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尽心上》)
耻:羞愧之心。大:重大,重要。
机变:机谋,权诈。巧:技巧。
首先应当“反求诸己”,用仁德的标准衡量、检查自己;在这一过程中,羞耻感是一个人改过向善的内驱力。假如一个人完全失去了羞耻感,也就彻底丧失了做人的底线。“为机变之巧者”正是为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的人。
儒生的理解:和理想的自己进行对比,他会做什么呢?
孟子曰:“居下位而不获于上,民不可得而治也。获于上有道,不信于友,弗获于上矣。信于友有道,事亲弗悦,弗信于友矣。悦亲有道,反身不诚,不悦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其身矣。是故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孟子·离娄上》)
儒生的理解:事亲有道——无违。父母开心就好了,如果父母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自己还要再说些什么呢?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
身:反过来省察自己。诚:真。
强(qiǎng):竭力,极力。恕:恕道,即孔子所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孟子将“反身”“自反”“反求”作为修身证道的重要手段。所谓反身,一是遇到任何问题都首先从自身找原因;二是在生命的过程中始终有勇气直面自己的内心,经常加以拷问和省察。诚,便是忠于自己的内心,忠于自己的良知。
儒生的理解:竭力施行道术
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陈贾曰:“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王曰:“恶!是何言也!”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曰:“古圣人也。”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曰:“然。”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曰:“不知也。”“然则圣人且有过与?”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指统治者。顺:依从。顺之:依从所犯的错误,相当于说将错就错。
论语·季氏》中记述了孔子与子路、冉有的一次谈话,孔子说:“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意即君子讨厌那种回避说想要做某件事情却一定要为做那件事情找个理由的做法。
儒生的理解:借口的正确率在0~100分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