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深宫疑案
万历四十八年,北京紫禁城。
此时的万历皇帝已经五十八岁,四十八年的深宫生活早已磨去了他的意志,七月十九日,万历终于迎来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召英国公张维贤、大学士方从哲、尚书周嘉谟等入弘德殿,交代后事。
两天后,万历皇帝朱翊钧崩,享年五十八岁,死后庙号神宗。
万历死后,长子朱常洛即位,这位就是今天戏份的主人公。万历和他的儿子分别创造了明朝两个纪录,在位时间最长和最短。万历在位四十八年,而他的儿子泰昌仅在位一个月。
纵观万历一朝,干的事儿也不少。日本人、蒙古人、女真人都打过,地方又有张三李四王二麻子的叛乱,折腾了整整四十八年,现在折腾不动了,留给他的儿子继续折腾,朱常洛终于登上了等了三十九年的皇位。
我琢磨着,要给明朝皇帝弄一个悲摧排名的话,朱常洛绝对可以排在榜首。
朱常洛的母亲身份低微,准确说是没有身份。据说某一天,万历皇帝朱翊钧在院子里瞎逛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宫女,可能这位宫女姿色不错,朱翊钧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一时间就把这宫女临幸了。当然,皇帝是不用负责的,朱翊钧穿起裤子走人。没过多久,传出消息,宫女怀孕了,后来就生下了朱常洛。
对万历来说,这宫女生十个八个的都无所谓,咱朱家养得起。问题是这个朱常洛是万历的第一个儿子,也就是长子。
明朝有一个规矩,嫡长子继承皇位。嫡子就是正妻(皇后)的儿子,长子就是皇帝的第一个儿子。当然,如果你同时拥有这两种身份,只要本本分分,没干啥出格的事儿,都能熬到登基。碰巧的是万历的皇后一直生不出儿子,没有嫡子,那就要立长子了。
本来这朱常洛只是万历无意间的产物,自然不得万历的宠爱。万历最宠爱的是皇三子朱常洵。万历想立朱常洵,但没办法,大臣不同意,说你不能乱来,乱了祖宗定下的规矩。
万历十四年,内阁首辅申时行上疏,要求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拉开了群臣与万历关于立太子一事的斗争,史称“争国本”。
这次皇储之争一直持续到万历二十九年,其间共四位首辅(申时行、王家屏、赵志皋、王锡爵)、十余位部级官员被迫辞职,涉及中央及地方官员三百余名,个别闹得厉害的典型被廷杖、充军、革职为民,实在惨烈。
万历二十九年,万历迫于压力,不得不立已经二十岁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三子朱常洵为福王,看似结束了这场为期十五年的“国本之争”。但群臣发现,这位大明公司的最高领导人并不会这样轻易缴械投降,事情还没有结束。
朱常洵被封为福王后,按照祖制,必须马上离开京城前往封地就藩,而朱常洵一直赖在京城不走。当然,这肯定是万历的意思,希望还有周旋的余地。但群臣不准备给万历留任何余地,见福王不走,大学士叶向高据理力争,在朝臣的压力下,福王终于于万历四十二年离开京城,就藩洛阳。
所幸万历前十年有张居正,第二个十年有申时行,整个大明公司运作还算正常。万历刚亲政时,甚至干劲十足,打算重振大明辉煌,但渐渐地,长久的深宫生活消磨了他的意志,琐碎的朝堂事务殆尽了他的精力。万历是个很有个性的皇帝,思想很前卫,主张个人自由。他不喜欢那位没有身份的王宫女,母亲李太后说:不行,你必须给她名分。他想立三子朱常洵为太子,大臣们说:不行,你必须立长子朱常洛。原来,当皇帝是没有自由的,此后二十余年,万历索性不上朝,深居内宫。
万历妥协了,朱常洛坐上了太子之位,朱常洵也就藩去了,一切看似顺顺利利,但只要朱常洛一日不坐上那最高的椅子,就不算成功,这仅是暴风雨前的宁静罢了。
万历四十三年五月初四晚,夜黑风高,正好作案。一个人手持木棍,闯入太子朱常洛的慈庆宫,打伤多名守门太监。眼看开了挂一样的持棍男就要完成他的终极使命,恰好,巡视皇城的太监路过慈庆宫,发现了正在作案的持棍男,并叫人逮捕了他。
马上有人报告万历皇帝,万历皇帝立即下令严查,泱泱大国,刺客竟如此嚣张,太不像话!负责第一轮询问的叫刘廷元,是巡视皇城的御史。经审讯,这个持棍男名叫张差,蓟州人,但此人说话颠三倒四,活脱脱一个疯子。刘廷元觉得再审下去也毫无意义,便将张差交到了刑部。
交到刑部后,由郎中胡士相再度提审,张差似乎觉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交代道:“我被邻居李自强、李万仓等人烧掉了柴草,打算来京城申冤,但我不认得路,半路遇到了两个人,给了我根木棍,告诉我拿着木棍就能申冤,我一路走,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宫门,犯了迷糊,还打伤了人。”胡士相听后,觉得此人疯疯癫癫、语无伦次,也难下结论,认为张差是有精神疾病的人,并把情况报给了万历。
明朝自朱元璋起就规定,如果有冤,可以到京城来击鼓鸣冤,将案件上诉给皇帝,再由皇帝指定相关司法部门重审案件,以达到申冤的目的。如此看来,张差到京的这一理由倒是没毛病。那么张差背后有没有人?给张差木棍的二人又是什么身份?
此案的疑点实在太多,但御史刘廷元与郎中胡士相却以张差疯癫为由,草草结案,并向万历递交了报告。刘廷元的做法很好理解,他负责京城的防卫,出现这类事说白了就是失职,有心虚的表现。但身为刑部郎中的胡士相,审理嫌疑人应该是分内之事,为何对此案持如此敷衍的态度?
抱着疑虑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刘廷元与胡士相二人是老乡,均来自一个地方——浙江平湖,也就是说,此二人是浙党。如此,这起行刺太子的案件不单单是一起刑事案件,而是一场政治斗争,背后肯定还有巨大的阴谋。
当时,刑部的一名监狱长(提牢主事)看出了蹊跷,他打算再审审张差。这位主事叫王之寀,陕西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东林党人。
一日,王之寀值班时,狱卒给张差送饭,王之寀吩咐左右离去,拿着饭走到张差面前,要他说出案件的内幕,不然就不给饭吃。在王之寀的威逼之下,张差说出了实情。
指使张差的人一个叫庞保、一个叫刘成,二人将他带到了慈庆宫,要他见一个杀一个,尤其是见到穿黄袍者(朱常洛),就打死他,事情成后,重重有赏,如果被人捉住,自会相救。
真相终于大白!庞保、刘成二人是太监,自不敢对太子动手,所有人都一致认为,这两个太监有更大的后台。正巧,二人均是郑贵妃的内侍,这位郑贵妃不是别人,正是朱常洵的生母,万历最宠爱的妃子。
看了王之寀的报告,即使是二十多年不上朝的万历也坐不住了,马上派人调查取证,经证实,张差所言基本属实。一瞬间,朝堂流言四起,说郑贵妃欲谋杀太子,拥立福王,弹劾郑国泰(郑贵妃弟弟)“专擅”的奏疏也纷至沓来,举朝哗然。
郑贵妃慌了,赶来见万历哭诉。虽然是最宠爱的女人,但事关重大,万历也不好决断,为了堵住众人之口,要郑贵妃自去见太子。朱常洛这几十年的太子也不是白当的,察言观色的本事没少学,见父亲不高兴,马上说:“此事张差所为,杀了他就结案吧,不要再牵连其他人。”万历大喜,既然当事人(受害人)都说话了,此事到此为止,最后张差被处死,那两个指使张差的太监庞保、刘成也被万历秘密处死,至此,案件线索全断,此案不了了之。
这就是被称为“明末三大疑案”之一的“梃击案”,由于疑点太多,至今仍是人们讨论的热题。说说我的看法。
第一,此时万历已经垂垂老矣,若有人站出来对朱常洛动手,只要不是个傻子都能看出来,目的是太子之位。而朱常洛遭殃了最有可能上位的就是朱常洵。这个嫌疑人根本不用想,直接锁定朱常洵他妈——郑贵妃。如此,郑贵妃为何要冒这个险,众目睽睽下顶风作案?
第二,为何选择素质如此低的张差来完成使命?以郑贵妃的地位,雇一两个身体素质好、心理素质强的杀手完全不是问题。另外,作案手段也很低劣,为什么要拿木棍敲,拿刀子捅不来得更快?
第三,此案的功臣王之寀两年后因弹劾被革职回乡,此案肯定牵扯到党争,作为东林党人的王之寀始终奋斗在一线,揭露了案情的真相。但王之寀的行为招来了其他党派,特别是浙党的不满。从结局来看这场党争东林党人小胜,但因皇帝的态度不敢进一步行动。
第四,现在也有人怀疑此案是朱常洛自导自演的一场苦肉计,以此来巩固自己的太子之位,这个说法没有直接的证据,但不排除可能性。问题是从小不得父亲宠爱且性格软弱的朱常洛是不会有这种政治觉悟的,如果要演苦肉计,只能说有人在替他安排,不是一个,而是一群,只能是东林党。
百年来,梃击案背后的阴谋仍无人揭露,这场疑案成了历史的秘密,留给后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