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父亲赵弘殷与母亲杜太后生有五子,大哥和小弟死的早,赵匡胤排名老二,赵光义排名老三,赵廷美排名老四,三兄弟互相扶持,尤其是赵光义,在赵匡胤登基称帝建立北宋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赵匡胤是个爱弟狂魔,对两个弟弟特别爱护,早在乾德三年两个弟弟赵光义和赵廷美就已经位列宰执,而自己亲儿子赵德昭到了出阁封王的年纪却仍然未封王,只是封了个防御使的虚职。
平心而论,赵匡胤是个光明磊落的人,在兄弟和儿子之间,并没有偏袒儿子,甚至在有意优待两个兄弟,赵匡胤的两个儿子终太祖一朝居然没封王,而赵光义和赵廷美却被屡屡加封,权势逐渐坐大。尤其是赵光义,长年的开封府尹和宰执之首使得他培养了大量亲信,加之赵匡胤两个亲儿子一直没封王,到了开宝年间,朝中已经开始有人选边站队,投靠赵光义了。
这其中就有大太监王继恩。
宋朝的宦官是很有意思的一类人,与汉唐明清都不同,宋朝有大量宦官从军,在军中做监军的,由于宦官特殊的生理构造,从军做监军,回朝后还可以到宫中做太监。也就是说,普通的宦官,有着大量的机会到军中去任监军,一旦打了胜仗朝廷论功行赏,那么监军的功劳自然少不了,升官发财是一定的,官位高了,实权方面要么做更大规模军队的监军,要么调回宫中做太监,那么就形成了宦官特殊的升迁之道。
王继恩就是这样升上来的。王继恩原本是后周的一名普通宦官,赵匡胤代周建宋后,他继续在宫中任职,北宋新立战事不断,王继恩抓住机会主动请缨到军中任监军,参加了历次平定荆湖、后蜀、南汉、南唐的战争。南唐平定后,由于战功卓越深受赏识,被调入宫中任大太监,主抓皇家的贴身事务。
就是这样一个人,赵匡胤夫妇的身边人,居然没有站在赵德昭、赵德芳两位皇子这边,而是投靠了赵光义。
开宝年间,赵匡胤年仅四十多岁,身体还好得很,也许他觉得自己身体好,继续操劳个几十年完全不是问题,先把平定天下的大事完成再解决继承人的事也不晚。可问题在于当时皇长子赵德昭已成年,早就该封王立太子了,中国古代,太子是国家根基稳固的重要一环,太子不立,谁敢保证出现突发事件了国家怎么运行,政权怎么交接?
国家的储君就是一块高地,你不去主动占领,自然有人去占领。开宝年间,赵光义是宰执之首,顶级皇亲,即使皇位轮不到他坐,那么在两个皇子谁即位的问题上也肯定有着分量最重的发言权,说白了,两位皇子投靠谁都不稳,但是投靠赵光义是稳的。
当然了,很多人没想到赵匡胤会死的那么突然,终究没来得及立太子,也没想到赵光义真的会登基自立。
开宝九年十月十九日,赵匡胤叫赵光义来宫里吃晚饭,兄弟俩吃吃喝喝聊聊天儿一顿饭的功夫很快过去,饭后赵光义告别兄长回家,没想到这一别即是永别。
当夜赵匡胤就不行了,暴毙而亡。当时赵匡胤的母亲杜太后已去世多年,后宫最大的就是赵匡胤的宋皇后,当时赵匡胤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分别26岁、18岁,立谁为新皇帝,就看宋皇后安排谁进宫抢占先手优势了。两人都不是宋皇后的儿子,赵德昭是赵匡胤的原配贺皇后的儿子,赵德芳是一个普通妃子的儿子,宋皇后经过考虑,派人去找18岁的赵德芳进宫入继大统。
中国古代立储君讲究“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幼,立贤不立爱”,在赵德昭既是嫡子又是长子的情况下,皇位说一千道一万也应该是赵德昭继承,而宋皇后派人去迎年纪小的庶子赵德芳,意味深长。
可惜宋皇后派去的人叫王继恩。
作为赵光义的亲信,王继恩敏锐的意识到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出宫之后他并没有去找赵德芳,而是直奔开封府赵光义住所,告诉赵光义,皇上不行了,王爷请尽快随我入宫承继大统。
老谋深算的赵光义此刻却犹豫了,面对多年的亲信,他相信王继恩说的话不会有假,可真到了如此的关键时刻,赵光义也紧张了,王继恩毕竟是宋皇后派出来的,没有切实的见到赵匡胤当时的状态。王继恩手中的诏书是召赵德芳入宫,中国古代王朝历朝历代,深夜无诏入宫都是大忌,是要诛九族的,他赵光义何德何能敢无诏入宫,活腻了吗?赵匡胤究竟是真的已经死了还是尚在弥留?如果赵匡胤真的已经死了,那么面对宫里的宋皇后仍需要一番功夫压制才能夺权,如果赵匡胤仍在弥留阶段,赵光义深夜无诏入宫,这次进宫就是单程车票,有去无回。
赵光义告诉王继恩,需要好好斟酌斟酌。
就像学生们经历了无数考试阵仗之后走入高考考场一样,换你你也紧张。
赵光义这边还犹豫不决着,王继恩那边已经等不及了,作为老资格宦官,他深知这种时候时间就是生命,只要天一亮,赵匡胤死讯一传出,就前朝那批饱读诗书的朝臣,肯定是一边倒的支持赵德昭即位,到时候赵光义赵德芳全都没机会了。王继恩催促赵光义,再这样犹豫不决,皇位就要被人抢了。
赵光义决定不再等了,见过这么多大风大浪的野心家,不搏一把永远到不了山顶。
阴历十月二十日的凌晨,开封城当夜下着大雪,赵光义与王继恩并行走向皇宫,宫中的凶吉祸福就像那满天的大雪,茫茫一片看不清前路。
当夜,两人进入后宫,王继恩先见到了宋皇后,宋皇后问他赵德芳在哪里,王继恩告诉宋皇后,赵德芳没来,晋王来了。
赵光义紧接着走上前来拜见宋皇后,宋皇后看到赵光义大吃一惊,知道大势已去,连忙说道,我们母子的性命全要托付给官家了。
官家是宋朝人对皇帝的称谓,宋皇后虽然政治斗争输了,但政治觉悟还是够格的。赵光义听了这话演技大发,顿时声泪俱下,告诉宋皇后我们一家人同舟共济,共保富贵。
紧接着,赵光义登基即位,是为宋太宗。
当时是开宝九年的十月,紧接着不到两个月,开宝九年十二月没过完,已经当上皇帝的赵光义下令,改元太平兴国。
这种做法是非常混账的。
中国古代,除了政局不稳的某些特殊时期,凡是稳定的统一王朝都讲究改元要过年,一个自然年里,不能有两个年号。除了避免历法混乱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给予前任皇帝或者前任年号足够的尊敬,毕竟前一个年号也是皇帝定的。
凡是不等过年就急着改元的,都是心里有鬼,都要挨骂。
比如赵光义,说难听点儿,他哥尸骨未寒,他这边就把他哥的年号改了,几个意思,大宋开国才几年啊,就这么玩儿去太祖化了?
越是彰显什么,就越是缺什么,赵光义越是把自己的年号太平兴国拿出来用,就越是说明他不是正统的法定继承人,就好比现在某些地区越是急着去中国化,就越是说明那是我们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可即便如此,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讲完了,纵观赵匡胤这一生,虽说从后周后主孤儿寡母手里夺了天下这事儿不地道,可生在乱世就要遵循乱世的生存法则,宋代周之后,北宋朝廷一直厚待后周宗师,在历朝历代也算是厚道的。赵匡胤前半生戎马倥偬,跟着郭威打天下,跟着柴荣打天下,后来自己做了皇帝之后仍然不忘天下之志,不辞劳苦的调兵遣将为平定天下操劳。
长年的军旅生涯,造就了赵匡胤豪爽豁达、光明磊落的性格。柴荣虽为一代杰出帝王,可猜忌之心极强,部将有长的国字脸大耳朵的类型,在古代都是富贵的长相,都被他找借口杀掉了,可赵匡胤却不杀部将,而是顺其自然,充分信任。登基之后,即使害怕石守信这帮大将日后坐大,也是直截了当的告诉大家,自行离职回家安享富贵。
南汉君主刘鋹在位期间喜欢用毒酒毒杀大臣,降宋之后住在开封,赵匡胤请他喝酒,席上给刘鋹赐酒,刘鋹端着杯子泪流满面不敢喝,哭着求赵匡胤不要毒杀自己,赵匡胤哈哈大笑告诉刘鋹,朕待人向来一片真心,哪会做这样的事。说罢夺过刘鋹手里的酒一饮而尽,让人再给刘鋹赐酒,刘鋹羞愧难当。
除此之外,赵匡胤还是个练家子,身手特别好,带兵打仗时候练兵所用的功夫实用性相当强,经与少林功夫相融合演变分为“太祖长拳”和“太祖盘龙棍”,广泛流传于祖国大江南北,至今仍享有盛名。
如果说影视作品里能够有对应赵匡胤的形象,那么《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应该是最为切合的,武功高强,心地善良,堂堂正正,顶天立地。能独自行走千里不畏艰辛,能领着兄弟们出生入死战场杀敌,能谈笑风生治理天下,也能为国为民辛苦操劳。
就是心太善,没及时安排好后事,让自己的孩子们受了很多苦。
可即便如此,赵匡胤开创的大宋依然屹立三百多年,庇护了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我们每个人,都是他的子民。历史不会忘记他,中华民族也不会忘记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