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宦游成羁旅柳永传

第二十一章 章献垂帘,柳永路见不平

宦游成羁旅柳永传 木石心致 2228 2024-07-06 15:34

  公元1020年,宋真宗天禧四年,柳永三十七岁

  这一年,柳永那里倒是没什么,无非是饮酒作诗、读书写字,与红颜知己们共享好景良天,但在朝堂之上却发生了一些事情,当前对柳永的影响还不明显,但在以后却改变了柳永的命运,因此我们在这里稍作介绍。

  宋真宗多年信道最终也没升仙,反而在今年得了非常严重的健忘症,刚说了什么转眼就忘了,在这种情况下自然无法再主持朝政了。真宗心里其实也知道自己的大限之期不远了,所以就想找来宰相寇准,一同商议让自己的儿子赵祯继位的事儿,自己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当个太上皇了。

  不曾想,这件事泄密,被章献明肃皇后知道了,她想如今真宗老糊涂,儿子赵祯(其实并非生母)年纪又还小,因此就萌生了自己垂帘听政的心思,所以这位章献皇后就连同外臣丁谓、曹利用等人谋划,罢了寇准等相,让时任吏部尚书兼太子少傅的李迪为丞相,从这时候起,就开始了章献太后(此时还是皇后)十几年垂帘听政的政治局面。

  后来围绕着章献太后、仁宗赵祯,以及仁宗的生母李宸妃,戏剧舞台上又衍生出了一段《狸猫换太子》的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了解下。

  关于章献太后的的政绩跟历史评价,我们放在后面再说,不过历来后宫参政都是多有忌讳的,而且最终的结局也都不太好,因此无论是朝堂上、市井间,对这件事都多有微词。包括这个时候刚被提报为宰相的李迪,也不同意章献太后垂帘听证,并对宦官干政表示反对,因此刚做了丞相4个月的李迪,也被罢相。

  此时身在局外的柳永,看到朝堂之上如戏台一般,你方唱罢我登场,自己却连个龙套都算不上,内心颇有不甘。尤其是对自己向来敬佩的李迪被贬一事,心中愤愤不平,当时作了一首《玉楼春》,暗讽真宗的昏庸以及同情李迪的遭遇。

  《玉楼春》

  星闱上笏金章贵,重委外台疏近侍。百常天阁旧通班,九岁国储新上计。

  太仓日富中邦最。宣室夜思前席对。归心怡悦酒肠宽,不泛千钟应不醉。

  词中的“星闱”指皇宫;“笏(hù)”古代大臣上朝时候拿的手板,此处代指的李迪;“重委外台疏近侍”是说这次李迪上书要皇上重用朝堂精明能干的大臣,远离身边的宦官;“金章”指金质的官印,此处也代指的李迪;“宣室”指古代宫殿的名字,此处代指的皇帝;“太仓”古代京师储谷的大仓。

  柳永在读书学习、与歌妓饮酒作诗之外,还能够关心朝廷大事,说明他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而且对自己的仕途发展抱有希望。但在李迪刚被贬外地,朝堂风云变幻之时,就路见不平、作词声援,也可见其政治敏感度不足。

  公元1021年,宋真宗天禧五年,柳永三十八岁

  这一年六月份,柳永又遭遇了自父亲柳宜去世后的另一个打击,他的母亲刘氏也去世了,在柳永的成长过程中,刘氏对他的影响是巨大的,可以讲丝毫不亚于柳宜对他的影响,尤其是在乐理认知的养成方面,柳永正是在刘氏的熏陶和指导之下,才能够在乐理方面有所造诣,并在后来将自己的词作与乐理相融合,创造出了一首又一首的传世佳作。

  在本书中我们反复提到,柳词之所以流传度高,一是因为柳词的内容描述优美、感情充沛,二是因为柳词皆可入曲,当被伶工歌妓唱出来之后,非常悦耳动听,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柳永才能够在后来的日子里面能够在作词上取得这么大的成绩。

  刘氏的去世,对于三复、三接、三变而言,打击是非常大的,三复还好点,自己在前年(1019年)的时候考中进士,也算是了了父母的一点遗憾,但柳永、三接两兄弟,在父母临死前都没有看到他们出人头地,想必他们内心是存在很大的愧疚的。

  要说母亲去世对柳永有什么影响,我想很可能是在继续努力的动力上吧,父母已经不在世上,当柳永自问,这么辛苦的向仕途方向发展是为了什么?曾经是为了光耀门楣,了却父母的心愿,而现在呢?一时之间他也恍惚了。

  除了这些内心的悲痛之外,现在摆在三兄弟面临的一个实际的问题是,如今父母都已经过世,如果都寄葬在异乡显然不合适了,好在如今三复已经脱离了白丁之身,因此跟几位叔叔商量之后决定,在为刘氏守丧服满后,就应该让父母魂归故里了。

  为母亲守孝三年,直到1024年的这段时间里面,三兄弟“不应试、不听乐、不婚娶、不出官”,柳永辞别的红尘妓馆,回到家中苦读,三复作为大哥也在守孝的这段时间里面,对两位兄弟多加约束于指导,期望他们能够在下次科考当中榜上有名。

  因为守孝的原因,对于1024年的这次科考三接和三变不可避免的都要错过了,试想古代的举子们是多么的不容易,往往三年一次的科考,一旦自己的至亲去世,自己都不可避免要错过一次科考的机会,前前后后算起来就是六年的时间,在这正当大好年华的举子们而言又是多么可惜。

  而且即便是考中进士到地方为官之后,一旦面临守丧的问题,也要三年不能为官,等守丧完成后官位上多半已经有人了,自己又要等着朝廷有了空缺后再听后调遣,因此当时有很多人,在父母去世的时候都不敢声张。

  这其实也引出来一个供需平衡的问题,如果供需严重不平衡的话,必然就会催生出一方对另一方的剥夺,他会制定出各种想当然的规则来限制另一方的选择,这其实就是一种无形的剥夺,而想要通过增加更多的规则来解决这一问题,无异于是南辕北辙,因为供需不平衡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