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第十二节 第二颗钉子

  魏忠贤虽然权倾朝野,却有两个人他恨之入骨,但直到他死,都没能搞定。这两人一男一女,女士优先,先说女的吧。

  明朝有名的皇后不少,前期几位皇后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大脚”马皇后(朱元璋老婆)、眼睛哭瞎的钱皇后(朱祁镇老婆)、朱棣的徐皇后、朱瞻基的孙皇后,算得上贤明淑德。而到了中后期,贵妃的出镜率远远超过了皇后,什么万贵妃、郑贵妃,各种妖魔鬼怪出来兴风作浪,就连一旁的小选侍也来凑热闹,皇后的正面形象被淹没。终于到了明末,又一位出名的皇后走上了历史的舞台。

  朱由校这一生二十多年,虽说没干什么正经事儿,但有两件事干得相当不错,其中一件就是娶了个好老婆。

  懿安(崇祯上尊号)张皇后,本名张嫣,天启皇帝朱由校原配,中国古代“五大艳后”之一。

  一般来说,人们总有这样一个古板的认知,女人德行跟容貌大多成反比的。没办法,褒姒、妲己、赵飞燕等历史人物太深入人心。况且,跟“艳后”这个词扯上关系的一般不是什么好主。

  张嫣是个例外!清人纪晓岚(有质疑)在他的作品里面用了一堆词语描绘张嫣的容貌。虽说纪晓岚没见过张嫣,但我们由此可以看看张嫣在文人心中的形象。

  ——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发如春云、眼同秋水,口如朱樱、鼻如悬胆,行步如轻云之出远岫,吐音如白石之过幽泉。诸如此类。

  天启元年,十五岁的张嫣经过重重选拔,从全国五千名美女中脱颖而出,成为朱由校的妻子,几个月后被册封为皇后。

  明朝的选妃那可是非常严苛的,不是说你随便一个张大姐、王小妹想进宫就进宫。就拿这五千名秀女来说,成为皇帝妃子的只能有五十人,能成为皇后的只能有一人。要当皇帝的老婆是不容易的,首先你得长得漂亮,当然自己说的不算,你得去报名,报名后进行海选,长得漂亮的由官府拨发路费,前往京城,进行初选。

  初选也是重重险阻,首先要求五官端正,手不能长,脚不能大,皮肤好,长得白。更有甚者拿工具测量身体比例,必须要适中。如果你仅认为长得漂亮、身材好就能入选,那就大错特错了。筛选老师(老宫女)还会让你说话,声音粗的不要,举止轻浮的也不要。能在这几轮选拔中幸存的,那都是美女中的美女。

  但是,这些幸运儿还是不能当皇帝的老婆,她们必须通过最后一项考验——裸检。所谓“裸检”,就是脱了衣服检查,主要目的就是看看你身上有没有疤,有没有狐臭,该挺的地方挺不挺,该翘的地方翘不翘。

  当然,男的可不能执行这一“美差”,只能由老宫女出面(遣宫娥之老者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液,扪其肌理)。

  张嫣就是从这种严苛的选拔中突围的,和她一起突围的有五十人,其中她成了皇后,另外四十九人成了妃子。中奖概率,五千分之一!

  那这五十人中谁当皇后是谁说了算呢?

  毕竟是正妻,还得长辈说了算。首先皇帝的老爹如果还在的(太上皇),就由老爹说了算。主动让位给儿子的皇帝还是有的,比如后来的乾隆。老爹如果不在了(这种情况是最多的),那就由老妈说了算,比如宣德、万历等。

  相信有仁兄会问了,要是老爹老妈都不在了怎么办呢?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但中国人的智慧是无限的,你是皇帝,你老爹是上任皇帝,皇帝的老婆不可能只有一个吧?那不就得了。

  所以老爹老妈都不在的,就由老爹的妃子说了算,选中张嫣的正是朱常洛的遗孀们。当皇后的条件跟当妃子的条件又不一样了,不仅要长得漂亮,举止端庄,还得有气质。这里的气质,是指母仪天下的气魄。没有怎么办?那不好意思,免谈。

  张嫣胜出了,从五千人到五十人,从五十人到一人,她成了最大的赢家,靠的不仅是容貌,还有品德与智慧。

  由于德行出众,跟魏忠贤、客氏这类无赖分子自然搞不到一块,不仅如此,张嫣还经常劝朱由校注意魏忠贤(性严正,数于帝前言客氏、魏忠贤过失)。正因如此,张嫣成了魏忠贤的眼中钉,对魏公公来说,只要是不顺从自己的,管你是谁,整你没商量!

  朱由校有个妃子,也姓张,跟张皇后一样,也不满魏忠贤。后来魏忠贤跟客氏直接把她囚禁起来,断绝她的饮食。遇到天下雨,这个张妃才能喝屋檐滴下的雨水,后来被活活饿死。

  后来有个妃子怀了孕,被魏忠贤知道,动了手脚,堕了胎。有个姓李的妃子跑去朱由校面前告状,魏忠贤知道后也把她囚禁了起来,幸好这个李妃聪明,提前将食物藏在屋檐下,撑了半个月没死。

  看到了吧,朱由校的女人可不是那么好当的。

  天启三年,张皇后怀了朱由校的嫡子,客氏知道后十分不安。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防止“有了孩子,忘了奶妈”的情况出现,与魏忠贤合谋,安排自己的人为皇后“按摩”。当然,放松是次要目的,主要目的是孩子。在二人的精心谋划下,张皇后生下死胎。

  张皇后悲痛欲绝,暗下决心与客、魏二人斗争到底。一次,张嫣在房中看书,朱由校恰好来了,问张嫣在看什么书,张嫣说《赵高传》。朱由校听后一惊,用《明史》上的话说就是“帝默然”。

  朱由校虽说没什么文化,但赵高他肯定是知道的,也明白老婆跟奶妈不和。但他舍不得驱逐客、魏,也不愿客、魏伤害张皇后,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魏忠贤想方设法置张嫣于死地,但却无从下手。没办法,朱由校这一生除了爱木工外,还爱老婆。张嫣也时不时向朱由校提及魏忠贤的恶行,但朱由校从未采取行动。张嫣与魏忠贤就这样斗了几年,谁也不服谁,但谁也搞不死谁。

  女人说完了,接下来说男人。

  虽说魏忠贤连皇后也不放在眼里,甚至连皇后的胎都敢堕,但接下来出场的这个人,魏忠贤连碰都不敢碰一下。没有其他的原因,就是身份硬,连朱由校都要敬他三分。

  《明史》中对此人有这样一句评价:“度彼之才,恢复固未易言,令专任之,犹足以慎固封守;而廷论纷呶,亟行剪除。盖天眷有德,气运将更,有莫之为而为者夫。”

  意思是以这个人的才能,如果重用的话,清军不一定能打进来,可惜明朝气数将尽,无力回天。大家知道,《明史》是清代官修史书,这类话可不能随便说。由此可见,清朝人对此人的认可。

  明朝最伟大的战略家、忠贞的爱国者就此登场——孙承宗。广宁战败后,明朝能在丢失了整个辽东的情况下磕死努尔哈赤,磕死皇太极,跟孙承宗有很大关系,如果说有人能阻止清军入关,这个人只能是孙承宗。

  孙承宗,字稚绳,保定高阳人。万历六年,孙承宗考中秀才,年仅十五岁。万历二十一年,孙承宗到北京,入国子监读书,次年中举人。万历三十二年,孙承宗中进士第二名(榜眼),授翰林院编修,入翰林十年。万历四十八年,以左庶子充日讲官,进入詹事府做事。

  詹事府的官一般不大,却十分重要,因为他们的服务对象是领导的儿子,也就是下一任领导——太子。

  孙承宗当时辅导的是朱常洛,这一年孙承宗五十七岁。令孙承宗想不到的是朱常洛即位一个月就死了,所以孙承宗又辅导朱常洛的儿子朱由校学*******,就连皇帝他爹,都是孙承宗的学生。在魏公公还是个司礼监秉笔太监的时候,孙老师就已经是内阁成员兼国防部长了。

  所以,识相的魏公公也想要拉拢孙老师,但孙老师态度明确,软硬不吃,拒绝入伙。既然当不了朋友,那就是敌人了。为了报复孙老师,魏公公是苦心孤诣,想方设法搞小动作,但奇怪的是,孙老师雷打不动、风吹不倒。

  辽沈失陷时,就有人推荐孙承宗担任兵部尚书,主持辽东防务。这本是升官的好事儿,奈何朱同学跟孙老师感情太好,不愿孙老师离开讲席,此事也就搁置了下来。一直到广宁失陷后,朱由校急了,不得不放手,孙承宗才正式掌管兵部事务。

  熊廷弼被罢免后,朝廷起用兵部侍郎王在晋为辽东经略,这位王在晋也确实是一位名人,后来写了一本《三朝辽事实录》,主要记载自己在辽东的经历以及对辽东战事的看法。直到今天,关于此人的讨论还挺热闹,有人认为王在晋是庸才,误国。有人则认为王在晋是隐藏的人才,可惜被孙承宗排挤,军事才能得不到施展。

  我不做评价,只写写后来发生的事,具体的评价和总结工作还是留给读者吧。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王在晋的经略方案可以概括为七个字——抚虏、堵隘、卫山海。意思就是花钱安抚漠南蒙古诸部,然后修关隘。别管什么辽东了,守住山海关就行。

  王在晋这一方案遭到孙承宗、袁崇焕(名人中的名人,未登场)等人的反对,孙、袁二人认为应该积极进取,循序渐进,收复失地。也就是说,关于辽事的看法,当时朝中形成了两派,一派是以蓟辽总督王象乾、辽东经略王在晋为首的“弃辽派”,一派是以孙承宗、袁崇焕为首的“守辽派”,两派争论不休,各有各的理。

  当时袁崇焕的身份是宁前兵备佥事,在王在晋手下打工。由于业务能力强,被王领导赏识,可袁崇焕丝毫不领情,对于领导的看法也不认可,还时不时跟领导顶嘴。不仅如此,袁崇焕越级写信给当时的首辅叶向高,说王在晋不行,要求换个人来。

  叶向高虽说是首辅,但也拿不定主意,于是建议孙承宗动身前往关外,现场勘查。孙承宗出发了,临走时皇帝又是送白银,又是送玉带,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孙承宗到任后,将王在晋的一套方案全部否决,并制定了一套自己的方案。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