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七.五均、赊贷及六筦
第一产业农业是重中之重,王莽也知道,要想顺利的实施井田制,那就得必须保证商业的发达,要用第三产业来弥补,农业改革之初国库收支问题。
王莽代汉后,为了抑制富商大贾的过分盘剥,颁布了“五均六管法”,“《周礼》有赊贷,《乐语》有五均,传记各有管焉。今开赊贷,张五均,设诸管者,所以齐众庶,抑并兼也”。“五均六管”取名来自《周礼》和《乐语》。
后世史书认为,“五均六管”是根据《周礼》等旧典损益而成的,是一种复古的改革措施。实际上这些政策和措施,根本上是汉武帝经济政策的延续,王莽只是将其进行了完善。
“五均”的主要内容是:在长安及全国五大城市邯郸、洛阳、临淄、宛、成都设立五均官。长安分东西市,设令,各市有长。令、长皆兼司市,称五均司市师;下设交易丞五人,钱府丞一人。工商各业,向市中申报经营,由钱府按时征税。五均官的任务一是按工商各业的经营情况征收税款;二是管理市场的物价,每季度的中月由司市官评定本地物价,称为市平。物价高于市平,司市官就将政府控制的库存物资按市平出售,以平抑物价;低于市平则听民买卖;民卖买五谷、布、帛、丝、绵之物,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由司市官按本价收买。
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要使“五均”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得满足足够的库存物资和货币支付能力这两个基本的条件。
一是政府你首先得保证有足够的库存物资,特别是涉及民生的粮油盐茶,你得足够多,这个量很难定量,太多就会增加库存压力,太少有时又起不到作用,这个量只需多到老百姓和富商大贾能相信你有足够的库存就可以了。刨去国家战略储备,应付物价上涨物资量就是一个信任度。有时候物价的上升并不是社会存量的减少,而是由于恐慌性抢购,以及富商大贾屯货所至,只要政府能拿出足够的库存,这种风波转瞬即逝。我想我们这代人这方面的记忆会很多,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就是日本海啸核电站事故后的“抢盐风波”,当时那个狂热,疯狂抢购者抢购的食盐怕全家人吃十年都吃不完。可政府一车一车的食盐堆在广场上任凭市民采购后,人们反而又不买了,哄抢瞬间平息。
二是你政府得保证有货币支付能力,你将物资按市平出售后平抑物价,趁市场上物资充裕时要及时补充库存,以备下次投放市场之需。整个过程,政府基本上要赔钱,能做到收支平衡已经很优秀。况且,五谷布帛等生活必需品滞销时,司市官按本价收买。这些都要求政府有充足的现金流,要有货币支付能力,不能“打白条”,如果给劳动人民“打白条”,那样的话不仅没办成好事,反而做成了错事。
“赊贷”是由政府出面办理贷款,杜绝民间高利贷。具体办法是:如果百姓办理祭祀、丧葬或欲经营工商业而无资金者,可以向政府借贷。祭祀借贷须在十天内归还,丧事借贷须在三个月内归还,以上两项借贷不收取利息;工商贷款每年交纳不超过所借数额十分之一的利息。
“六筦”就是“六管”。指政府直接管理六种经济事业,即:酒、盐、铁由国家专卖,铸钱由国家专营;向取利于名山大泽的养蚕、纺织、缝补、工匠、医生、巫、卜、樵夫、渔民、猎户及商贩征收山泽税;凡生产作业以及巫医、卜祝及其他方技、商贩、贾人所得,皆税其利之什一;并榷酒酤;加上“五均”、“赊贷”,合称为“六筦”。
这很牛吧!整个政策涵盖了工商管理,无息贷款,小额贷款,国家专卖,国家专营,更牛的还有市场管控,市场调节。这不就是当今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吗?
王莽推行五均、赊贷及六筦等措施,其目的在于利用政府力量控制经济事业,平抑物价,限制商人囤积居奇,使贫民免受高利贷的盘剥。这些措施,无论从减轻普通百姓的经济负担,还是加强封建政府对经济生活的控制,进而加强中央集权,都是有利的。
你就奇怪,这么好的政策,为什么就没有爆发出强大的生产力,为什么就没有形成繁华的商业。
在新朝时期,工商业还不够发达,虽然王莽之前提出发展以纺织业,治铸业,制漆业,煮盐业和造船业为主的五大手工业,这几大行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规模还远远不够。真正暴利能产生大量富商大贾的行业,还是主要以涉及民生的盐、铁、酒等大宗商业。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暴利的行业,我们这一代不就经历过商品倒卖,房地产,互联网,电商,直播这些不同的暴利行业吗?暴利行业一定会催生大量的富豪。
王莽这套五均六管法,将盐、铁、酒这些暴利行业收归国营,而这几大行业恰巧是新朝产生富豪最多的行业。这明显是与富商大贾争利,当然要遭到他们的反对。
公元17年八月,王莽每郡置“羲和命士”数人,以督五均、六筦。可史书记载,“羲和命士”皆以富贾为之。“皆以富贾为之”把一个好政策毁得面目全非,一件好事反而办成了一件更环的事,执法者与奸商勾结,没能让好的制度落实到实处,没能实现真正的惠民,反而最终害民。一个“皆”字写出了历史的无耐,这得是怎样的社会风气,才会让这些读书人,心安理得地干着这些蝇蝇勾当。
而山泽税,又使在虫蝗旱灾之中指望山泽求生的百姓,没有了活命之路。这项政策没想到当时上山和下水的这部分人,是因为虫蝗旱灾而失去生计的农民,这是之前征税以外新产生的一部分人。
团结大多数,打击少部分,才能稳定的发展,王莽一下把富人与穷人全得罪。因此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一致反对。
从五均六管政策的内容看,如果认真推行是可以得到良好的社会效果的。但“五均”的前提是政府必须掌握相当数量的商品和货币,“五均”还必须得有强有力的管理手段来保证其实施。由于没有这两方面的条件,市场的资源主要还是掌握在一些富商大贾手里,没办法,手里没有硬通货,王莽只能依靠富商大贾来推行。政府对他们的依赖,反而给了他们搜刮百姓的机会,他们利用特权同官僚、地主互相勾结,肥己营私,囤积居奇,形成危害更大的官商垄断性经营。
原来为平抑物价防止商人渔利的“五均”,也变成官吏贱买贵卖从中谋利的机构。甚至一些富商大贾也混入官僚机构,乘传求利,交错天下,与郡县通奸,多张空簿,府藏不实。
“赊贷”也是花样百出,官员们欺上瞒下,从政府骗取无息贷款,转手高利贷转嫁给百姓,结果给国家和普通百姓带来更大的痛苦。
“五均”和“赊贷”这两项政策如果能够分开进行,不同时进行,那么反对的声音就不会这么大,也许可以逐步的推行。
商业不兴,农业的改革就势必会夭折,三年后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政策的制定是很重要的,而最最重要的却是政策的落实,王莽对农业和商业的改革,制度都是非常先进的,最后没能实施,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没有使国家富强,一方面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另一方面就是执行力度,执行效果发生了偏差,甚至走向了反方向。
这些政策虽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在主观上制定的出发点还是为国为民,也解决,缓和了一些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