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明末清初一百零五年

第十三节 贾庄誓师

  皇太极又来了!

  这位仁兄实在折腾人,隔三岔五、不远万里、跋山涉水地过来抢,抢完就走,让人只能干巴巴地望着。皇太极还是老规矩,绕过祖大寿的防线,走蒙古。

  杨嗣昌自从给崇祯献计后,一路飙升,成为崇祯麾下的第一红人,红得发紫。在对待清的态度上,杨嗣昌的意思是议和,所谓“攘外必先安内”,也就是说,当务之急是先搞定农民军的叛乱。

  当时朝中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以杨嗣昌为代表的主和派,一派是以卢象升为代表的主战派,两派相持不下。

  仔细分析一下,皇太极虽说时不时绕道过来抢掠,但绝不敢孤注一掷地对北京动手,因为屁股后面就是祖大寿的关宁铁骑。当时最大的隐患是西北的李自成与张献忠,现在最好的办法,确实是和清军议和,先解决起义军。

  未必没人知道议和是最稳妥的办法杨嗣昌知道,崇祯知道,卢象升也知道,但就是不干。说白了,还是一个面子问题。

  明朝是一个比较有骨气的朝代,所谓“不和亲、不纳贡、不割地、不赔款;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很硬气。而此时的大清就东北那么大点地儿,除了军事能力稍微强点外,生产能力、生活水平也就那样,实在让人看不起。在当时,中原人称满人为“虏”,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态度。

  所以,要低下头同他们议和,是不可能的。

  当时卢象升是宣大总督,京师附近能打的就他了。

  崇祯十一年十月,岳托攻入墙子岭,多尔衮攻入青山口,情况十分危急。崇祯接到消息,立马召卢象升进京议事。

  恰好此时发生了变故——卢象升的父亲去世了。

  按照惯例,卢象升是要回家服丧的,但崇祯现在无人可用,一连五次拒绝了卢象升请求返乡奔丧的奏疏,并加封卢象升为兵部尚书,赐尚方宝剑。

  自古忠孝难两全,在亲情与国家这道选择题中,卢象升选择了后者,他披麻戴孝、穿着草鞋面见崇祯。

  正巧杨嗣昌也在,卢象升瞄了一眼,斩钉截铁说道:“臣主战。”杨嗣昌顿时不高兴了,站出来说:“臣主和。”一边是大将,一边是重臣,崇祯一时也没了主意,只能和稀泥:“是战是和你们自己去商量。”(抚乃外廷议耳,其出与嗣昌、起潜议。)起潜就是高起潜,是个太监,同时也是卢象升的监军,但他的态度跟杨嗣昌一样——主和。

  卢象升说:“战。”

  杨嗣昌说:“和。”

  高起潜说:“和。”

  商量失败,各玩各的吧!

  卢象升出发了,他明白,此战没有援军,将会是一场恶战。临行前,他向将士下达了一条名垂千古的军令:“此役,刀必见血,人必带伤,马必喘汗。违者,斩!”

  史料记载,卢象升的军队不足两万。在庆都遭遇清军,卢象升英勇作战,双方互有损失。

  关键时候,出事了,出事的原因是一封奏疏。

  时任卢象升军中押粮官的杨廷麟写了一封奏疏“南仲在内,李纲无功;潜善秉成,宗泽殒恨。国有若人,非封疆福。”

  这封奏疏里面提到了四个人,耿南仲、李纲、黄潜善、宗泽。这四个人全是北宋末年人,其中耿南仲、黄潜善是主和派,排斥同僚,力主割地求和;李纲和宗泽是主战派,抗金名将。

  奏疏意思十分明显,杨廷麟想讽刺杨嗣昌。但没想到就是这封奏疏害死了卢象升——虽然他是无心的。

  杨嗣昌听闻此事,命巡抚张其平不给杨廷麟拨粮。高起潜做得更绝,直接将卢象升的两万兵马全部抽走,只留下五千老弱。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一日,卢象升率领这五千人来到巨鹿贾庄。而监军高起潜则带领数万人马驻扎在离卢象升五十里不到的鸡泽。很明显,他并不想支援这个队友。

  此时的卢象升处于孤立无援的地步,将士们颗粒未进、饥寒交迫,但无一人变节。卢象升出帐对这五千将士说道:“吾与尔辈同受国恩,患不得死,勿患不得生。”

  附近的百姓听说卢象升在同清军作战,纷纷出门相迎,献上粮食,将士们夹杂着雪沫吃起来。卢象升泪流满面,对乡亲们说道:“自我与流寇交战数十百次,未尝败绩,今食尽力竭,死在旦夕,不再徒劳父老乡亲了!”

  第二天,卢象升亲率五千老弱与清军作战,呼声动天,炮尽矢穷,卢象升依旧在厮杀,他亲自击杀数十名清军。中箭、中刀,依旧不为所动,卢象升还在战斗。直到最后一箭,最后一刀。

  结束了。

  卢象升身中四箭三刀,倒下了。其余五千人全部战死,无一人投降。属下杨陆凯为保全卢象升的尸体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卢象升,身中二十四箭而死。五十里外的高起潜不战自溃。

  事后,杨廷麟回来找卢象升的尸体,一人指着一具披着孝服的尸体说道:“此卢公也。”

  三郡之民闻之,哭失声。

  高起潜回来见到杨嗣昌,说卢象升已死,杨嗣昌不信,派人继续打听。因为卢象升死了,杨嗣昌没法向崇祯交代。当时杨嗣昌有个手下叫俞振龙,他告诉杨嗣昌,卢象升确实已死。杨嗣昌要其谎报卢象升未死,他将俞振龙打了三天三夜,快打死了,俞振龙仍瞪着眼睛说:“天道神明,无枉忠臣。”(鞭之三日夜,且死,张目曰:“天道神明,无枉忠臣。”)

  有时候我搞不懂杨廷麟,甚至还恨他,为什么就不能忍一口气,忍一下,不就什么都过去了吗?

  直到后来,我知道了杨廷麟的结局——和卢象升一样的结局。

  我明白,放下面子,或许是对的,拿上面子,或许是不明智的,但却是值得尊敬的。

  在宜兴老城卢忠肃公祠里有一副对联:无嗣昌不过郭汾阳,有廷麟乃成岳武穆。意思是没有杨嗣昌,卢象升不过是郭子仪,战后封个王什么的。有杨廷麟,卢象升才能成为岳飞,流芳千古。

  我想了想,觉得很对。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