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抓周预言,柳宜对孩子满怀希望
公元985年,宋太宗雍熙二年,柳永2岁
在新生儿周岁的时候,我国一直有一种风俗,不知道大家还知不知道,毕竟现在已经很少有家庭在做了,那就是“抓周”,古时也叫“周晬(zuì)”,是从南北朝时期一直流传下来的,用来预测婴儿未来前途的一种风俗,没想到在我们这一辈传不下去了。
柳永2岁生日这天,柳家也为他准备了一场抓周活动,当时家人为柳永准备了丰富的“抓周清单”,有笔砚、官诰、笛子、书卷、算秤、针线、胭脂、果木等等一应物品,其中笔砚、官诰之类摆在了尤其明显的位置,其中的道理大家都懂得。
等这些物品摆放整齐之后,家人这个时候把柳永抱了出来,放在地上,任由他在这些物品之间爬来爬去,看他究竟会抓起哪个东西来。
首先,柳永抓起的第一个东西是个胭脂盒,柳宜顿时面露不悦,心想这小子未来肯定要沉迷女色,但当着一家人的面自己也不好发作,柳宜的弟弟柳察便打圆场说“这个好,三变大了肯定能娶个才貌双全的媳妇儿”,一家人嘻嘻哈哈,也就遮掩过去了。
第二次,柳永抓起了一支笛子,乐器其实还好,古代的时候基本上只有上层社会才能欣赏得起音乐,普通老百姓吹个口哨也就得了,但毕竟这也不是大家心里面想要柳永拿起来的那些东西,因此也不能作数。
之后,柳永又陆续的拿起了笔砚、书卷这些物品,每拿起一个,都会有亲戚朋友在一旁夸赞柳永今后必定才华横溢、官运亨通。总而言之,像这类的风俗无非是讨个吉兆,图个心安,我们向来都是很擅长安慰自己对。
说说柳永的父亲柳宜吧,为什么他会对柳永的未来这么在乎呢?这不单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期盼,同时也跟柳宜的人生遭遇有很大的关系。
柳宜,子无疑,当初先是在南唐后主李煜手下做事,一直做到了监察御史,根据其好友王禹偁几年后写的《送柳宜通判全州序》记载“河东柳无疑,江左之闻人也。在霸国时,褐衣上疏,言时政得失,李国主器之,累迁监察御史,多所弹射,不避权贵,故秉政者尤忌之。”上文中我们已经简单提到过了。
在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十月,李煜兵败降宋,次年(976年),柳宜也入宋朝做官,不过职位降成了雷泽县令,日子自然没有当初在南唐那样滋润。
像柳宜这类前朝旧臣,在宋朝初期被称为”江南伪官“,一听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肯定不是什么好词儿,对柳宜对影响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职位晋升受阻以及衣着服饰受辱。
首先在职位晋升方面,北宋初期对于“江南伪官”就有很多限制,可以说基本上不在升迁之列,柳宜入宋朝为官的十几年中,他的很多同僚都高升了,而他却只能长时间干着他的基层工作。
比如说吕蒙正,他比柳宜还小六岁,人家自从977年得中状元之后,到988年的时候都已经以中书侍郎命为亚相了,名次仅在首相赵普之后,而柳宜这么长时间了,职位一点都没有晋升,始终是个不起眼的县令。
再有一点,就是在官服上面,宋朝的时候对朝服有要求,大体而言,官员根据官级和资历由低到高以此为绿、朱、紫三色朝服,但是里面又有个特殊的规定,”江南伪官“只允许穿绿色朝服,这说白了就是对柳宜这群人的不信任,因此柳宜每天穿着这绿色的朝服,就跟个囚服一样令他难受。
当然了,要想改变这种身份也不是没有办法,这就跟钱一样,之前柳宜属于“黑钱”,必须得用什么方式“洗白”一下,才能够在大宋朝的官场上流通,这种“洗白”的方式有两种。
第一种是最主流的方式:参加科考,如果金榜题名,这也就说明朝廷认可了你的能力。这种方式除了时间长点之外,倒是没有别的风险,柳宜的不少南唐同僚都走的这条路,而且后来官运也都还不错;
第二种是比较冒险的方式:“叫阍(hūn)上书”,意思就是官员认为自己受到了不公正待遇,就可以到汴京城的登闻鼓院,敲响登闻鼓,向皇帝喊冤,来为自己争取平反的机会,如果皇帝感觉你这个人还不错,那么恭喜你,你已经成功的洗白自己的身份了。
但是“叫阍(hūn)上书”有风险,搞不好的话,很容易得罪自己的上司,这就跟现在的“上访”是一个道理,大家自己体会。
总而言之,这两种改变自身命运的方式各有利弊,有关柳宜未来选择走哪条路,我们后面碰到了再慢慢聊,不过说到这里,相信大家应该能多少理解,为什么柳宜会对三个儿子的未来这么在乎了。
公元986年,宋太宗雍熙三年,柳永3岁
书里的时间,总如白驹过隙,转眼我们已经来到了柳永3岁的时候。
可能会有朋友说了,这三年来你除了柳永出生之外,竟讲一些抓周、柳宜这类不着边的事儿了,有关柳永一点干货都没有。
大家别着急,柳永今年刚3岁,说话都还不利索呢,哪有什么人生可言呐,可以说这个时候柳宜的命运,就是柳永的命运。现在的这些信息看起来跟本书的主题不相关,实则对今后柳永性格、才华的养成,都冥冥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我们慢慢往下看,随着柳永的人生画卷逐渐展开之后,时间的脚步也会逐渐慢下来,甚至有几年的时光,几章篇幅都还说不尽、道不完呢。
柳永尚在懵懵懂懂之中享受着自己的孩提时光,还时常会在母亲刘氏身旁,听她弹唱些小曲小调,而柳宜此时正在为平反自己的身份而努力。据载去年(985年)的时候,朝廷曾经开科取士,但柳永因为政务繁忙,而且家里又添新丁,因此无暇备考,很遗憾的错过了这次科考的机会。
不过虽然身份尴尬,柳宜仍旧在他的任城县令上埋头苦干,据史料记载,柳宜不但有文采、敢直谏,而且在治理一方、造福百姓方面也不遗余力。根据王禹偁为柳宜所写的《送柳宜通判全州序》,其中有这么两句“州县之职,困于徒劳,居低催穷辱之中,有死丧疾病之事,旅鬓生雪,朱衣有尘,知其气业者共惜之”,这就说明柳宜在任城任职期间,肯定是经常走访民间疾苦为百姓请命,以至于自己五十多岁便双鬓斑白。
柳永应该在他父亲身上也遗传了这种作风,多年之后为政一方的时候,他同样也是经常实地走访,体察民情,最终也得到了百姓爱戴,不失为一方好官。
如今我们说起柳永的时候,只记得他是风流才子,却忽视了他为官期间所做出的社会贡献,这其实是非常遗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