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第十节 权倾天下

  在对韩爌动手前,魏忠贤想先处理另外两人。

  天启五年,阉党分子王绍徽仿照《水浒传》的模式列出东林党骨干一百零八人,将其编成一本书,这就是大名鼎鼎的《东林点将录》。

  由于魏公公此时已经权倾朝野,手下言官无数,为了避免骂人的时候骂到自己人,特制此书,对号入座,骂人前先查书,十分好用。

  在书中,杨涟排名第十,对应的是大刀关胜,紧随其后的是豹子头林冲——左光斗。刘一燝排名第三十三,对应混江龙李俊,韩爌紧随其后,对应九纹龙史进。

  说说前五的大佬吧!

  第五,入云龙公孙胜——左都御史高攀龙。

  第四,智多星吴用——左谕德缪昌期。

  第三,玉麒麟卢俊义——吏部尚书赵南星。

  第二,及时雨宋江——首辅大学士叶向高。

  都知道,在水浒中本来排第一应该是晁盖,不过在排名时晁盖已经死了,宋江就成了第一。出人意料的是,在《东林点将录》里排第一的,不是顾宪成。

  第一,托塔天王晁盖——南京户部尚书李三才。

  相信不少人有疑惑,顾宪成不是创办了东林书院吗,作为东林党开山鼻祖的顾宪成为何不是第一,甚至都没在名单里?说实话,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带着疑惑,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得出了一些结论。

  其一,《东林点将录》是魏公公根据每个东林党人对自己威胁程度的大小作的排名,顾宪成于万历四十年就在家中去世,而魏公公在其死后六七年才正式出道。虽说顾宪成创办了东林书院,但一直处于江湖,并未深入庙堂,故谈不上威胁。

  其二,东林书院跟东林党其实是两个概念,顾宪成创办了东林书院,但不能说创建了东林党。这有点不好理解,我尽量说得通俗点。

  顾宪成创办书院的主要意图就是讲学,顺便讨论讨论国家大事,发发牢骚。硬要说他旨在缔造一个官僚集团,控制朝政,进而影响历史,那是不可能的。古往今来,没有个人能影响历史,历史的发展是大势所趋,个人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进程。东林党的形成,是明末政治斗争和社会演变的必然结果,也可以叫作“趋势”。

  将“东林书院”与“东林党”连接起来的人,正是李三才。

  李三才,陕西人,万历二年考中进士,授职户部主事。六年后,他迎来了一位同事,此人正是顾宪成。在长期的工作生活中,二人深入了解,成为朋友,史载“三才与(顾宪成)深相结,宪成亦深信之”。

  李三才此人率性而为,敢说敢干,有传言说顾宪成办学的资金,正是来源于李三才。二人来往甚密,顾宪成的一些思想也由李三才传入朝廷。万历三十七年,内阁缺人,李三才成为入阁的焦点人物,呼声最高,但遭到齐、浙、昆党的反对,各党分子纷纷上疏弹劾李三才。远在无锡的顾宪成知道此事,立马给叶向高写信,极力推荐李三才。如此,朝中形成两个对立面,一方是东林学子,支持李三才,一方是浙、齐等党派人士,反对李三才。一时间朝廷乌烟瘴气、口水横飞,一旁看戏的万历索性不管,任由两方人员大骂特骂。由于支持力量太小,最后李三才迫于压力,辞官还乡。

  应该说,李三才在凝聚东林党,或者说促进东林党的形成过程中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当然,他是不会意识到自己扮演了如此重要的一个角色,甚至李三才根本不认为自己和顾宪成在一个党内,也不以东林人士自居。但是在他的朋友名单上,还有邹元标、赵南星等,历史将他推上了浪尖。

  天启三年,李三才被重新起用担任南京户部尚书,不过还没到任就去世了,享年七十一岁。虽说李三才死了,但魏公公觉得此人能量极大,足以位列东林魁首,所以将其排到第一。

  处理完叶向高后,魏忠贤并未马上对韩爌动手,因为在他看来,高攀龙与赵南星虽不在内阁,但他们的威胁远比韩爌要大。

  天启四年八月,都察院左都御史高攀龙上疏弹劾崔呈秀,说他在巡按淮扬地区时贪污受贿、滥用职权。一旁的人事部部长赵南星也来凑热闹,一查,情况属实,于是上疏请求将崔呈秀发配边疆。

  在被两位大佬级人物弹劾后,崔呈秀感觉天空失去了颜色,没了主意,只有投奔魏忠贤。在见到魏忠贤后,崔呈秀扑通一声跪下,哭了起来,开口叫了一声:“爹!”边哭边诉苦。一旁的魏忠贤愣了愣,就凭这一声“爹”,你的事儿,我管定了!由于魏公公出马,崔呈秀官复原职,一切如常,崔大人对这位身体有缺陷的“爹”也是感恩戴德,唯他马首是瞻。

  现在很多反映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影视作品里,基本上都能看到崔呈秀的身影,作为魏公公的头号狗腿子,崔大人摒弃良心、丢弃尊严、专心整人,始终活跃在斗争一线,不干好事,专干坏事,实在不容易。

  崔呈秀向魏忠贤列了三个人,说:此三人不除,我等永无出头日。魏忠贤深以为然。这三人分别是赵南星、高攀龙、杨涟。

  不久后,机会来了。

  山西巡抚的职位出现空缺,吏部尚书赵南星认为太常寺卿谢应祥有名望、有才干,能担重任。于是与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商议,准备推举谢应祥巡抚山西。

  吏部任免官员,本属分内之事,一切看似平淡如常。随后,一封奏疏打破了宁静,作者是御史陈九畴,弹劾对象是吏科都给事中魏大中,内容是推举不公正、徇私舞弊。

  魏大中跟赵南星一样,是东林党。虽说是科长(言官),权力很大,但职务上不比部长赵南星,属于赵南星的下属。更重要的是,魏大中还有一层身份——高攀龙的学生。不用说,陈九畴就是阉党了,他有一个亲密的战友,叫魏广微。如此看来,这是招一石二鸟,直接牵连赵南星与高攀龙。

  原来,谢应祥曾在嘉善县当过地方官,而魏大中正好就是嘉善人,按照陈九畴的说法,魏大中跟谢应祥是有过交情的,所以这一次的人事任免存在内幕。

  魏大中上疏为自己辩解,并告发陈九畴诬陷,一旁的陈九畴死不承认。赵部长看不下去了,说了两句:推举谢应祥是因为他才德出众,没有私情。双方大骂特骂,僵持不下。消息传到魏公公耳朵,大怒,直接一道圣旨(假传),全部打发。魏大中被贬、赵南星下课,就连炮灰陈九畴也被废黜。

  随后,高攀龙也引咎辞职。由于赵南星与高攀龙两位东林元老的离开,在这场斗争中,阉党已全面占据优势,内阁仅韩爌苦苦支撑。

  明代的圣旨,一般由翰林院草拟,需由内阁大学士奏定后才能下发。也就是说,圣旨的出台必须经过内阁。当然,也有热衷于自己动手写圣旨的皇帝,比如说朱元璋。

  在赵南星、高攀龙离职时,首辅韩爌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马上协同次辅朱国祯上疏皇帝:如今连圣旨都不经过内阁,直接宣布,而且高攀龙的奏疏,报上去后又被人篡改,这等事件真是闻所未闻!

  当然,韩爌的这封奏疏最终落到了魏忠贤手里,紧接着,弹劾韩爌独霸内阁、滥用职权的奏疏纷至沓来。最终,韩爌迫于压力,辞官隐退。韩爌离职后,朱国祯继任成为首辅,而顾秉谦则由老三变成了老二。

  若要用两个字评价朱国祯,只能是——厚道,太厚道了。在当时,朝中乌烟瘴气,东林党与阉党斗得不可开交,而朱国祯坚定信念,老实干事儿。叶向高当老大时专心辅佐叶向高,韩爌当老大时专心辅佐韩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干好本家活。虽然当了首辅,家里依然穷得叮当响,就连魏忠贤也常说:此老亦邪人,但不作恶,可令善去。朱国祯刚上任,屁股还没坐热,阉党一封奏疏,朱国祯连上三疏,说自己有病,请求回乡。魏忠贤难得当一次人,派人护送朱国祯回归乡里。

  天启四年十月,顾秉谦做了内阁首辅,魏忠贤的爪牙遍布整个朝野,内阁、锦衣卫、东厂、六部,就连皇帝都被魏忠贤控制。大明王朝迎来了建国两百余年最黑暗的时代,现在,没有公平、没有正义,没有理想、没有信念;只有朋友与敌人,只有顺者昌,逆者亡。

  从市井无赖到魏公公再到九千九百岁,魏忠贤终于权倾朝野。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