来。
但诸子百家的学说,寻其根源,皆出‘黄老之道’,以老子的‘道’为基础的发展起来的。黄老之道不是一家之言,而是华夏文明的基础,是宗源。
吕氏春秋的基础也是以道家为宗,取各家之长,弃其短,而成一家之言。
天下有才华之人都投奔吕不韦去了,原因很简单,这个家伙有钱。即便是不能做官,也能弄点钱花。
很可惜,不管是吕不韦还是吕云,都只不过是一商人而已,他的《吕氏春秋》最终也只能是一个大杂烩的四不像,成不了一家之言。
龙阳君问:“岱王对诸子百家的学说有什么看法吗?”
范简自然有看法,毕竟是穿越者,见证了华夏之后两千年的进步和发展。
“一家之言不过是沽名钓誉而已,事物是变化的,就像流水,自然之水皆弯弯曲曲,笔直的只能是‘渠’。
所以,我个人认为道家才是真正的天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人之道。其核心乃一个‘易’字,每时每刻都在变化之中。
道如水。
其余诸家则流于声名,妄图以固定不变之说而治世,不过是一水渠而已。”
“即便是一条渠,也比没有强。这世人多为凡夫愚人,还是要依圣贤之言,做为行事、做人的准则的。”
龙阳君笑道:“岱王可有自己的言论?”
“有。”
范简呲牙咧嘴,笑道:“我崇尚丛林法则,弱肉强食之道。什么狗屁的儒家、法家、名家、墨家、农家、兵家、阴阳家……全是扯淡,全是虚伪。人与人发生争执,不要动嘴,直接上去比爪牙,看看谁更锋利,就听谁的。”
“呀!你这不是禽兽之道吗?”
墨芷翻着白眼,很是以范简为耻,“以后别说你是我娘的弟子。”
范简道:“我脑袋被门夹了,以前的事早就不记得了,就算是想提,我也不知道该怎么提。”
“岱王此言谬矣,爪牙之所以锋利是练出来的,修炼的方法不同,成效也不同,这才分出了强弱。”
龙阳君道:“百家之言,便是使人更加强大,锋利爪牙的方法,道路。
而你,只是说出了结果。”
“呃!是这样吗?”
范简尴尬了,脸红红的说道:“那我还是支持吕不韦吧!法治民,术治臣,势治军,教治心。”
龙阳君正了脸色,请教道:“愿闻其详。”
范简说道:“很简单,国家制定律法约束民众,君王以权术挟制大臣,因势利导建设军队,以蛊惑之言约束人心。”
“何为因势利导建设军队?”
“就是一支能千变万化的军队,这个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
范简说道:“打仗,重在一个灵活多变,不能僵化。就比如这一次秦兵东出荥阳,假如蒙骜和王翦直接攻击楚国,或者韩国、魏国,那么势必必会引起东六国的联合抵抗。
但我就是让他们两个提着刀不动手,这不吓得三国携重礼去贿赂秦国了吗?
而他们送的金钱礼物,很快就会被我要求,全部给蒙骜王翦送来,充做军饷。
然后清点礼物,看哪一家给的少就对哪家发出警告和恫吓,令其再送更重的礼过来。
假如他不追加礼物,就夺其发动征伐。
这样一来,另外送礼更多的便会作壁上观,以求心理上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