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
这头领见魏悦相貌姣好,就起了歹心。魏悦避开头领,喝问道:“我夫君,韩信韩大将军呢?!”
头领一看魏悦拒绝自己,拔出佩剑来喝道:“哼,我这就让你去找你的韩大将军去!”话音未落,血溅五步。
萧何没有进到府里,或者说不敢进去。他只是站在府门口,望着廊檐下结成的冰锥,想起了很多——
他想起了第一次见到韩信时,年轻的他有一股子韧劲,一腔热血,年少轻狂;寒溪边,月光下,那张脸是那么谨慎,那么坚定;登台拜将时,那张脸又是那么意气风发,踌躇满志。
时光飞逝,再见面时,站在他面前的是久经沙场名动天下的楚王。风水轮流转,长安相见,却一个是座上客,一个是阶下囚。
黎明破晓之时,府里安静下来,死一般的安静。京师部队头领上前向萧何汇报工作道:“丞相,按照吩咐,府里上上下下,一个活口都没留下。”
萧何没说话,望着廊檐下的冰锥出神,脸上泪痕未干。
头领唤道:“丞相?”
萧何犹如从梦中惊醒,他明白,斯人已去,想再多也没用了,挥挥手,说道:“你们回去吧。”京师部队回到皇宫,萧何也回到了自己的府上,竟是一夜未眠。
我们常说“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成我们讲过了,这就是败。
雪停了,湮没了这里发生的一切,关于杀掉韩信的后续工作,史书中出现了两种记载,一种是说吕后马上向正在前线作战的刘邦汇报了情况。另一种是吕后没说,直到刘邦回京之后才知道此事。
这两种说法同时出现在《史记》中,这也能看出司马迁的水平。司马迁当时听到的可能是两种说法,每种说法都有道理,因而司马迁没有加以自己的主观判断,而是都写进了史书,留给后人评说。
我们说到底哪个说法比较符合实际呢?其实各有各的道理,但是第一种说法更符合实际。
我们先从第二种说法说起,倘若吕后真的没有和刘邦汇报,刘邦回到长安后才知道韩信被杀,那刘邦会怎么想?吕后背着自己先斩并且没有后奏地杀掉了一个名动天下的大功臣,这会让刘邦想吕后的眼里到底还有没有自己这个皇帝?而且这件事会关系到吕后的儿子刘盈能否坐稳太子之位。吕后也没问清楚刘邦的意思,认为刘邦不想留韩信的活口就把韩信杀了,难道就不怕刘邦算起账来直接废了这个皇后,紧接着废了太子吗?
吕后的胆子没这么大,她最多就是先斩后奏,也就是第一种说法,当杀了韩信后,吕后马上就向刘邦汇报了。
吕后向刘邦汇报,至少能让刘邦觉得,吕后眼里至少还有他这个皇帝,又得知吕后处死的是谋反的反臣,也能感受到吕后确实有能力,虽然不如戚夫人那样能歌善舞哄自己开心,但也能保证刘氏江山的永固。
刘邦还在前线平定陈豨叛乱,得知了长安城里发生的一切,刘邦的第一个反应就是给为此次行动出谋划策的萧何升官,从丞相擢升为相国。相国和丞相行驶的权利和享有的待遇差不多,但一个国家里相国只能设一个,丞相可以有多个。我们看《史记》,萧何的传记就叫做《萧相国世家》。然后刘邦还给萧何增加了五千户的食邑,加上萧何原来的八千户食邑,这就一万三千户了,一下次从列侯第四名跳到了第一名。这还没完,刘邦还单独调了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萧何的私家护卫。
搞定了这一切,刘邦还要对付前线的陈豨叛乱。刘邦一看陈豨的战略布局,马上就笑了,说道:“你们看,陈豨南不据漳水之险,北不占邯郸之要,这不是个图天下的人,他的叛乱很快就能被平定。”
因为举报陈豨的人是周昌,因而周昌一直跟在刘邦身边,他对刘邦说:“陛下,常山郡下辖二十五个县,已经丢失了二十个,是否处死常山郡的郡守和郡尉?”
刘邦问:“他们参与叛乱了吗?”周昌回答没有,刘邦说:“他们是眼看着实力比不过叛贼,所以被迫投降,并非他们不忠而反叛,不必苛责。”
在这里,我们能够看到刘邦在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卓越。从军事上,他能够分析出哪里是险要之地,哪里是用兵之处,以此判断出陈豨的失误。在政治上,他能够分清忠奸,并且善待和利用好忠于自己的人。
刘邦并不把陈豨的叛乱放在心上,让周昌推荐几个赵国当地的勇猛之人,任命他们统领军队,因为刘邦的弱点就是他除了能调动中央军外,其他的诸侯都不动,尤其是彭越,刘邦让他出兵帮助自己,彭越却说自己生病了,只是派了手下的一个人前来支援刘邦,这就让刘邦有了逮捕彭越并除掉他的理由,这段故事我们后文书讲。
周昌确实推荐上来四个当地很有名气的勇士,但刘邦只是斜着看了他们一眼,冷笑着说:“就你们这些个乳臭未干的毛孩子,也能当将军统兵打仗?”
这四个人一见是皇帝,没人敢吹牛了,全部跪下给刘邦磕头,说自己不行。刘邦挥挥手,说道:“算了吧,给你们每个人封一个一千户的侯,你们带着军队去平叛吧。”最终还是用了他们四个。刘邦这么做就会让其他人认为:你看,还没打仗就封了侯,那要是在战场上平叛有功,那封赏没的说。
刘邦再一次用封官许愿的方式调动起了手下人的积极性,很快就灭掉了陈豨的主力。但是陈豨不是省油的灯,刘邦从高帝十年就和陈豨打,一直打到高帝十二年,陈豨才被樊哙斩杀,陈豨叛乱彻底平息。打了整整三年,想当年刘邦和项羽对峙打了四年,由此可见陈豨的能耐。
刘邦回到长安,见过了百官,这才得闲和吕后搭话。吕后又把刘邦不在的日子里长安城发生的大事和刘邦讲了一遍,尤其是诛杀韩信这一段。刘邦的表现是“且喜且怜之”,他对于韩信的死是很高兴但也很惋惜。高兴的是终于没了这个心腹之患,刘邦自始至终都认为此人留不得。惋惜也是必然的,毕竟这么多年刘邦和韩信那也是在战场上出生入死,韩信也的确为刘邦的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所以说,刘邦对于韩信的感情那是十分复杂的。
刘邦问吕后:“韩信临死前有没有说过什么?”
吕后说:“有,他说后悔没听蒯通的话谋反,不然不会落得如此下场。”
刘邦说:“蒯通这个人是个齐国的辩士,很能说,找他来!”下令在全国通缉蒯通,蒯通很快就被带到了刘邦面前。
刘邦见到蒯通,一拍桌案,喝道:“是你教唆淮阴侯谋反的?!”
蒯通那是有备而来,就是跪着腰杆也挺得直直的,说道:“没错,就是我教唆他谋反的,可是这个家伙不听我的话,不然你还能高坐龙椅吗?”
既然蒯通承认了,态度还这么恶劣,刘邦顿时火冒三丈,下令把蒯通拉下去煮死。
蒯通大叫冤枉,刘邦都气乐了,说道:“你教唆淮阴侯谋反,朕杀你是有理由的,你有什么好冤枉的?回来,我们好好说说这事!”这就把蒯通拉回来了。
蒯通既然是有备而来,他就说得慢条斯理不慌不忙:“陛下,想当年天下大乱,谁都想当大王,这天下是能者居之。当时我侍奉的主人是韩信,我自然要为我的主人出谋划策,我哪知道天底下还有一个叫刘邦的家伙?那么我为我的主人出谋划策,有什么过错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