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成昌之战
公元22年,樊崇在山东越闹越大,打一处地方,抢一处官府,吃不上饭的灾民积极响应,像滚雪球似的,一下就突破了10万人,以前带着大家靠打点小县衙就能维生的樊崇,不得不开始打大城市的主意,严重影响了山东,河南的治安。
时任山东的最高首领是北海太守、探汤侯田况。他放手使用地方上的各级官吏与大小豪强,让他们实行堡垒主义,大搞坚壁清野,恩威并施,剿抚并用,虽然不能彻底的剿灭樊崇一伙,但所有的大城市还在政府军的手里,有效的阻遏了樊崇的发展势头。
王况的地方军遏制樊崇都很吃力,哪有余力去征讨,只能龟缩在城市里,樊崇就像城外的一头饿狼,逮住机会就咬一口,在山东大地上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
面对这个状况,王莽派大将景尚、王党率军两万,前往青、徐二州,增援田况,共剿赤眉军。
这是正儿八经的2万正规军,对付一群乌合之众的泥腿子,想必绰绰有余,王莽坐在未央宫默默的盘算着。
景尚带着王莽的期盼,开始了前途未卜的东征之旅。
景尚不来还好,一来就破坏了田况联合大小豪强,坚壁清野的剿匪策略。这群官兵所过之处抄掠抢夺,目标除了百姓,还包括这些大小豪强,还没开始剿匪,就又给樊崇输送了不少的兵力,这种没有纪律的部队其战斗力可想而知。结果一场大战下来,景尚被杀,王莽的第1次东征完败。
消息传至朝歌,举朝震惊,王莽简直不敢相信,先是荆州牧被绿林军击败,这是地方军吗,战斗力一般,和农民军的数量上又有悬殊,输掉情有可原。这次不同啊!是2万正规军,2万对一群泥腿子,剿匪不成,无论如何自保该没问题,怎么就没了。
第一次,王莽开始认真评估一南一北这两股农民暴动力量,哪怕是心里再藐视,也不得不承认他们具备了和政府军扳手腕的实力。
这次,一定要将樊崇绳之以法,我已经看清了你的实力,樊崇等着我的重拳吧。
四月,王莽遣太师王匡、更始将军廉丹率精兵10万进剿樊崇义军。王匡是自己的亲侄子,廉丹也算是新朝少有的能战之臣,毫不夸张的说这就是新朝的最强战力。
我要的就是一击中的,这是我要的是彻底平叛,我要还山东朗朗乾坤。
十万精兵浩浩荡荡的开向了山东,我不知道是史书的误导,还是新朝腐朽已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王莽大军毫无军纪可言,东进途中烧杀掳掠,搞得民不聊生。从长安还未走到山东,齐鲁大地就开始流传“宁逢赤眉,不逢太师,太师尚可,更始杀我”的歌谣,对这支东征军的抵触,对廉丹残暴的恐惧显而易见。
一些史书上说,廉丹纵兵扰民这一切都是王莽的过错。王莽借口国家仓廪里的粮食都已救济灾民,要王匡廉丹这支军队自筹军粮,这就等于直接将十万精兵逼成了匪,只能在老百姓口里抢食儿。
军马未动,粮草先行。这么浅显的道理王莽不可能不知道,之前的圣贤不可能一当上皇帝就成了小白甜。况且这是10万大军,你得抢多少老百姓,才能养得活这么一大群青壮男,想想都不可能,王莽再一次成了背锅侠。
廉丹到了山东,并未急于同樊崇决战,而是屯军于定陶数月,迟迟不肯出兵。定陶与长安相距600多公里,是菏泽下面的一个小城,如果没有朝廷的粮食供给,10万人不说在这个小城生活数月,哪怕是一周,你把全城老百姓抢光都不可能。
我们也可以从王莽责备廉丹的诏书中侧面验证这件事情,王莽责备廉丹道:“仓廪尽矣,府库空矣,可以怒矣,可以战矣!将军受国重任,不捐身于中野,无以报恩塞责。”这里可以看出为这次东征,朝庭是做好了充分的战略储备,只是没想到闪电战会变成消耗战。
这一幕幕在历史中时常会看见,手握权柄的人做好了一切的准备,而手握兵权的将军,却各自为政,不以国家的利益为重,都想保存自身的实力。而好笑的地方,历史往往不会让这一小撮人的阴谋得逞,越是要想保存自身实力,最后却会落得个身败名裂。
不知廉丹是想采取”拖字决”,还是为了保存自身实力,他和严尤一南一北,都慢悠悠的,没有去向农民起义军主动进攻。廉丹从长安行军600多公里后,就一直龟缩在定陶数月。另外一边,严尤竟与廉丹英雄所见略同,也是一路缓行,迟迟未至荆州。
这本来也是一种方法,但如果采取这种策略的话,朝廷就用不着派大军前往,只需向灾民闹事的地区增派人手,增强城防工事,确保灾民只能在小地方闹事,慢慢的收缩他们的活动范围,坚壁清野,让他们无法自给自足,无法自己养活自己,在结合朝廷的优抚政策,明确强调只对少数人严惩不贷,其余的人既往不咎,坚持一段时间,大部分的灾民生活有了一定的保证,愤慨之情得到平息,自然而然的人员就会慢慢的减少,谁也不愿意提着脑袋闹事,最后再针对少数人的评判,那就容易很多。
10万大军的出征,就和这种策略截然不同。要的是雷霆一击,要的是彻底剿灭,不留余患。
在王莽的一再催促下,廉丹开始了他的剿匪征程,是啊,朝廷的10万大军也不可能一直龟缩在定陶,你该出去溜一溜。
十月,王匡率军进抵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击败据城举兵响应赤眉军的索卢恢部万余人。这其实都还不算是樊崇的部队,只是刚刚造反,准备加入樊崇的无盐城内的暴民。以廉丹云南之战推测,多半斩首了大量无辜的灾民,扩大了战功。初战告捷,斩首万余的捷报传至朝歌,。王莽闻信大喜,忙遣使者前往劳军,将二人进爵为公,同时还封赏了吏士有功者十余人。
朝廷只看见捷报,却没看出其中的隐患。东征平叛的关键在于山东、河北的城防必须牢牢的掌握在政府军的手里。樊崇就像蝗灾,来的猛,只要没有吃的,死的也猛。他尽管在山东、河北闹得凶,但是却没有自己的根据地。依附他的人越多,声威越壮的同时也是一种负担,这是灾荒之年,控制住城市,控制住大户人家,将其控制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时间也会把它拖垮。廉丹没有据实上报,又夸大了战功,朝廷自然会蒙蔽双眼,城市内部的叛乱反而是最大的隐患。
是时,赤眉别校董宪部正活动在无盐西南的梁地。王匡恃强急战,率大军南下,欲一举击破董宪部。廉丹虽然贪功,但却还不冒进,他一再劝王匡坚守无盐,侍时攻击,王匡却不听劝,急于求成。迫于王匡的压力,廉丹只好跟随前行。
恰在此时,樊崇所率主力已进至无盐附近的成昌(今山东东平西)。也不知道廉丹的正规军侦查工作是怎么搞的,情报严重跟不上。这下就瞎了,廉丹在明处,樊崇在暗处,猎手和猎物就这样悄然的变化了位置。
樊崇布好了包围圈,等待着廉丹的到来,此战意在消灭廉丹全军,获得更好的生存空间,不成功便成仁,为此全军将士皆描绿眉参战,摆出一副破釜沉舟之势,”绿眉军”也以此战成名。
莽军出无盐不久,即与樊崇大军相遇于成昌。此战本想以多欺少,吃掉董宪部,却谁知遇到正主,樊崇的十万大军战斗力可比正规军强太多,一方打败就直面生死,描绿眉,做足了准备,以逸待劳。另一方打败大不了退回城镇,又自以为是,趾高气扬,对战场局势全无了解。结果不言而喻。
首次交兵,王匡、廉丹就中了绿眉军的埋伏,被歼万余人,惨败而逃。战场上失势是很可怕的事情,没有一挽狂澜的主将,失败就会接走失败。
赤眉军乘胜追击至无盐。廉丹军败如山倒,王匡仓皇逃奔洛阳,导致廉丹身陷重围,危急时刻,从人皆劝廉丹突围,廉丹却道:“小儿可走,吾不可!”说完策马冲入敌阵之中,力战而死。廉丹部下校尉二十余人闻之,无奈也一声齐呼:“廉公已死,吾谁为生!”然后策马急进,明之不可为而为之,结果全数战死。不管之前如何,至少这一刻,他们均展现了军人的风采。
王莽十万大军,转眼灰飞烟灭。赤眉军斩杀廉丹及其部下校尉20余人,大获全胜。
东征军差不多全军覆灭,赤眉军扩张到青、徐、豫、兖等州(约今山东与江苏北部)。只有翼平连率田况率领百姓守卫青徐部分地区,一度阻挡赤眉军入侵。
成昌之战,最强战将廉丹阵亡,10万大军灰飞烟灭,全国局势彻底失控,成为了新朝的转折点。