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二十一日,苏轼上书《相度准备赈济第三状》。
十一月二十一日,苏轼继续上书《相度准备赈济第四状》,向朝廷汇报情况。
十二月。
仁和门外,威果、雄节等指挥五营之间所建的两口井终于完工,至此在子珪的帮助下,城内外九口井全部治理和建造完毕。苏轼上书《乞子珪师号状》,望朝廷赐予治井有功的子珪师号“惠迁”,以作奖赏。
一年时光就这样匆匆而过,这一年苏轼除了处理各项公事,闲暇之余便会和朋友们一同游山玩水,参禅论道。而最常去的寺庙便是参寥居住的孤山智果院,以及辨才居住的龙井圣寿院。
参寥与苏轼情谊深厚,不管苏轼身在何处,他总会抽空从杭州前往。之前苏轼被贬黄州,他一住就是一年,如今苏轼来到杭州,两人终于能时常相聚。
辨才如今已八十岁高龄,卸任上天竺寺住持之位后便退居于龙井圣寿院。苏轼时常会去拜访他,每次向其诉说心中困惑,总能得到解答,受益匪浅。
而这一年汴京也发生了很多事……
苏辙今年年初从辽国回到汴京后得知女婿王适病故,悲痛欲绝,而苏轼一家收到消息也甚为痛心。当年苏轼在徐州时王适和弟弟王遹一直跟着苏轼求学,没想到王适年纪轻轻便撒手人寰。
二月。
文彦博终于在多次请求下,以太师、开府仪同三司、护国军、山南西道节度使致仕,退出了朝廷的纷争。
自从苏轼去年离开朝廷来到杭州,朝廷的党争从未平息,今年更是愈演愈烈,大家弹劾来弹劾去,不少官员离京外任,职位不时发生变动。
五月,苏辙由翰林学士改任龙图阁学士、御史中丞。
六月,有宰相提议邓伯温为翰林学士承旨,立马引发朝廷热议,大家为此争论不休。苏辙也参与其中,于六月、七月、八月多次上书论及此事,并乞求罢黜邓伯温,最后此事不了了之。
九月,三省、枢密院讨论边境之事,准备任用张利一、张守约。尚书右丞许将秘密上书太皇太后,建议不能任用张利一。
张利一的任命签字问题又引发了官员们的互相弹劾,事件不断发酵,中书侍郎傅尧俞说自己并未参与三省、枢密院关于张利一等人任命之事的讨论,只是被三省、枢密院欺骗才签了字,并上书太皇太后,请求其对此事彻查。
御史中丞苏辙、侍御史孙升、殿中侍御使岑象求等人又对许将、傅尧俞予以反击,数次弹劾,事件一直闹到年底。
十二月,在苏辙等人的数次弹劾下,朝廷下诏,尚书右丞许将改任定州知州。
元祐六年。
正月初一。
杭州。
苏宅。
苏轼家的大门一大早就被人山人海的百姓们围得水泄不通。大家拿着贺礼前来拜年,感激声、呼喊声不绝于耳。苏轼回绝了一波又一波,总算将百姓们全部劝走,正要回屋休息,见王朝云带着小惠要出门。他低头见小惠手中的篮子,对王朝云道:“你们要去哪儿?”
王朝云道:“去看看小依。”小依是王朝云当年在如画楼当歌伎时的姐妹,这次回杭州后得知小依早已嫁人,多方打探才终于在年前找到了她。
苏轼震惊道:“小依?你终于找到她了?什么时候的事,我怎么不知道?”
“年前刚找到的,你每天那么忙,成天不着家,我也没顾得上告诉你。”王朝云说到此,不由叹息道,“本想着小依嫁作他人妇能过上平静的日子,可惜她夫君去年从外地回杭时路过浮山不幸翻船,命丧钱塘江,留下她孤儿寡母,以后的日子真不知道怎么过。”
“钱塘江潮水汹涌,势如雷霆。江上的那座浮山使附近水域形成洄旋激流,更是凶险万分。浮山所在的江口是从附近诸州抵达杭州的必经之处,每年舟毁人亡不计其数。”
“是啊,没想到她夫君竟然命丧于此。”
苏轼叹息道:“浮山立于江口,终究是个隐患,需得想个解决之法,不然每年还会有更多的百姓惨遭不幸。”
王朝云震惊道:“你总不能移山吧?”
“山移不了,但是应该有别的办法。等过了年,我征集一下治理之法,看如何能一劳永逸。”
“你这是好不容易歇歇,又准备筹备新的工程。”
“水利事关民生,杭州傍水,将水利弄好了,对杭州经济大有益处。”
王朝云点点头,道:“此事来日方长,你等年后再思量,这几天难得清闲,赶紧回屋歇着,我和小惠先走了。”
苏轼道:“我让阿九驾车送你们去。”
王朝云笑道:“他已经去备马了,不用担心。”
苏轼点点头,离开了。
数日后。
苏轼召集各县官员来衙门开会,命人下发公告,广泛征求治理方案。等方案敲定,再实地考察一番,便可向朝廷上书,请求拨款。
经过一番集思广益,以及与官员们的反复商讨后,苏轼最终决定在钱塘江上游有处叫石门的地方开凿运河,直抵龙山闸口,使往来船只绕道而行,以此躲避浮山之险,还可保证周围几州交通便利,从而促进杭州经济发展。
苏轼考虑到开凿运河比之前治理河道、西湖、井的工程量更大,所需的经费更多,朝廷不一定会同意,所以必须制定出非常详细的方案以及预算来说服朝廷。想到此,他调派人手开始进行详细调研、谋划、并反复修改预算,希望可以拿出一套足以打动朝廷的方案来。
二月。
就在苏轼为了杭州及两浙西路诸多公务,以及筹划开凿石门运河之事忙得不可开交之际,朝廷下发了一项令他措手不及的诏书。
苏轼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吏部尚书,诏书还未离开京师,又被改任为翰林学士承旨。而翰林学士承旨邓温伯改任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由于之前尚书右丞许将被苏辙等人多次弹劾,最终被贬为定州知州。尚书右丞位置空缺,由苏辙升任,可谓位高权重。
数日后。
诏书被快马加鞭送往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