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前文。
刘邦想当皇帝,但是这话不能他自己说,这时候就体现出了诸侯们的作用。史书记载,七个诸侯王在一起商量了很久,最后派了个代表,这个代表是韩信,联名上书,要给刘邦上尊号。原因有三:第一,功高。第二,德厚。第三,区分上下。刘邦现在还是汉王,他们七个人都是诸侯王,大家其实都是诸侯王,谁比谁尊贵?谁是老大?汉王就比楚王高吗?不见得。
诸侯们很聪明,他们看得出刘邦的心思,而且如果刘邦自己直接说自己要当皇帝,自己的出身未免太寒酸。至少到那时,平民出身的皇帝还是史无前例,自己说要当皇帝,能不能被认可呢?
此时此刻刘邦已经具备了称帝的要求,需要的就是这个肯定答案。诸侯王们就给了他这个肯定答案。
我们看看刘邦看了诸侯王的上书之后怎么回答:“皇帝岂非凡人能比,我有何德何能当皇帝呢?”
诸侯王们看得出,自己猜对了,刘邦的确想当皇帝,于是继续上书,说刘邦一定要当皇帝,原因又有三:第一,诛暴秦。第二,灭不义。第三,功臣都有了一块地,能够吃到俸禄。
刘邦的功劳太大了,带领着诸侯们灭秦亡楚,王已经不足以称呼刘邦了。而且诸侯们还说了,刘邦要是当了皇帝,那是对天下人有好处的。这里就说的很巧妙,刘邦当皇帝不是为了自己好,而是为了天下人好。
刘邦的回答是:“诸位都说我称帝对天下人好,那么是可以的。”
于是,由以韩信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太尉长安侯卢绾、博士叔孙通、将军三百余人一起挑了个黄道吉日,刘邦正式登基称帝,国号仍沿用汉。想来那场面,虽然简单,但也很盛大。
刘邦登基称帝后,马上就面临了一个问题:国都应该定在哪里?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一个国家的国都那可不是随便乱选的。刘邦还有手下的大多数文臣武将都希望定都在洛阳,原因有四:第一,这里是天下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第二,刘邦还有他手下的大部分大臣都是砀泗地带的出身,洛阳离着他们的家乡近,有归属感。第三,洛阳有现成的宫殿。第四,洛阳曾经叫洛邑,是周朝的东都。这样,汉朝承接的就是这个历史上最长寿的王朝周朝,而不是刚刚被消灭的秦朝,非常光荣。
大臣们也都同意刘邦想要把国都定在洛阳的想法,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改变了刘邦的主意。这个人名叫娄敬,他原本是一个戍卒,驻守边疆的一个小士卒。他有事经过洛阳,听闻皇帝想要把国都定在洛阳,立刻觉得不妥,马上打算去见皇帝。
因为娄敬是齐国人,于是他找到了一个齐国的将军虞将军,请他帮忙引荐。虞将军同意了,但是他说:“你这样去见皇帝可不行,要换一身体面的衣服,我给你找件衣服。”
娄敬拦住了他,说道:“不必,我平时穿什么衣服,我见皇帝就穿什么衣服。”
谢绝了虞将军的好意后,娄敬就穿着平时戍边的衣服来见刘邦,刘邦也确实见了他,一见面先赐食,请娄敬吃了一顿饭,随后说道:“君前来必定是有要事,请讲。”
娄敬问道:“陛下要把国都定在洛阳,是想要和周朝一较高下吗?”
刘邦点头道:“是。”
娄敬说道:“陛下您得到天下的方式和周朝可不一样,大不相同。周朝的天下是怎样来的呢?是他们好几代人积善积德,最后到了武王,这才得到了天下,做了天下的共主;而陛下您呢?您带着三千人,从沛县起兵,灭秦亡楚,让天下百姓肝脑涂地,死伤无数,最终换来了您的天子之位,靠着武力夺得了天下的掌控权。周朝以德得天下,您是以武得天下,两者不可相较。您应该把国都定在长安,巩固统治,以安天下。”
刘邦一时无言以对,娄敬说的很有道理,自己反驳不了,于是问了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的意见很统一,纷纷同意在洛阳定都。他们都是东部的出身,都是江苏一带的人,洛阳离着自己的家乡近,总会在心里留着一个念想,有归属感。让大东南的人跑到大西北的关中去,心理上实在是接受不了。
眼看着娄敬的建议要以失败告终了,就在此时,一个人站了出来支持娄敬,彻底扭转了局势,也改写了历史。他就是张良。张良支持娄敬的想法。
张良给刘邦提出了四条关于定都关中的好处:第一,关中地区占有地理优势。中国的地势从西往东是从高到低的阶梯状分布,在西部的关中相对东南地区要高,大有居高临下的视觉感。而且我们说过,秦国之说以在春秋战国时期连连打仗,有胜有败,但是始终都没有被灭掉,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关中的四周有四道关卡,具有先天的地理优势。关中的东大门是那“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西大门就是铁马秋风的大散关,号称“川陕咽喉”。北大门是“据八郡之肩背,绾三镇之言膂”的萧关,南大门是“关门不锁敌难犯”的武关。这四个关卡把关中包得严严实实的,中间是八百里秦川,是个富饶之地,发展经济恢复生产再好不过。
第二,关中地区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自打秦孝公时商鞅变法,一直提倡的就是“耕战”,除了我们熟悉的军功爵制度外,秦国也会鼓励那些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减免徭役和赋税。所以秦国的老百姓非常乐意耕地,耕地技术十分先进和娴熟,大家也都很勤劳,这就是一股强大的力量,可以帮助新建立的王朝恢复经济。
第三,关中之地一直以来都是刘邦的后花园。这一点我们前文书也提到了,刘邦为什么屡屡打败仗,却能屡败屡战,总能快速地从战败的创伤中恢复过来元气呢?原因就是因为萧何从关中地区源源不断地给刘邦输送兵源粮草,只要刘邦能够活着逃出来,重新找到落脚点,关中方面输送的物资就能到达刘邦手上,帮助刘邦东山再起。这也就是为什么刘邦屡战屡败,却还能屡败屡战。而项羽虽然屡战屡胜,却经不起一败,垓下一役,项羽再没有和刘邦对战的力量,乌江自刎。除了种种因素外,关中这个不可多得的后花园是很重要的。
第四,关中是周朝的发源地。周朝后来的确东迁洛邑,但西周时,周朝的国都在镐京,这也是周朝最开始的发源地。若要承接周朝,承接西都关中不更光荣吗?
张良是刘邦最喜欢、最信任的谋士,既然张良这么一说,刘邦当即下令迁都,迁到了关中咸阳,把咸阳改名叫长安。自此,西汉的国都就在这里定住了,长安,长安,长治久安,汉家四百年的基业,就此开始。
定都长安后,刘邦干了一件大事——分封功臣。这些跟着自己打天下的文臣武将们,如今得到了天下,那就要论功行赏。刘邦是汉五年称帝定都,汉六年,刘邦就在长安一共分封了二十九个列侯。
列侯有两个特点,一是有自己的封地,每户人家交的租子就是列侯的工资。二是可以世袭,父亲死了儿子可以接着享有爵位的特权。这次刘邦分封的列侯里面,五千户及以上的分别是平阳侯曹参,留侯张良,绛侯周勃,酂侯萧何,汝阴侯夏侯婴、颍阴侯灌婴、曲逆侯陈平、舞阳侯樊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