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明赊刀人

三十六章 钱塘潮遇人杰

大明赊刀人 黑暗寂静 3661 2024-07-06 15:34

  朝会上的对峙传到了京城生员的耳中,一时间不少生员都在礼部请求撤销这事,可吃了亏的礼部也没办法,方平把话就撂在那里,不去就是礼部的失职,派人去又对不起这些寒窗苦读的学子,处于为难中。

  方平府邸的门前也围聚了一堆学子声讨,可是被保护方平的锦衣卫给轰散了。

  日子照常在过,忙碌了一段时间的方平,正好想歇息一下。

  这不趁着炎炎夏日,自己陪着朱棣带着朱瞻基悄悄的跑到了杭州游玩,把朝政大事全都丢给了老大朱高炽,惹得朱高炽抱怨了好几天。

  杭州离南京不远,几日不到的时间,一行人就穿着便装带着随身的侍卫来到了杭州。

  走在杭州的街头,看着富庶的江南之地,朱棣发出了感叹。

  “江南不愧是鱼米之乡。”

  调皮的朱瞻基一路上东问西问的,要是在平时他可没这么大的胆子,都是方平教导的,不懂就要问,问的多了自然也就明白了。

  “皇爷爷,这杭州可比京城了。”

  朱棣摸着朱瞻基的脑袋,心情大好。

  “是啊,这都是你曾祖父留给我们的,你以后可要守好这江山。”

  不明白后话的朱瞻基只听懂了前边的半句,点着脑袋回应。

  “瞻基明白,以后我会守好爷爷留下来的东西。”

  还好这里人少,身边就几个侍卫和方平,不然别人听到这话还不被吓死,这么早就确定了大明的传承是不是有点太快了。

  这一路行来,方平也明白了什么叫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了,就这样子在大明已经是一线城市了,这还是战乱之后的杭州,以前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

  今日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朱棣领着众人在田间地头盘巡,好奇的朱瞻基四周观察着乡间的一切,不时就跑过来找人问东问西,朱棣和方平也都耐心的解答。

  对于朱瞻基二人是下了心血的,可是方平心里却在吐槽,我这是准备给自己修个假而已,现在身边跟着个十万个为什么,外加一个下乡视察的朱棣,让方平很不自然。

  乡间稻谷茁壮,一眼就看出今年有个好收成。

  走了有一段时间,口干舌燥的几人看见前方有一片瓜地,连忙加快速度过去。

  瓜农见有客人过来亲切的上前询问。

  “几位官人可是路过?”

  “正是,不知这瓜地可是老农所种?”

  方平早就想歇着了,趁此机会正好歇一下。

  “是小老儿的,官人要不要尝尝?”

  “挑几个上好的过来,银钱少不了你的。”

  朱棣看着方平安排也不阻拦,只是让几个侍卫去帮忙。

  忙活一阵,侍卫带着几个熟瓜回来,抽出佩刀熟练的切开瓜果,给几人递了过来。

  吃着这甘甜多汁的瓜果,方平燥闷的心瞬间就清凉下来,随即吩咐侍卫也自己去摘几个尝尝,等到有朱棣的点头侍卫这才大胆的去采摘。

  年纪还小的朱瞻基抱着甘甜的瓜果吃的不亦乐乎,方平等差不多了就阻止了朱瞻基继续吃,这东西大多数是水分,吃多了对小孩子的身体不好。

  朱瞻基不高兴的转头看向朱棣,想从这里得到允许,可朱棣知道方平说话是有依据的,也就没同意朱瞻基的请求,朱瞻基只好在一旁埋怨方平。

  众人都吃的差不多了,收拾好一切,方平从怀里拿出一些银钱递到老农手里,老农欢喜的接过了银钱,招呼众人在这里歇息。

  干坐在这里也无聊,朱棣就主动和老农攀谈起来。

  “老人家,今年风调雨顺,一定是一个好年景啊。”

  老农以为朱棣不知道江南的赋税有多重,才说出这话,伸出一双干瘪的手放在腿上说道。

  “官人有所不知啊,今年虽然风调雨顺,但是赋税甚重,很多人都卖地外逃了。”

  朱棣不明所以,感觉老农是在骗他,追着问。

  “怎么会这样?这江南之地不是很富庶吗?我行船走马一路过来都很繁华的。”

  “官人你不知道啊,那些有钱人的家里交的起这赋税,贫苦百姓可交不起啊。”

  方平当初在谋划户部的时候就调查过大明的税赋,这时候的江南之地的税赋确实很重,要改变也不是现在他能做到的。

  “谢过老丈,我等这就离去。”

  朱棣不想现在在这里说什么,起身就告辞。

  回去的路上,朱棣心情很不好,本来看见的是一个太平盛世,可自己亲眼看到的还不如亲耳听到的。

  “方平,你说这是真是假?”

  方平现在不想管这事,可朱棣问起来了,也只好照实说了。

  “这事应该是真的,臣调查过户部过往的税收账目,洪武二十六年,江南八府的粮税占全国的近两成半,尤其是苏州最多,快一层。”

  朱棣平时没有调查以前资料的习惯所以这些也不清楚,现在方平说起也感到压力。

  “这不是江南一地田亩肥沃,利于耕种吗?多收点也没什么吧。”

  “陛下话是这么说,可是大明可不止一个江南啊,而且江南的土地就那么多,摊到每亩上面,可就不一样了,亩均是全国平均的四倍,苏州最高到了十倍,这百姓怎么活的下去啊。”

  其实方平还想吐槽这混乱的税赋,这么高的田税不说,还有徭役,能活的下去的人都不会走,活不下去的跑的比谁都快。

  方平的话狠狠的刺激到了朱棣,没想到一直以来的赋税让江南百姓如此的艰难。

  “你说这事有没有回转的余地。”

  “陛下,现在动不好,而且江南这地的赋税是太祖定的,现在要动了,也找不到其他地方来弥补这些田税。”

  说起朱元璋,朱棣就明白了,当初江南的士人都看不起朱元璋,不支持他的大明,甚至有一些还支持元朝,所以在明朝建国以后,朱元璋多数是为了报复才对江南各地增加了赋税,可是这又不关百姓的事,影响的是百姓,直到朱棣上来这么都没什么改变。

  “那还是等等吧,这事你记下,等有机会解决了。”

  “是,陛下。”

  几人心情沉重的回到驻地歇息。

  次日一早,方平提议去钱塘县,朱棣和朱瞻基不明所以。

  “为什么去钱塘?”

  “陛下,这八月十五快到了,钱塘潮可是很壮观的,能看一次也不枉此生了。”

  听这方平说的这么天花烂醉,朱棣和朱瞻基都有些好奇,想要去看看方平吹的这么壮丽的景象,让昨天沉重的心情缓解不少。

  一行人轻装简行的来到了钱塘县,这里县城很小,不是很大,百姓都很朴实。

  装扮成商人的朱棣几人就在一个客栈住了下来,现在大家心里想的都是方平说的钱塘潮,所以歇息了没多久就去沿海看看,为此还专门找客栈的老板打听好的去处。

  老板也是实诚人,告知了几个好位置,几人前去观看,可是日子还有几日,这潮水也只比平常的汹涌一些。

  几人看了一会就回了县城,休息一晚,准备在这里玩耍几日就走。

  次日,朱棣几人起身巡视这钱塘县,路过一学社时,里边传出孩童的朗朗读书声,朱瞻基没见过这么读书的,拉着朱棣要进去看看。

  朱棣自己也想去看看这里面的学生,一同陪着朱瞻基前去。

  学社不是很大,里边有十来个稚嫩孩童在摇头晃脑的读着典籍,夫子坐在前方,一手持戒尺,一手提书本,找出几个问题向下边的孩童提问。

  这些孩童哪里有这本事,一时也答不上来,众孩子中有一个小子起身面对夫子的提问,逐理的解答了夫子的疑问,让夫子也深感欣慰。

  这一幕落在朱棣眼里,这孩子不错,可以考校一番。

  出于好奇,朱棣让人招呼夫子说明了来意,夫子也是大方,同意了朱棣的请求。

  朱棣直接就找上刚才的孩童,提了几个经书上的问题,孩童对答如牛,让朱棣很是高兴,随即问道。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于谦。”

  这两个字一出,让朱棣和方平都愣住了,怎么在这里遇到这位,看过史书的朱棣知道后世怎么评价于谦,是他延续了大明百年的国祚。

  现在活生生的人就站在自己面前不知道怎么面对了。

  方平也是奇怪,这是安排好的吗?

  只有朱瞻基看见于谦好像看到了玩伴,指着于谦叫道:“老师,他就是于谦,以后的于少保啊。”

  话音刚落,方平一把就捂住了朱瞻基的嘴,示意他别说话。

  朱棣也是头疼,肯定是朱瞻基偷看了自己保存的后世书籍,不然他不可能就这么自白的说了出来,至于方平嘛,他可没胆子给朱瞻基教这些,他瞒都瞒不住,还说教,教了就只能跑路了。

  夫子也听到了朱瞻基的话,感到不可思议,于谦是有点才华,可是这少保不是谁都能当的,这几位到底是谁,自己可能也好过问。

  随后朱棣给了于谦一点赏赐,就离开了这里,让侍卫打探于谦的住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