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建文野望

三十五 陈朝国书

建文野望 祎尔善 2412 2024-07-06 15:34

  石永年将当街羞辱王铁手的事情报知朱允炆,朱允炆也感觉到这件事办得很妥当。

  最重要的证据,便是已有不少铁匠愿意入鸿福号做工。鸿福号给这些雇佣来的铁匠开出四两银的月钱,虽然远不及打造鸟铳的四位高手匠人,但毕竟也是京中少有的好营生。况且锻造铁皮所需要的技术本来不高,便是学徒几个月也可以独立完成。

  有了铁匠,鸿福号的造船产业便人手齐备。依石永年的计算,每五日便可以造得一艘二十丈的大船。只恨所赁的船坞泊位不足,不能够数艘大船同时建造。要扩建泊位,也非几日可以完成。

  这铁甲船说白了,不过是朱允炆一时的奇思妙想。虽然在乌篷小船上试验成功,但对于是否能应用于巨舰,能否在茫茫大海上长期航行,谁心中也是没底。

  好在此船只是用于近海航行,即使有什么不测,船员也可以就近泅水登岸,或是等待其他船只的救援。

  朱允炆正规划着如何在夷洲开垦荒地,经营建设,忽然接到了一个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消息。

  胡季貔跑了。

  说这一消息意料之外,那胡季貔本来是大虞国使臣的身份,若要归国,应当奏报礼部、司礼监,大明国则会遣员护送,以及准备回礼。但胡季貔跑得却是不声不响,十分突然。

  但仔细想想,这也在意料之中。胡季犛当然不愿意接受称臣割地的条款,况且与大明军队一战之下,感到大明的天兵实力也不过如此。总是有更精锐的部队到来,但劳师远疲,大虞将士以逸待劳,未必便守不住这南越疆土。

  如果说为了大明国皇帝的一句话,就要割去三郡土地,还要委屈称臣,此时春秋正盛,志得意满的胡季犛当然不会愿意。

  胡季貔收到兄长的回信,当然也不愿再入宫面见大明皇帝。这皇帝摆明了便是要收好处,自己这一方却无论如何给不出陈氏那样的好处。再见到大明皇帝,无非是自取其辱而已。说不定大明皇帝当堂便表明了态度,将自己这个篡位之臣乱棍打出,岂不没趣。

  胡季貔只能走,接到信的第二日,便以游览大明京城为借口,带着部下士卒离了驿馆。随后便出了城门,一去不回了。

  但胡季貔跑掉的消息,最多瞒得几个时辰,便人人皆知了。

  朱允炆既然能得到消息,那么日日派人盯着胡季貔动向的陈天平,当然也能得到消息。

  果然,不过半天,陈天平便在宫外请求觐见。自云带了国书,要面呈大明皇帝陛下。

  这番觐见,既不同于日前陈天平刚到京城时与朱允炆在宫内的非正式会面,更不同于朱允炆在客店与陈天平的微服见面。既然陈天平要递交国书,那大明国的文武都得在场,此外,还需要鸿胪寺安排礼乐,是极为正式的外交场合。

  诸班演礼既毕,陈天平便当着大明满朝文武和大明皇帝的面,取出国书,当众宣读。

  属国进奉国书,照理来说应当是由国中饱学之士草拟,又对文字细加推敲,书中骈四俪六,文风颇为华丽。但陈天平这一份国书,却是文笔浅陋,显然是知晓胡季貔离去后,由陈天平和手下幕僚匆匆拟就的。

  国书中先是对大明的土地广袤,物产丰富,兵卒强悍进行了好一番吹捧。接着便言大明与大越一直是交好之邦,眼下大越国贼猖獗,伏乞大明国派兵协助征讨云云。

  明国的文武百官只觉书中吹捧之言,虽然文笔浅陋,却是十分受用。况且南越岁岁有进贡,此刻国家遭难,自当派兵援助。

  但朱允炆却越听越觉得不对劲。日前密议,陈天平曾亲口许诺称臣,又云割让三郡土地与大明。照理说,这都应当明明白白写在国书中,至于三郡土地又由朱允炆赐还,也该当由大明另下之意,将土地再行封给以后的这位南越王才对。

  但此刻这封国书,却绝口不提称臣之事。陈天平日前对朱允炆,那是一口一个“吾皇”,此封书中,却称“大明皇帝”。很显然,陈天平反悔了。

  日前又胡季貔在京,陈天平一刻不让明皇拿定主意,身家性命便是一刻的危险。如果胡季貔虽然不愿称臣,但老老实实地留在京中。那么大明皇帝也随时又反悔的余地。陈天平的这一封国书,岂敢乱写。但此时胡季貔已走,想必是回到南越,与兄长整军备战了。大明国更无回头之机会,纵然不再提称臣献土之事,明国也只能襄助陈天平了。

  陈天平的这些计较,朱允炆很快也便意识到了。但日前商议,终究是没有记录的密议,当然做不得数。此刻百官俱在,兹事体大,也不便发作。当下按照礼仪接下国书,一句话也不愿多言。

  陈天平交了国书,仍不告退,问道:“敢问大明皇帝陛下有何旨意?”

  “你越国是我大明属国,大明自当助尔讨逆,不日便会发兵襄助。”朱允炆含糊应道。

  “请大明皇帝定下发兵时日、数量,在下也好回越国早做准备,迎接天兵。”陈天平又追问。

  回越国?你陈天平还敢回越国?只怕一回去,便被胡季犛软禁起来,甚至直接杀死了。至于迎接天兵云云,更是诳语。陈天平所要的,只是大明皇帝在这朝堂之上,当着文武百官,定下一个日期。如此一来木已成舟,大明国再无反悔的机会。

  这些小伎俩,朱允炆岂会不知。但使臣既然当众发问,如果答出“十年后发兵”或是“发兵二百人”这样荒诞不经的言语,流传出去或是被史官记下,大明颜面何存。

  但若真说立即征发大兵,一则京军已经在裁撤当中,诸藩王的军队恐怕也不会听从自己的消遣。南宁三卫折损了,其他的地方部队恐怕也不会有太强的战斗力。而且跨区调兵,消耗也甚巨。眼下的朱允炆,着实无兵可发。

  退一步说,即使朱允炆如今当真是手握雄兵,面对这个背信弃义、反复无常的陈天平,也不愿意发兵相助。

  不过陈天平毕竟还是不了解朱允炆的智慧,也不了解大明朝实际的权力组成情况。

  --------------

  P.S.今日两更,约19点还有一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