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直接应道:“朕拟于一月后,征发京军十五万,会同楚王军五万、湘王军五万、蜀王军五万。共计三十万大军,助尔平叛。”
陈天平闻听此言,当真是两眼放光。龙椅上安坐的哪里是大明皇帝,分明便是再世菩萨、肉身佛祖。又拜了数拜,不住称谢,这才退下。
诸官当然知道,京军正待裁撤,国库也已空虚,又怎能在月间调动十五万京军。闻听天子此言,正待上奏,朱允炆却挥一挥手,径直离去了。
京军当然不会前往南越,但这却是皇帝无能为力的。到时候陈天平见不到军队出动,便是到各官员处去询问,但各部衙门这推三阻四的太极神功,无一不是实打实的真功夫,届时管教陈天平有苦说不出。
至于说陈天平到时还想见大明皇帝,面陈委屈。恐怕就千难万难了。依照朱允炆的想法,一月后他自己根本就不在应天,而是已经坐着海船出了海。在夷洲经营真正属于自己的一方土地了。
而楚王、湘王、蜀王的兵马,连朱允炆亲自前往,恐怕都无法调动。你陈天平口称奉天子口谕,一无圣旨凭证,二无虎符调令。若是当真去各藩王处借兵,恐怕更是凶多吉少。
你陈天平既然言而无信,反复无常。也休怪我大明皇帝不讲究了。
了解了南越这一段公案,朱允炆越发感觉到,自己实际掌握的实力与权力,恐怕不是几年的经营就可以扭转的。
这夷洲的开发,若是真等到诸藩王大兵压境,当然远远来不及,实在是越早越好。朱允炆原拟打造上百战船,但这几日只造得五艘。
“五艘足够了,再多船只,保安队中也没那许多人手。”石永年道。这二十丈的大船,若满载军士,可乘二百人。便是要大船开动,这摇橹升帆的必要水手,也得起码二十人。眼下保安队统共一百余人,再有第六艘船,便需要扩大保安队的规模。
“石爱卿准备好粮食银钱,咱们三日后启航。”朱允炆久在皇宫之中,也想出去走走看看。
“陛下……要亲自去海外?”石永年有些慌张,道:“夷洲如此偏远,恐怕要航行月余,怎敢劳陛下亲往。”
“朕意已决,石爱卿不必再劝。还是快做准备去罢。”其实,朱允炆又何尝愿意舍大陆而就海岛。只不过,数年之间,要把夷洲不毛之地打造成具备相当军事经济实力的大本营,恐怕非得用一些非常手段。这一来一去相去甚远,此时通讯极其不便,总不能在应天皇宫内指挥夷洲的建设。
况且,朱允炆此行出海,还有一个目的,便是躲避陈天平。那么诸官员百般推唐之时,朱允炆若在宫中,陈天平日日求见,总不能一直避而不见。但一见陈天平,天子岂不是要自己承认言而无信。天子若是巡幸地方,陈天平手中有几十随从、几千纹银,当然也可以一路追去。但若是天子去了海外,陈天平想必不可能追到夷洲去。
石永年是朱允炆一手提拔起来的保安队长,对皇帝的话虽然有些不理解,但也不便过多劝解。黄子澄、齐泰等可就不同了。天子要南巡夷洲,那还得了,岂有不入宫劝谏的道理。
“吾皇明鉴,大军裁撤诸班事务,实须吾皇坐镇应天,才可定夺。”齐泰道。眼下大明国的头等大事,当然是裁撤十几万京军。这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十分复杂。这许多老弱迁往哪里安置,毕竟尚且没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日后诸朝臣很可能因为此事大起分歧。
“此事朕可受诏书给你。往后京军一切事由,听你全权安排。”朱允炆对这事反而满不在乎。按道理,京军乃国之根本,皇帝是不可能把这种事情完全交给臣子的。但对朱允炆来说,眼下这个国本,摇摇欲坠,毫无战力,当真是有不如无。况且齐泰这个人的忠心,经历过后世靖难之役的考验,朱允炆也十分相信。
“陛下……臣恐怕难以担当重任。”齐泰有些担忧。掌握十几万京军的大权,对齐泰来说,也过于重大了。掌握了军权,在朝上便有相当的话语权。自胡惟庸、蓝玉伏法,朱元璋裁撤宰相一职后,再无人能掌握如此重大的权力。
“齐卿忠心,朕把军队交到你手里,不怕生出乱子。”朱允炆只是拍拍齐泰的肩膀,教他放心。又言道:“至于其他政事,朕南巡期间,委托吴王全权代理。”
所谓吴王,是朱允炆同父异母的弟弟朱允熥。朱允炆之父朱标育有六子。其中长子、六子早亡,四子、五子年幼。眼下朱允炆最亲近和能依靠的人,便是这位三王爷朱允熥。朱允炆有心栽培这位弟弟,因此在南巡时授予朱允熥决断政事的监国之权。
历来皇帝之位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朱允炆如今年少,尚无子嗣。因此朱允熥也可说是大明眼下实际上的太子,是大明皇位顺序的第一继承人。
“既然吾皇计较已定,臣等不敢再劝。愿吾皇一帆风顺,乘兴而往,兴尽而归。”黄子澄闻听皇帝计较如此周全。知道再行劝谏也是无用,只好放弃。
“黄先生且慢,朕赐你密诏一道。若京中有变,你可持密诏临机专断。上至吴王、下至重臣。皆可先斩后奏。”
“陛下,臣……臣惶恐。”黄子澄闻言却是大惊。皇帝下这样的密诏,自己事实上成为了天子南巡之后应天府中权力最高的人。
不过,朱允炆对此倒是并不在意。朱允炆本来在京中的权力就十分有限,光是天子密诏,这作用就更小了。虽然诏中写明先斩后奏,但黄子澄若真要奉诏杀人,却恐怕绝对无法实现。朱允炆之所以给黄子澄这样的诏书,就如同是授予齐泰军权一般,真正的用意,还在于分权。
如此一来,朱允熥、齐泰、黄子澄就分别掌握了政治、军事、监察三大权力。或者说,至少在名义上掌握了这三大权力。但是实际上,大明的国家大权,仍然掌握在一班权臣手中。至于三人能否利用好这些名义,从权臣手中真正得到这些权力。朱允炆事实上并没有报太大希望。但即使真的能够成功,因为这些分权手段,也不至于出现一个集所有权力于一身的九千岁怪物。
安排好京中的事由,朱允炆便微服来到京郊的船坞,预备乘着新制的铁甲舰,向东南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