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出现了两个不起眼的人,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那就是苏秦和张仪。
苏秦、张仪一同师事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完成学业后就以游说之术展开从政之路,但游说多年却毫无效用,没有诸侯愿意搭理他们,苏秦因穷困潦倒狼狈而回,家人都私下讥笑他舍本逐末不治生产只会逞口舌之利耍嘴皮子,苏秦甚感惭愧,于是闭门不出,遍观所藏之书,感叹道:“从师受教,埋头攻读,却不能换来荣华富贵,读再多书又有什么用呢。“于是大量收取天下时事,伏案钻研,一年后揣摩出一套政治谋略,自信可以凭此游说君王了。
苏秦再次出山,首先将目标选在洛阳,求见周显王。可见苏秦雄心壮志之大,他想凭借这个天下共主来规划整个天下。但周显王身边的许多大臣都了解苏秦,很瞧不起他,不说他好话,因此周显王不予接纳。
苏秦又把目光转向刚刚经历商鞅变法正在冉冉上升的秦国,于是西行至秦,见到秦惠文君,建议惠文君凭借父亲所积累的强大国力,兼并列国取代周室称王。但这个建议显然太超前了,秦国虽强大,但秦惠文君刚即位不久,国事尚未理顺,驾驭秦国尚未心应手,又恰逢刚刚处死商鞅,因为商鞅是说客出身,所以秦国上下包括秦惠文君本人都很讨厌说客,便没有接纳苏秦。苏秦恨恨地离开秦国,向东到达赵国,但赵国的国相奉阳君赵成也不喜欢苏秦,苏秦就转身去了燕国,在燕国等了一年多才得以见到燕文侯。苏秦对燕文侯做了一篇长篇大论的政治形势分析,他先从地理位置上分析了燕国与赵国的相依之势,接着批评了燕国的战略错误:担忧千里之外的秦国,却不担心百里之内的赵国。然后建议燕文侯合纵赵国,与赵国结为一体,这样才是高枕无忧地良策。燕文侯认为苏秦之议很有道理,于是允诺苏秦“如果能以合纵之计维持燕国安定,愿举国相报“。便资助苏秦车马金帛,要他前去游说赵国。
苏秦第二次来到赵国,恰赶奉阳君赵成死了,从而顺利地见到赵肃侯。鉴于他对秦惠文君不纳的怨恨,他向赵肃侯提出六国联合抵弃秦国的主张,建议由赵国首倡组建六国联盟,如此一来六国一体,就将秦国弃之于函谷关之外了,而赵国作为联盟发起人,则可继承齐桓、晋文之霸业,称霸于天下。赵肃侯大感兴奋,十分认同苏秦的主张,于是出钱资助他去游说六国诸侯国。
苏秦正在赵国游说时,秦惠文君在商鞅之后继任大良造的公孙衍策划下,东出函谷向魏国发动了进攻,生擒了魏将龙贾,攻克了魏国的雕阴,并进一步挥师东进。苏秦担心秦国的军队很快打到赵国,那样的合纵结盟的大计还没开始就会无疾而终,思虑半晌,决定智激同窗张仪入秦,去破坏秦的进攻战略。
此时张仪的境况更差,他甚至因为穷被怀疑成小偷,遭到一顿暴打。有趣的是他被打的头破血流回家后,妻子问他有没有事,他却不回答而反问妻子:“我的舌头还在吗?”妻子被他问得笑了,答道:“尚在。”张仪安心地拍拍胸脯说:“舌头在就好。”可见他多么看重自己的口条。苏秦派人劝说张仪来投奔他,张仪早就听说苏秦已经得到燕赵两国的信任,便兴冲冲应声而到。不料到来后,苏秦不但不睬他,还当众对他进行了一番羞辱,然后就打发他离开。张仪火冒三丈,又羞又气,想到各国诸侯中只有秦国才可以威胁赵国,于是便前往秦国碰运气,苏秦却在暗中派人资助张仪,使他顺利到达秦国,并且帮助他打通关节见到了秦惠文君,得到了秦惠文君的重用。这时候,苏秦委派帮助张仪的人才说出苏秦是故意激怒他,为的是张仪今后有更好的发展,因为苏秦已经在燕赵有所成就,两才碰在一起难以同时获得前途。张仪知道后,感叹苏秦比自己高明,许诺在苏秦当权时将一力促使秦国不攻打赵国。
张仪像苏秦一样,对秦惠文君做了一篇长篇大论政治形势分析,他批评了继商鞅之后任大良造的公孙衍进攻西北部游牧民族的策略失误,认为秦国应该倾举国之力争霸中原。他同时认为,秦国尚未强大到鹤立鸡群的地步,与列国争斗不能单打独斗,要联合一部攻击一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秦惠文君十分欣赏张仪的政论和才华,当即决定重用张仪,与他共商大计。苏秦的策略是联合南北纵向的诸国,故而将其叫做“合纵”;而张仪的策略则是东西横向联合诸国,因此叫做“连横”。由是,在诸子百家中诞生了一个纵横家。
张仪所批评的公孙衍,也是一位纵横家。秦惠文君继位后虽然杀了商鞅用了公孙衍,但商鞅所制订的法令仍在继续施行。秦国生擒魏将龙贾攻克魏国雕阴时,魏国因马陵之战的损失,既缺精兵又缺良将,抵挡不住秦国的攻势,魏惠王便派人重金贿赂公孙衍,并以“向秦国纳贡”为条件求和。公孙衍得了魏王贿赂就向秦惠王提出接受魏国纳贡,秦魏和好,转而向秦穆公一样去进攻西北面的戎狄。
张仪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秦国的。他告诉秦惠君,公孙衍顾私利而忘公义,让秦国进攻西面的游牧民族,实属误国之举。魏国有霸主的根基,如果它缓过劲来全力攻秦,秦国恐怕就很难对付了。秦惠王被说得如梦初醒,公孙衍由此遭到排斥。
利用张仪解决了秦国攻赵问题,苏秦便带着燕侯、赵侯赋予的使命来到韩国,他先对韩宣候分析了韩国的优势:地势坚固,军队几十万,且善于冶炼兵器;接着陈述了秦国的威胁:如果侍奉秦国,秦必然要求割让宜阳、成皋,一旦同意,秦国就会变本加厉,土地有限,秦国的欲望无限,离灭亡之日就不远了;而如果对抗秦国,则韩国实力远不如秦国。最后苏秦对韩宣王说:“大王如此英明,军队又如此强悍,却甘居秦国之后,我真替大王感到羞耻。”韩宣候听完脸色大变,手按宝剑,仰天叹息道:“我虽然没什么才能,但也决不能侍奉秦国。既然赵王已经有了主意,我愿意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接着,苏秦又来到魏国,游说魏惠王。苏秦先分析魏国的地理情况,指出:魏国地方虽小,但田舍密集,人口众多,国势与楚国不相上下;如今败于秦国给秦国纳贡,一旦秦国征伐魏国没人愿意出兵相救。接着苏秦以武王伐纣以少胜多为例,提醒魏王:魏国兵强马壮,不用惧怕秦国;而纳贡侍秦,未及作战,国家已经先亏损了,主张侍奉秦国的都是奸佞之臣,要谨慎决策。最后援引《周书》劝诫道:“事前不考虑成熟,后必有大患,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建议,六国同心协力,就无强秦危害之患了,所以赵王派我呈上合纵条约,等候您的差遣。”
其实此前魏惠王本身就有了类似“合纵”的意识和举动,因败于秦国霸业丧失,魏秦两国国势倒了个儿,为求遏止秦国扩张,国相惠施建议魏惠王倒向齐国,联齐抗秦。虽说魏国的锐气是被齐国打掉的,但毕竟齐国与魏国不接壤,没有实质性利害冲突,只是因为赵国问题才成为敌人的。于是,魏惠王前往徐州拜见齐君,订立了同盟条约,会见时,魏惠王劝齐君也称王,双方相互承认对方,齐威公采纳了,于是改称齐威王,史称“徐州相王”。因此魏惠王听了苏秦的话当即就说:“愿举国相从。“
于是苏秦向东行进,来到泱泱大国齐国,对齐威王说:“齐国四面天险,兵精粮足,自有战役以来,从未征调过泰山以南的军队,也不曾渡过清河、涉过渤海去征调这二部的士兵。都邑临淄富有而殷实,人口众多,居民就有七万户,足够凑齐二十万大军,没有哪个国家能比齐国强大。所以我希望大王稍微留心考虑一下,以便决定对策。”齐威王说:“您奉赵王之命来指教我,我愿举国听从您的安排。“
苏秦说服齐国后,到达楚国,对楚威王说:“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秦楚不能并存。合纵成功,楚国就能称王;连横成功,秦国就会称帝。所以最好的策略是合纵以孤立秦国,否则楚国就有危险。“并提醒楚王:“秦是虎狼之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是天下诸侯公敌,希望您能好好考虑。“
楚王说:“秦楚接壤,不可亲和。而韩魏常受秦国威胁,不可与之深入谋划。我自料以楚抗秦,却又未必能胜;与群臣谋划,又皆不可信。因而辗转反侧,无法安睡。如今您打算团结诸侯保护危国,我愿举国服从。“
由是,六国达成合纵联盟,苏秦被推为纵约长,同时佩戴了六国的相印。
合纵成功后,苏秦自楚北上,途经洛阳,车马行李以及各诸侯送行的使者颇多,气派比得上帝王,苏秦的家人闻讯匍匐在地不敢仰视,苏秦感慨道:“同样一个人,富贵了人人敬畏,贫贱时连亲戚都轻视。假使我当初在洛阳有二顷良田,现在又怎能佩带六国相印呢?“于是散发千金,赏赐给亲戚朋友。苏秦到燕国去时,曾向人借钱一百文做路费,如今富贵了,就偿还以百金。苏秦的随从人中,只有一个人没得到报偿,就上问他。苏秦说:“我不是忘了你,当初你随我去燕国,在易水边你再三打算离开,那时正当我正处困境,所以我最后赏赐你“。
苏秦合纵六国后返回赵国,被赵肃侯封为武安君。
但是秦国也在张仪策划下紧锣密鼓实施“连横”策略。秦国派人出使魏国,允诺魏国以襄陵地区的七个城池作为筹码,希望魏国撤出同盟组织。襄陵地区七个城池对魏国来说诱惑太大了,这七个城距离魏国曾经的首都安邑非常近,仅百十多里。如此大的诱饵魏国又怎会不上钩呢?于是魏国马上毁约退出了合纵,不仅如此,魏国认为解决了秦国问题,后顾无忧,便反身再次攻赵国。此时,齐国齐威王死了,秦宣王继任,他被秦惠文君派出的公孙衍游说而蒙蔽,非但不救赵,反而认为参加攻赵可以在赵国瓜分到好处,于是也同魏国一道去攻打赵国。短短一年的时间,苏秦的合纵策略就被张仪破坏了。
齐、魏攻打赵国,赵侯责备苏秦,苏秦害怕,便请求出使燕国,联燕对付齐、魏。遭此打击,苏秦雄心大减,回到燕国后便解除了其他各国相印,专门辅佐燕国。
秦国并没有给魏国许以的七城,却让张仪游说魏王,提出秦魏联合攻韩,由秦得三川、魏得南阳,魏王竟然同意了,但公孙衍为和张仪争功,去游说韩君,以维护韩魏联盟的重要性蛊惑韩王把南阳直接送给了魏国,破坏了张仪的伐韩策划。
秦惠文君十年(公元前328年),秦君任命张仪为相,位居百官之首,公孙衍遭冷遇,悻悻离开秦国,投奔此前曾对他大加贿赂的魏国,魏惠王求之不得,任命公孙衍为将军。
是年,张仪同公子华攻占了魏国蒲阳。为了放长线钓大鱼,张仪劝说秦惠文王将蒲阳与焦、曲沃还给魏国,与魏修好,然后前往魏国对魏惠王说:“来而不往非礼也,秦归还魏蒲阳、焦、曲沃,魏对秦不可以无礼。”于是魏以上郡、少梁谢秦惠文君。
此时,身处夹缝中的魏惠王倍感孤单,反思之后,决定全力巩固好与韩的关系。公元前325年,魏惠王在巫沙尊韩威侯为王,更名韩宣王。同年,赵武国武灵君即位,魏惠王便会同韩宣王一起来到赵国朝见新君,目的是解消魏赵恩仇,再结原三晋之好。魏赵本来没什么直接仇怨,不过因为卫国问题才敌对起来,于是三家和好。魏惠王劝赵武灵君称王,赵武灵君刚即位,一切汕尾理顺,于是拒绝了。
鉴于齐、魏、韩三国先后称王,公元前324年,张仪也劝秦惠文君称王,更年号为秦惠文王元年。
张仪为倡导连横策略,在秦惠文王二年(公元前323年)与齐、楚大臣在啮桑相会,目的是联络齐、楚,挤压魏国。在这种形势下,到魏国当了将军的公孙衍建议魏王广结与国。魏惠王采纳这一建议,在公孙衍策划下,约韩、赵、燕、中山五国缔结盟约,并相约共同称王,这就是战国中期的“五国相王“。五国中,魏韩已先称了王,故这次集会只是对赵、燕、中山三国新尊为王,五国相互承认。
至此,战国七大国全部称王。
“五国相王“是魏国的一大外交成功,齐国担心魏国凭借这一联盟势力对本国不利,借口中山国小,不应该有称王的资格,提出联合赵、魏废除中山王号。赵、魏没有上当,仍支持中山称王。齐国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关闭同中山国往来的通道,并提出割平邑给燕、赵,让它们一同出兵攻中山。燕、赵未听从齐国的计谋,齐国破坏“五国相王“结成的联盟终未得逞。
公元前323年,楚国为了夺回被向魏国变法强盛时袭占的国土,向魏国发起进攻,楚将昭阳在襄陵打败魏军,夺八邑,秦国趁机威胁魏国,表示愿与魏国结为稳固同盟。魏惠王经反复考虑同意了,为此张仪辞去秦相,跑去魏国当了国相,魏国老国相惠施遭下岗。
惠施是宋国人,道家大师庄子的至交好友,其本人是春秋战国时代名家的开派鼻祖,所谓名家就是“明辨之学”,其实就是原始哲学和逻辑学,惠施的突出观点叫做“合同异”,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是对立和统一的,任何事情都会有对立的一面,这对立又存在统一,许多对立面中总会有相同的地方。但是在现实利益面前,学者毕竟比不过政客,哲学家毕竟比不过纵横家。
张仪做了魏国相,却纯属秦国卧底。张仪劝说魏惠王臣事秦国。与秦国结盟好说,“臣事”就太过分了,魏惠王当然不接受,于是秦惠文王便出动军队攻克了魏国的曲沃、平周。
秦惠文王六年(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魏襄王即位。张仪又劝说魏襄王臣事秦国,魏襄王也不听,于是张仪暗中让秦国攻打魏国。魏国和秦国交战,魏国战败,举国震恐。
魏襄王鉴于秦国咄咄逼人,便约同韩王倒向了楚国,并劝楚国此时的国君楚怀王伐秦。楚怀王原本就有打击日渐强大的秦国之意,于是就建议以魏国将军公孙衍为总联络人,组织合纵攻秦。
为此,魏王驱逐了张仪回秦,任命公孙衍为新国相。在公孙衍穿梭下,楚、齐、赵、魏、韩、燕六国并联络了秦国西北面的义渠戎,形成了一个七方合纵攻伐秦的局面。
公元前318年,盟国公推楚怀王为纵约长,开始攻秦,一时间楚怀王声名大噪。
六国联军在楚怀王带领下攻向秦国,然而各国却各怀心思,齐国首先迟迟不前,楚怀王带了五国打到函谷关,秦国西北面的义渠也出了兵。但五国谁都不想首先进攻,僵持好几天,秦军先一步断了楚军粮草,没了粮草补给,楚怀王第一个撤了,四国也纷纷撤退,秦国追到了韩国申差的部队,杀死八万官兵,诸侯们震惊慌恐。这一次的合纵联盟就瓦解了。倒是义渠,因为秦军主力在函谷关,大败秦军偏师于李伯。
秦惠文王八年(前317年),张仪再次前往魏国,游说魏襄王退出合纵盟约。鉴于伐秦惨遭失败,魏襄王同意了,并请张仪担任中间人与秦国和解。
秦惠王文九年(前316年),楚国进攻苴国和巴国,秦惠文王派遣张仪、司马错去救援,阻止了楚国,却顺手吞并了蜀国,接着,张仪看到巴国和苴国富饶,反身又把救援变成攻取,三下五除二取下了二国,楚国没干成的事反倒被秦国干了。秦国由此设立巴郡、蜀郡和汉中郡,由此秦国版图扩大到了四川。
秦惠王十二年(前313年),秦国想攻打齐国,但忧虑齐、楚两国的合纵联盟,于是便派张仪前往楚国游说楚怀王。
楚怀王听说张仪来,空出上等的宾馆,亲自到宾馆安排他住宿。张仪对楚怀王说:“大王如果听从我的意见,就和齐国断绝往来,我请秦王献出商於六百里的土地,让秦国的女子作为服侍大王的侍妾,结为兄弟国家,这样您向北可削弱齐国,而西方的秦国也将得到好处,没有比这更好的策略了。“
楚怀王非常高兴地应允了张仪。大臣陈轸劝谏楚怀王不要轻信张仪,楚怀王说:“希望陈先生闭上嘴,不要再讲话了,等着我得到土地。“
于是,楚国和齐国断绝了关系,废除了盟约,兴冲冲派了一位将军跟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土地。
张仪回到秦国,假装没拉住车上的绳索,跌下车来受了伤,一连三个月没上朝,楚怀王听到这件事说:“张仪是因为我与齐国断交还不彻底吧?“就派勇士到宋国,借了宋国的符节,到北方的齐国辱骂齐宣王,齐宣王愤怒,斩断符节和秦国结交。
秦国、齐国建立了邦交之后,张仪才上朝。张仪对楚国将军说:“我有秦王赐给的六里封地,愿把它献给楚王。“楚将军说:“我奉楚王命令来接收商於六百里之地,不曾听说过六里。“
楚国将军返回楚国,把张仪的话告诉了楚怀王。楚国可不是魏国,楚怀王火冒三丈,一怒之下便兴兵攻打秦国。齐国却因为楚国背约而气恼,出兵与秦国共同攻打楚国,楚国不敌,被秦国夺取了丹阳、汉中。这个丹阳乃是楚国的发祥地,于是楚国便派更多军队去反攻,又遭失败,楚国不得不再割两座城给秦国,这才结束战争状态。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国要挟楚国,想得到黔中一带,用武关外的土地交换。楚怀王说:“我只要得到张仪,愿献出黔中地区。“张仪请求前往,秦惠王说:“楚王是存心报复您。“张仪说:“秦国强大,我和楚国大夫靳尚又关系亲善,靳尚能奉承楚国夫人郑袖,郑袖的话楚王是听从的。况且我奉大王之命出使楚国,楚王怎敢杀我。即便杀我而替秦国取得黔中,这也是我的最高愿望。“
张仪一到,楚怀王果然囚禁了他。张仪早已预先与靳尚大了招呼,靳尚就对郑袖说:“您知道您将被大王鄙弃吗?“郑袖莫名其妙,问他:“为什么呢?“靳尚说:“秦王特别钟爱张仪,打算用上庸六个县的土地贿赂楚国,并送美女给楚王,还用宫中擅长歌唱的女人作陪嫁。楚王看重土地,就会敬重秦国,秦国美女就一定会受到宠爱,这样夫人就将被鄙弃了。不如替张仪讲情,使他从囚禁中释放出来,这样秦国就不会给土地美女了。“
于是郑袖便向楚怀王讲情说:“作为臣子,各自为国家效力。现在黔中土地还没给秦国,秦王就派张仪来了,对大王的尊重可谓达到了极点。大王还没有回礼却杀张仪,秦王必定大怒出兵攻打楚国。我请求让我们母子都搬到江南去住,不要让秦国像鱼肉一样地欺凌屠戮。“
其实楚怀王并不想真杀张仪,两国交兵不斩来使,堂堂大国国君以这样手段杀个人,也太掉价了,正不知如何处置张仪才好,就赦免了张仪。
张仪从囚中出来,并没立即离开楚国,而是又去游说楚怀王。
张仪向楚怀王提出:他可以向秦王建议不要黔中之地,请秦王派太子来楚国作人质,楚国派太子到秦国作人质,把秦王的女儿作为侍候楚怀王的姬妾,两国永结兄弟邻邦,不相互打仗。
楚怀王正不愿让出黔中土地给秦国,于是就想答应张仪的建议。
三闾大夫屈原说:“前次大王被张仪欺骗,这次张仪来到楚国,我还以为大王会用鼎镬煮死他,如今不但放了他,还听信他的邪妄之言,这可不行。“
楚怀王却说:“答应张仪的建议可以保住黔中土地,这是有利的事情。已经答应了而又背弃他,这可不行。“
于是,楚怀王最终答应了张仪的建议,与秦国结盟亲善。
张仪离开楚国时,借机前往韩国,游说韩宣王:“大王不归附秦国,秦将会发兵占据宜阳,截断韩国的上党地区,再东取成皋、荥阳,那么鸿台之宫、桑林之苑就不再属于大王所有了。要是阻塞了成皋,截绝了上党,那大王的国土就要被分割了。早归附秦国就安全,不归附秦国就危险。如果违背秦国而顺从楚国,要想国家不亡,那是不可能的啊。所以我替大王谋划,还不如替秦国效劳。秦最大的希望是削弱楚国,现在大王向西臣事秦国,进攻楚国,秦王必然高兴。攻打楚国有利于韩国扩大领土,还转移了祸患,取悦了秦国,没有比这更好的主意了。“
韩宣惠王听从了张仪的主意。张仪回到秦国作了汇报,秦惠王赐给张仪五座城邑,并封他为武信君。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秦惠文王又派张仪向东游说齐国此时的国君齐泯王:“天下强大的国家没有超过齐国的,然而替大王出谋划策主张合纵的人,都为了暂时的欢乐而不顾国家长远的利益。如今秦、楚两国嫁女娶妇,结成兄弟盟国,韩国献出宜阳,魏国献出河外。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就会驱使韩国、魏国进攻齐国,赵国军队也会出动报复,渡过清河直指博关、临菑,即墨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一旦被进攻,即使是想要臣事秦国,也不可能了,因此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
齐愍王竟然答应了张仪的建议。
张仪离开齐国,向西到赵国游说赵武灵王:“如今秦国相约齐国、韩国、魏国的军队,准备进攻赵国,我不敢隐瞒真实的情况,先把它告诉大王左右亲信。我私下替大王考虑,不如与秦王在渑池会晤,面对面,口头作个约定,请求按兵不动,不要进攻。希望大王拿定主意。“
赵武灵王雄才大略,是难以被人轻易游说的,但是他考虑实际形势确实如同张仪所说,于是也答应了张仪的建议,张仪才离去。
张仪又向北到了燕国,游说燕昭王说:“大王最亲近的国家,莫过于赵国。但赵国自开国鼻祖赵襄子就凶暴乖张,六亲不认,他亲手杀了姐夫代戎王,大王是有明确见识的人,还能认为赵国可以亲近吗?假如大王不臣事秦国,秦国将出动军队直下云中、九原,驱使赵国进攻燕国,那么易水、长城,就不再为大王所拥有了。所以希望大王仔细地考虑。“
燕昭王听信了张仪的建议。
秦惠王十四年(前311年),张仪成功说服列国归顺秦国,返回秦国报告,不料没走到咸阳,秦惠文王去世了,秦武王即位。
秦武王从作太子时就不喜欢张仪,等到继承王位,很多大臣说张仪的坏话:“张仪不讲信用,反复无定,出卖国家以谋图国君的恩宠,秦国要再任用他,恐怕被天下人耻笑。“
诸侯们听说了张仪和秦武王感情有裂痕,转眼便纷纷背叛了连横,恢复合纵。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大臣们日夜不停诋毁张仪,齐泯王也醒过闷儿来,认为被张仪欺骗了,派人来责备张仪,张仪害怕为武王不容,就对武王说:“我有个不成熟的计策,希望献给大王。“
武王说:“说说看。“
张仪说:“东方各国发生变故,大王才能坐稳秦国。听说齐王特别恨我,只要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出兵讨伐它,我希望让我这个不成才的人到魏国去,齐国必然攻打魏国,趁魏国和齐国混战的时候,大王可利用这个机会攻打韩国,然后直接挺进周都,周天子一定会献出祭器。大王就可以挟持天子,掌握天下的地图户籍,这是成就帝王的功业啊。“
秦武王认为他说的对,就准备了三十辆兵车,送张仪到魏国,魏国鉴于张仪的才华,再次接纳了张仪。
齐泯王听说张仪在魏国,果然出兵攻打魏国,魏哀王很害怕。
张仪说:“大王不要担忧,我让齐国罢兵。“这次张仪真的为魏国着想了,就派他的门客冯喜到楚国,借用楚国的使臣到齐国,楚国使臣按照张仪交代对齐泯王说:“大王特别憎恨张仪,可大王让张仪在秦国有所依托,也做得够周到啊。”齐泯王说:“我憎恨张仪,张仪在什么地方,我一定出兵攻打什么地方,我怎么会让张仪有所依托呢?“楚使说:“张仪离开秦国时,本来与秦王约定说:'替大王着想,必须使东方各国发生大的变故,大王才坐稳秦国,齐国特别憎恨我,我在哪个国家,他一定会派出军队攻打哪个国家。如今张仪去了魏国,大王果然攻打它,这是大王使国内疲惫困乏而向外攻打与自己建立邦交的国家,广泛地树立敌人,祸患殃及自身,却让张仪得到秦国的信任。这就是我所说的让张仪有所依托呀。”齐愍王被他说动了,就下令撤军。
张仪出任魏国相国一年以后,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死在了魏国。
秦武王比父亲惠文王更锋锐,刚刚即位,便借韩、魏、齐、楚、越等国派使者前来祝贺的机会,接见楚国的宿敌越国使者,与越国达成夹击楚国的密约。即位不久,他又向左右丞相甘茂和樗里疾含蓄地表露了意欲灭掉宗主周王室的想法,说:“我想要驾车通过三川,亲眼看看周国都城,这样就算死也没有遗憾了”。甘茂建议武王先攻击韩国宜阳,宜阳是阻挡秦国东出东进的重要屏障,“伐宜阳,定三川”是秦国挺进中原成就帝业的关键所在。但鉴于韩赵魏是紧密同盟,伐韩必先破韩魏联盟,而只要魏国助秦,赵国就不能越过魏援韩。于是甘茂自请入魏,声言将使魏王助秦。武王大喜,让其出使魏国。秦武王三年(前308年)秋,甘茂出使魏国,以“共享伐韩之利”为诱饵,并施以政治军事压力,魏王遂答应出兵助秦,共伐韩国。但甘茂却派向寿回国对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不要攻打韩国。”武王大惑不解,等不及甘茂回来而急切地跑到息壤迎接,见面即询问为什么。甘茂说,宜阳是个大邑,人口众多,粮草充足,秦国跨越险阻劳师行远去打宜阳并不容易。接着甘茂又讲了个故事表达自己的担忧:从前有和曾参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母亲说:“曾参杀人了”,母亲不信,泰然自若地织布;过了一会,又一个人告诉她曾参杀人了,她仍然不为所动;又过了一会,又有个人告诉她曾参杀人了,她便急忙丢下手里的活,翻墙逃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和他母亲的信任,三个人怀疑,母亲就相信了。现在我比不过曾参贤能,大王您对我的信任也比不过曾参母亲对他的信任,可是怀疑我的却远不止三个人,我担心大王也像曾母一样怀疑我啊。甘茂又说,以前张仪协助惠文王西并巴蜀,北开西河,南取上庸,天下人却少有夸奖张仪而只称赞惠文王会用人;乐羊听从魏文侯的命令,用三年时间攻取了中山,回来论功请赏,魏侯丢给他一筐告发信,乐羊当即跪拜说:“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全靠主上的信任啊”。我作为一个臣下,如果伐韩,樗里疾、公孙奭这些王族和韩国亲近,一定会毁谤我,到时大王如果听信他们,就背叛了和魏国的盟约,而让我承受不白之冤。秦武王听罢,明白甘茂是希望自己能够全力支持他不动摇,于是表态说:“我绝不听他们的诽谤,就此和你在此盟誓。”甘茂这才同意带兵伐宜阳。战争进行了5个多月,宜阳没有拿下,樗里疾和公孙奭果然反对伐韩并说甘茂坏话,武王很动摇,想要甘茂撤兵,甘茂就问:“大王你还记得的我们之间的息壤之盟吗?”,秦武王于是坚定了决心,还给甘茂增兵支援,终于攻占据了宜阳,秦武王去东周的路就此畅通。秦军还乘胜渡过黄河,夺取了武遂(今山西垣曲东南)并筑城,韩襄王被迫派公仲倗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议和。
之后武王便率兵直下洛阳,此时周王室已经非常衰弱,武王入城就直奔周室太庙,往观楚庄王曾经询问过大小轻重的九鼎。
九鼎是夏朝、商朝、周朝三代传国之宝,秦武王超越楚庄王,不是询问而是自己亲自来观看了。
秦武王身高力壮天生神力,身为国王却仍然争强好胜逞个人英雄。秦武王问身边的大力士孟贲,能否将龙文赤鼎搬动,孟贲就紧束腰带,挽起双袖,手抓两个鼎耳,大喝一声“起。”将大鼎般起离地半尺。武王卸下锦袍,束紧玉带,大步上前,深吸一口气,也抓住一只龙纹赤鼎举起,举得比孟贲高很多。但此鼎重量过大,武王终究力气不支,刹那间双目出血,力尽鼎落,被砸断了膑骨。武王被护送回国,不治而死,年仅二十三岁。
武王只即位三年,年轻而无子,当时有能力决定秦王人选的有三个人:一个是武王后,一个是武王生母惠文太后,另一个是惠文太妃芈月。因为武王在位短暂,武王后尚未来得及建立起势力圈,面对突如其来的噩耗,只有选择向惠文太后和惠文太妃两人中一位靠拢。不用说,她自然而然选择了惠文太后了。惠文太后在惠文王在世时,就一直与芈月争夺后宫,但并未分出胜负,秦武王继位后,惠文后成了太后,这才成为后宫掌舵者。如今惠文后与武王后结成同盟,芈月也不甘示弱,她有两个弟弟,一个芈戎一个魏冉,都具有相当的势力圈,她还有个又是三个儿子嬴稷、嬴芾、嬴悝都很出色。但是总体而言,芈月与两后的王权争夺战胜率相当低。
即便胜率不高,未到最后关头也不会轻易放弃。这两股势力,自武王噩耗传来,便开始积极筹备,当时在深深的后宫中,花间小径也能感到阵阵刀光剑影。在秦惠文王的几个儿子中,最为朝臣们看好的是赢壮、嬴芾、嬴悝,而嬴稷被发配在燕国为质,基本上与王位八竿子打不着。赢壮是惠文后二儿子、武王的亲弟弟,且在王子中年纪最长,因此是继承王位的最佳人选,芈月似乎只是在朝臣们看重的三个王子中占有人数优势。但王位只有一个,因此继承王位的关键在质量而不于数量,所以赢壮便成为新任秦君的首选。而芈月的两个儿子,嬴悝年岁稍幼,基本上率先出局,嬴芾则年纪与嬴壮相当,生性聪明伶俐,且赢得了丞相樗里疾支持,可是朝臣却大多站到了惠文后的一边,樗里疾虽有势力,毕竟年岁已老,在朝中的话语权已非一言九鼎,因此芈月面临的形势岌岌可危。
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在秦国立王这件事上,却半路里杀出个程咬金,这个程咬金就是赵武灵王,他以秦国宗亲的身份,突然给秦国来信,要求秦国迎立在燕国做质的嬴稷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